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鳴, 《軟能力:在競 爭中勝出》的作者

歡迎訂閱我的《一格雜誌》。微信上搜索即可。
正文

在美國經曆文化大革命

(2012-07-20 05:20:23) 下一個

在美國經曆文革 

 

 

魯鳴

 

 

.

 

我任教的紐約華夏中文學校,繼去年鬧得滿城風雨後,今年再次硝煙彌漫。去年結果是上法庭,校園警察維持會場。今年呢?再度打官司,爭執中發生推人現象,911直撥,校外正統警察出動。

紐約華夏中文學校是紐約北郊華人孩子學中文的一所周末業餘學校,校領導是家長擔任誌願者,過去十多年雖有矛盾但屬於正常,學校有600多學生,享有盛譽。連新澤西和康州的一些華人慕名前來,放棄本州離家近的中文學校不上,送孩子到這所學校。

然而,矛盾積累到一定年數後終於露出水麵。去年因競選校長,學校鬧得烏煙瘴氣,兩派鬥爭,互不相讓,民主選舉行不通後,就花錢打官司。最後,馬上就要離任的校長被迫辭職,被怨告的教務長實在孰不可忍,另辦學校。

本以為今年的校領導會吸取去年的殘痛教訓。真沒想到風波再起,其氣勢與去年不差上下。校長是投行管理總監,先下手為強,把幾位董事告上法庭,這些董事再反告。官司一波接一波。

 

.

 

不想憑我的耳聞目睹來講故事。隻想作為一位在這所學校任教了十幾年的教師來敘述我的感受:這種惡鬥讓我仿佛在美國經曆了中國當年的文化大革命。

首先是匿名信。兩年內鬥,都有不少匿名信通過電子郵件和網站到處發布,完全如同文革,隻是過去是手寫,如今電腦碼字而凸顯匿名特點,沒法看出手寫者筆跡。正因如此,匿名者更可肆無忌憚,有意無意地製造新的糾紛,咒罵或人身攻擊就如同上衛生間,很方便很痛快。更有人建立匿名網站,更方便人身攻擊或冷嘲熱諷。

不斷群發(group email)和轉發給大批讀者的電子郵件。這如同文革的大字報,目的是讓不明真相的群眾來批判,來評斷,來看熱鬧。這簡直就是大鳴大放大字報在美國的現代翻版。無論是匿名信還是公開署名的大字報,都有共同特點,既有群眾運動的味道。把你的個人郵箱放進這樣的群發裏,意味著給你選擇:你介入紛爭成為運動一分子,還是做旁觀者?做後者很可能被人指責:不積極參與民主,不珍惜手中的一票或不支持正義。如果這群發郵件者是你的熟人朋友,你不站出來就可能意味著你不拔刀相助而不再來往或失去朋友。

鄰友反目為仇。這在文革很普遍。如今這現象使這所華人學校的紛爭成了文化大革命在美國重演的標誌之一。既然分成兩派鬥爭,不做旁觀者,就必須支持一方。即使盡量保持中立,可投票時你隻能投其中一方,哪怕這一方也有過錯之處。同時,意見不同一旦成為兩派紛爭而又不能接受既定民主(選舉)結果,相互指責便有情緒之戰,而情緒一旦失控,傷人之言出口,鄰友也會變成難堪的路人而不再來往。甚者不但不來往,公開為敵,相互開罵。真有“東風吹戰鼓擂, 這個世界上究竟誰怕誰”的文革之風。

 

.

 

收到那些群發電子信,閱讀那些匿名信,我宛若穿梭在文化大革命中一欄欄的大字報中間。文革爆發時,我太小沒有參與,但已識字很多。那情景至今在腦海裏非常清晰。大字報上,匿名者和公開署名者以革命為理由,以造反派的名義,相互揭底,用最傷人的政治口號標簽對方,侮辱對方。熟悉的鄰居大人成了可怕的地富反壞右流氓。

這兩年華夏學校的惡鬥,不可能有文革的政治標簽,卻有了民主的標簽。沒有了革命的理由,卻有了為了孩子的理由。沒有了造反派組織的名義,卻有了董事會和家長會的名義。平時溫文恭讓給學校做奉獻的人,甚至老實巴結者,在惡鬥中都讓人大跌眼鏡,互不相讓,喪失理智。

這種惡鬥,沒有文化大革命的血腥場麵。取而代之的是打官司,這種文明社會的戰爭需要用錢作為代價。正好,紐約華夏中文學校處於美國最富地區之一。拿出幾萬至十幾萬美元,不心痛,否則官司至少原告沒法發生。

把這場惡鬥視為華人在美國搞海外當代版的文化大革命,相當貼切。惡鬥者大都是博士,至少是碩士。如果說當年紅衛兵隻是知識青年,那麽這些人即使談不上是知識分子,怎麽也算是有文化的人。文化人惡鬥,的確可謂文革的縮影。

 

.

