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鳴, 《軟能力:在競 爭中勝出》的作者

歡迎訂閱我的《一格雜誌》。微信上搜索即可。
正文

中國呼喚高素質的全職母親

(2011-06-16 06:03:43) 下一個

中國呼喚高素質的全職母親

 

 

中國呼喚高素質的全職母親 <wbr>Full <wbr>Time <wbr>Moms 

 

魯鳴

 

 

 

     我居住在紐約郊外。當地在家照顧孩子的全職母親99%以上都受過高等教育,其中有博士和碩士,很多辭職前有很好的職業,如會計師、公司主管。這些高學位的全職母親們給社區帶來不同凡響的麵貌。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她們的知識層麵以及辭職前的工作經驗、全方位投入、對社區和學校教育的參與和幫助,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個既富有而又精神向上的環境。全職母親的家庭裏很多父親們也多多少少參與社區公益事務,比如當地消防隊誌願者都是爸爸們。然而,全職母親們平時有更多的時間幫助社區和學校教育,在社區擔任領導職務。

     舉個例子,學校不可能什麽體育場地都有。這就需要社區做出整體的體育設施規劃和建設,使孩子們從事的某項體育運動而學校沒有場地時能照常進行。過去30年來,除了體育設施規劃由村委會提議、居民們投票通過,而具體執行落實,幾乎都由這些媽媽義工們完成。我住的這個村莊,不包括學校運動場地,免費的公共體育運動場地包括:兩個棒球場、四個籃球場、三個足球場、三個網球場,有些小區和家庭後院還有自己的遊泳池和網球場,孩子們不愁沒有運動場地。

     這是一個全球化現象:高學位的女士越來越多。今天,在中國我們到處都可碰到女博士和女碩士。這是社會一大進步。然而,我們和美國最大不同是:美國許多高學位女性辭職在家做全職母親。

    這裏有一個基本前題,即丈夫工資可以養家。不過,美國所謂丈夫的收入能養家,不等於家裏沒借錢。妻子在家做全職母親的美國家庭,約99%都有房屋貸款、汽車貸款,等等。

        在家做全職母親的美國婦女,通常都有過工作經驗,知道在企業裏看老板眼色做事、聽老板使喚並不是容易的事。因而,她們願意待在家裏養育孩子,理解和體貼丈夫工作養家的辛苦,也使得很多全職母親覺得在家培養孩子比上班更有意義更有價值。一旦孩子長大,她們大多數都回到就業市場。

     美國勞力很貴,一般的中產階級請不起保姆,而幼兒園不接受2歲以下的幼兒,孩子上學下午3點就放學。即使孩子放學後在學校參加課外活動,也隻能待到5點半。如果父母工作地點遠,就來不及接孩子。遲到的收費非常昂貴,按每分鍾計算,因為把學校關門和老師的下班時間給耽誤了。這種現狀,也促使了很多母親全職在家。如果妻子不是自由職業者,不是醫生、律師或高級主管掙很多錢,而丈夫的收入加上貸款能維持生活,她在生孩子後就很可能辭職在家做全職母親,一心養育孩子。

     另外,美國個人收入稅,每年夫妻按家庭報稅,兩人合報稅比單獨保稅或單身要少。還可根據孩子的多少少收稅。孩子上大學也可少收稅。在美國,如果妻子年薪不到5萬美元以上,請人幫看孩子是劃不來的。扣除各種聯邦稅、州稅、養老金稅、社會醫療稅(老年醫療的錢來自這個稅)後,年薪5萬者到手的錢約是35,假如付給保姆一年2萬,加上交通費和午飯錢,真是沒幾個錢剩餘。同時,美國消費越來越高,現在一人工資能養活全家的比例,比40年前降低了60%。按照婚姻經濟學的原則,高學曆女性的丈夫通常也都是有高學曆拿高薪的。“女高男低”的現象不是沒有,但畢竟是少數。

