正文

華僑華人三次歸國潮:回國還需要理由麽?

(2009-08-21 02:48:54) 下一個
“這是中國國內發展曆程的折射,也是中國所麵臨的國際環境變化的反映,更與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采取正確的外交路線,建設和諧社會等政策與理念的提出與實行有著密切的關聯。”北京大學海外華僑華人研究中心委員,《華僑華人百科全書?人物卷》主編楊保筠如是說。


有了新中國 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


中新社報道,新中國的成立,讓近代以來一直承受國之不國痛楚的國人興奮異常,更讓身居海外的華僑揚眉吐氣,不但紛紛向國內“馳電來賀”,一時“迢迢江陽直向東”。


建國伊始,百廢待興,不少學有造詣的華僑知識分子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工作條件,懷著拳拳報國之心,衝破重重阻力,回國或振興科研,或投資建廠,或興學助教……




第一個回到新中國的彭桓武教授,是中國原子彈事業的奠基人之一,當他從愛爾蘭啟程時說,“回國是不需要理由的”。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的五年間,各行各業的華僑華人歸國者近十八萬人,據悉,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二十三位科技專家中,有二十一位是從海外留學歸國的。正是錢學森、陳宗基、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華羅庚等科學家奮戰在新中國的各條戰線上,緩解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高科技人才短缺的艱難局麵,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展示國力的最初基礎。


海外排華 在“家門”中重新過活


五十年代末至改革開放前,海外各國曾出現大規模排華現象。大批華僑,被迫回國,或被驅趕回國。


出現排華浪潮原因複雜。從政治上來看,由於新中國的成立,一些國家將此視為威脅,加之西方殖民時期奉行的民族政策,造成了民族之間的裂痕。經濟方麵,華僑華人比較勤奮刻苦,經濟狀況有時在有些國家比當地人好一些。文化方麵,喜歡華人群居的文化習慣也影響其融入當地社會。這使華僑華人在一些所在國成為國內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麵對華人被排斥被迫害的遭遇,中國政府挺身而出,為海外華僑華人伸張權益。同時積極斡旋接回華僑華人難民,並在全國設立華僑農場,安置歸國的華僑。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後到1978年,全國接待安置歸僑、難僑近百萬。


實現“中國夢” 與世界接軌之先鋒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得到提升,對海外華人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停滯,中國成為公認的“避風港”。中國商機,又催生出一次小型的歸國投資創業潮。


楊保筠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采取了比較正確的外交路線,與周邊國家關係融洽,為生活在世界各國的華僑華人往來於所在國和中國提供了很多便利,這也為吸引更多華人,尤其是年齡偏低,知識層次較高,資金實力雄厚的華人回國發展創造了條件。”


此時回國的人群,主要是改革開放以後走出國門的新華僑華人。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是其中的標杆性人物。這個從中國農民家庭走出去、在澳洲拿到綠卡的學子,如果沒有回國創業,將是澳洲一個科學實驗室裏的優秀研究員,在遙遠的他鄉享受著中產階級的優裕生活。當推動中國民營企業無錫尚德在美國上市時,施正榮曾發自肺腑地說:“別人都說到美國來實現美國夢,但我今天到美國來實現我的中國夢!”。


目前,留學生在國內創辦的企業早已超過萬家,他們的歸國創業帶來的是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經濟模式,新的技術,新的資本。有人把他們稱之為中國在加入WTO後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先鋒隊。


楊保筠認為,“隻要中國的經濟繼續健康發展,讓海外華僑華人看到更多的創業希望和機會,就會有更多人回到中國來尋求發展機會,而當他們在海外遇到金融危機等各種困難時,這種現象則會更加明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