 

那麽,兩年惡鬥的目的是什麽?不少人無法理解,議論紛紛,歸納如下。

1)官癮。毛發動文革為的是保住官位,拿不明真相的紅衛兵當馬前卒炮灰。華夏學校兩派鬥爭不管動機名義如何,其目的是保住本派官位,煽動同樣不明真相的家長們,猶如文革兩派鬧來鬧去,一再選舉,仍然免不了最後鬧出要分離學校的官司。說起官癮, 如果不出國,正如一位老師說,“國內現在的官位至少有一半屬於那些出國者”。這些人大都有博士學位,拿著六七位數以上的年薪,投行者僅年底分紅就有六七位數以上的美元。錢有了,可比起國內原來比自己差很多卻當著本應屬於自己的市長校長院長總裁甚至部長省長,心裏很不是滋味。中文學校校長董事雖談不上什麽高官,且是自願者,但這是一所完全有家長參與管理而陪讀的學校,在如此眾多的家長們麵前展露頭角,在心理上或多或少有所補償,至少潛意識裏緩減官癮。

2)自我膨脹。正因惡鬥者大都屬於出國成功者,自我意識特別強,都認為隻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方法是最好的。當兩派惡鬥,這種自我因情緒化而膨脹起來。這跟夫妻吵架沒什麽兩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問題實質是各自都不能從對方角度著想,不肯讓步,不能寬容謙讓。非盈利組織是一個家庭,除了愛心,必須讓步寬容謙讓,否則這次惡鬥即使結束了,還會產生而繼續下去。

3)派係。一旦形成派係,個人身不由己。站出來惡鬥的人或改變主意的人,很可能不是自己本來的想法,而是為了派係。後者需要把某些人推到風口浪尖上。有人說,派係可互相監督,就像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我不懂政治。但兩黨惡鬥所付出的巨大代價連華盛頓先生們自己都承認,耗盡了納稅人的錢。一所中文學校經不起這樣的折騰。這也是為什麽很多非盈利組織把“不能打官司,隻能調解”訂為加入組織的條件之一,否則一場官司就可讓它們倒閉。

4)華人的毛病。很多人認為這是華人喜歡內鬥不團結,哪裏有華人,哪裏就有內鬥。我認為這是表麵現象。其實,哪裏有人哪裏就有內鬥。其它民族人種都有這現象。關鍵是現象的背後原因:華人普遍陽剛不足,這不隻是外在的,更是內在的。說得具體一點,華人(這裏主要指漢人)大都不tough(堅硬品質),不敢對外強硬。所以從古到今,外人幾乎都知道或認為華人軟弱。這讓華人很吃虧。到了海外,華人這種不陽剛的缺陷和外族一碰撞,暴露無遺。因為白人黑人不管來自哪個民族,大都比我們陽剛堅硬。而人的心理能量是守恒的。華人的這種缺陷便轉化為了內鬥,把對外不敢強硬的儲存的能量釋放到同胞身上。我絕對不是主張對外人不要寬容謙讓,而是說碰到問題我們對外人不能堅持原則,太軟弱。這是為什麽即使中國今天如此富有強大,連菲律賓和越南這樣的小國仍然敢對中國耀武揚威。東南亞華人這麽多年來無論多麽富有壟斷當地經濟,卻一直被人小看或欺負,1998年印尼華人被集體槍殺強奸的慘案便是其中一例。

(5)為了孩子。對於不明真相的家長參與其中,的確宗旨是為了讓孩子學點中文。對於惡鬥者則如同美國政客們的口號“For Our Children”,很有吸引力。他們內心想讓自己孩子更優秀, 雖然已夠優秀的了。然而,惡鬥給孩子帶來負麵印象,連學生因這惡鬥也在網上相互攻擊。

 

.

 

本文肯定會引來非議,得罪人。作者聲明,(1)本文針對事不對人。一家之言,難免有誤,意在拋磚引玉,希望不再看到惡鬥;(2)無意對他人進行倫理譴責,相反,對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的誌願者一直懷有敬意;(3)所述範疇為群體概念,而任何群體都有例外,乃為常識。

最後,用林肯總統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

Nearly all men can stand adversity, but if you want to test a man's character, give him power.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