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筆會

這是立足於加拿大溫哥華的文學社團“大華筆會”的文學創作園地,將定期發表來自加拿大本土、歐、美和中國大陸的會員及其他作者的原創文章
正文

《作家文苑》總第三十七期

(2009-05-24 14:04:52) 下一個

                     食色男女的端午節                        

/羅敷 (大華筆會會員)

          

(一)        端午三友之粽子——清香顆顆玉中來

端午節,一般在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是開端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通,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

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於現代人來說,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端午時食,即包粽子、吃粽子,以及煮蒜和煮雞蛋。在我的老家陝南,就有同煮蒜和雞蛋的風俗。

 而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許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而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也隻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隻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現在的粽子千變萬化,但最大眾的,還是糯米紅棗粽,還有豆沙粽,以及鹹肉粽。

除了粽子,還有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也有記載: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係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誌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陝西關中的婦女最會做這個。甚而還把香包攢成背心,以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為圖案,顏色鮮豔,香氣芬芳,曰:五毒背心,令小兒穿戴,百毒不侵。

除了這些,鬥草、掛艾草、焚艾草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一項娛樂活動和謹記。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紅樓夢》裏第六十二回中,也有在寶玉生日———端午節那天,眾丫頭們鬥草取樂,香菱因為說她的草是夫妻穗,而被豆官取笑的故事。

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製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艾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紮作人外,也將艾紮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紮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征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框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在西安居住的時候,西安離終南山近,就常見從終南山采來的艾草,被挑著走街串巷的賣。有些人家的艾草,門上終年掛著,到第二年的端午,再換新的。

焚艾草的事情,在城市裏不大發生,但在鄉下,是最普遍的。接近自然,蟲物也繁盛。小時在奶奶家,端午這天,白天吃粽子、戴香包、鬥草,到黃昏的時候,人畜回家、牛羊歸圈,奶奶就燃起青綠的艾草。多汁的艾草十分經燃,一把艾草,正房、堂屋、睡房、灶火、牛羊豬圈、院子各個角落都燃遍,還有剩餘。剩餘的艾草就堆在燃香的石尊上,任其慢條斯理燃到天明。

以前鄉下的窮人家整夏買不起蚊香,端午過後,驅蟲避蚊,也全靠艾草了。現今人們用過一段時間蚊香,用艾草的又慢慢多起來。艾草的味道,是十分喜歡聞的。

每個節氣,人們對天氣的變化,也是十分上心的。每一個節氣的天氣,都預兆著來年的收成。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轉眼居住異國已整三載,衣食無憂,對天氣如何是不大理會的!唯對家鄉的粽子念念不忘。去年端午節國內的朋友們在網上給我留言:哎呀,好清香的粽子!今年頂愛吃從回民街買回來的那種包鹹鴨蛋黃的……!故意饞我!

偏不爭氣,抵不住誘惑,狠狠的咽了口水,打字道:六隻紅棗的、兩隻豆沙的、四隻鮮肉的、三隻蛋黃的、兩隻八寶的、一隻椒鹽的,速郵寄過來!雞蛋和蒜勿寄,已煮!

                                                                                                                                     思鄉曲

齊鳳池

我每次聽呂思清演奏《思鄉曲》,心裏總是酸溜溜的,眼睛總是濕潤潤的。呂思清把這首小提琴曲演奏得不但完美而且達到了極致。他的手指嫻熟地在琴弦上行走,不知踩痛了多少華夏兒女的心靈。

這首曲子的作者是誰我不知道,但曲子所表達的主題是幹淨的也是非常到位的。可以說《思鄉曲》沒有一點瑕疵。它的旋律把人們思鄉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聽了就心酸,淚水就泉水般地往外湧。

我想,如果呂思清演奏《思鄉曲》,年輕的鋼琴家郎朗伴奏,舞蹈家楊麗萍伴舞,著名演員張筠英朗誦詩人餘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那絕對是美妙絕倫的藝術大餐。幾位藝術大師的合作,不僅使《思鄉曲》達到了完美,而且使曲子升華到神聖。

有人說,《思鄉曲》悠揚淒婉,纏綿舒曼,聽它總感覺不解渴。聽了使人啜泣不能放聲痛哭,不如貝多芬的《命運》。我認為這就是《思鄉曲》的美妙之處。其實,一首好的音樂不在長短,隻要它已經接近了天籟就足夠了。因為音樂不屬於歌詞,它隻屬於旋律。我們都知道貝多芬的《致愛麗絲》,莫紮特的《小夜曲》,舒伯特的《憂鬱的黃昏》以及被稱為鋼琴詩人肖邦的音樂小品都是世界音樂的經典,讓人百聽不厭。我敢說,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著這些大師的作品。而《思鄉曲》作為區域的或者說是民族的音樂小品,每時每刻都在黃皮膚的華夏兒女心靈裏縈繞著。

我聽《思鄉曲》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獨坐窗前,將音樂的音量放低點,放到一個人聽到為止。然後我仰望天空,看著那輪圓圓的月亮遐想。於是,音樂的意境和畫麵就浮在了我的眼前。一個滿頭白發,臉上刻滿歲月滄桑的老人,站在大海的岸邊,向家的方向眺望。兩行縱橫的老淚在默默地流淌。他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事情。在一天傍晚的時候,他年邁的母親喚他到村頭的小商店打點醬油,他離開剛結婚不久的嬌妻,拎著瓶子雀躍著向村頭跑去。誰知,這一去就再也沒回來。他被一群穿黃軍裝拿著槍的人帶到一艘大船上。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到家鄉的岸上。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哪!在這五十多年裏,他的腦子裏始終浮現著母親還站在灶台前等待他的醬油的畫麵。他的心裏一直牽掛著剛過門的嬌美的媳婦。他寄出第一封信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走進了土地深處。他給家裏打第一次電話的時候,他嬌美的媳婦已經成了頭發花白的老女人。他們第一次見麵的時候,誰也沒有認出對方的模樣。隻是那熟悉的鄉音和那親切的乳名,使他們相依相擁。兩位老人擁抱時的身影,定格在一輪明晃晃的月亮門裏,而且印在我記憶中最醒目的位置。

樂曲演奏到結尾,我的淚水早已流到了嘴邊,是樂曲打開了我情感的閘門,讓我的淚水和情愫盡情地流淌和放縱。

一首短短的《思鄉曲》,簡約而不單調。它所表達的主題幹淨而明朗。有人認為,這首曲子是作者為了表達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我認為,音樂真正的內涵是在表達一位年邁的母親思念自己遠在海外的孩子。我覺得這才是《思鄉曲》音樂的真諦。

                                                             

         初登廬山 (組詩之五)

查幹

       (一)       

                還家一笑即芳晨,好與名山作主人。

                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穀中春。

                          ——北宋.王安石

大概是

等你走過天橋之後

山神就把天橋拆了

唯恐我們這些

不敬畏山水的後人

會幹出一些什麽蠢事來

名山名水

不是誰都可以去作主人的

可以相邀穀中春的賢達

除了你王老夫子

後來者

 誰?

            2008-7-7 廬山歸來

     (二)  廬山瀑布 不遇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唐.李白

飛流直下三千尺的

廬山瀑布

在霧中

其實我現在就置身於

詩仙驚呼的那個

九天

水聲猶入耳

掛前川的 

和紫煙

隻是一片

虛無

匡廬何其吝嗇

日色不見

香爐也不見

我將一炷詩香

不知燃插何處?

也罷 下得山去

向陶令討得一碗酒喝

然後 睡他桃花源一夜

明早掛帆遠去

人生何處

不逍遙?

         2008-7-16  廬山歸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