    這樣一來,美國白領家庭的全職母親幾乎都是清一色受過良好教育的婦女。這帶來了一個根本性變化,即她們的素質比以往任何一代的美國母親要高得多。隨著時代發展,高科技普遍應用在家用電器上,這一代的母親不需要像她們的母親和祖輩那樣凡事親曆親為,她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養育孩子身上。帶孩子們去參加體育運動、去圖書館,與其他母親們在一起交流經驗,安排孩子們在一起玩樂。這些母親最大特點是有知識,她們充分利用美國公立圖書館的普及便利,經常帶孩子去圖書館讀書,根據兒童心理學書籍,來充實和補充自己做母親的知識技能。

 中國呼喚高素質的全職母親 <wbr>Full <wbr>Time <wbr>Moms

     我在紐約中文學校有一次講座提到體育運動對培養新一代的重要,很多華人母親對我說,這個講座應該多讓那些做父親的男人來聽。孩子對體育運動的愛好,固然父親身體力行很重要。不過,美國高學曆全職母親對孩子體育運動的培養,起的作用往往比丈夫大。因為那些父親隻有周末才有時間陪孩子。平常對孩子性角色的灌溉和培養,主要靠這些全職母親。與華裔母親相比,美國其他族裔的母親體育運動水平普遍較高,並且後者對孩子性角色的期待,遠遠要比華裔母親高。僅就體育運動而言,歐裔和非裔美國母親和孩兒一起打球、爬山、滑雪等戶外運動非常普遍,而華裔母親就少得多。

    我認識好些移民美國的中國高學曆全職母親。她們當中除了有一位堅持散步之外,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喜歡鍛煉身體,更不用說有體育特長。有幾位早上睡到9點後甚至11點鍾才起床。這些家庭裏長大的孩子幾乎都是一個模式的:沒有體育特長,身材不健美。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青少年期間受母親的影響常常會大於受父親的影響,體育也是如此。不信,讀者自己可以觀察一下周圍的家庭。孩子是否喜愛體育和鍛練身體,和母親相關的係數很大。不喜歡體育鍛練的人,往往缺乏堅強意誌和恒久毅力,或缺乏競爭意識和社交能力

     高學曆全職母親們對美國白領階層和富有家庭的孩子們的成長,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個作用可能美國人自己並不大張旗鼓,因為對其而言,孩子是上帝禮物,養育孩子是愛心付出,為孩子成長的社區和學校做義工,理所當然,是愛心的一部分。對於中國移民來說,卻是一個認識過程。不少在美國的中國移民,一開始很難接受做全職母親。隨著環境變化,這種情況已有改變。在我居住的這個村莊裏,有8家中國移民,其妻子都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其中5家妻子是全職母親。

     中國現在一些家庭,從經濟條件而言,妻子可辭職做全職母親。然而,要中國高學曆母親們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辭職在家,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接受。在國內大多數人的腦海裏,一提到全職母親,多半隻會聯想到那些沒受過高等教育、沒有任何職場經驗的、嘮嘮叨叨的家庭主婦。這需要環境和觀念的轉變。

 

中國呼喚高素質的全職母親 <wbr>Full <wbr>Time <wbr>Moms 

     為了培育高素質的後代,我們對於放棄工作的全職母親,要在法律上給予保護。例如,離婚時在財產上對女方予以傾斜;丈夫若發生意外或去世,其家庭可每月領到他的養老金;無職業的妻子可享受其丈夫的養老金、保險金等。

      有人可能會認為,既然要做全職母親,讀碩士、博士是浪費人才、浪費時間,國家白白培養了。其實不然。從正常統計分布來說,學位和知識是正比的。碩士、博士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專業知識上。知識不是真空單一的東西,是可以轉化和舉一反三的。一個人隻要不是書呆子到了沒救的地步,她在攻讀研究生時的方法、那種動腦筋的本事、吃苦的耐心和品質,同樣可用在培育孩子身上。道理很簡單,一個不願吃苦、不願動腦筋、沒有耐心的媽媽,是不會在培育孩子上花功夫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高學曆女性當了母親後更忙了,又要照顧孩子又要忙職場,她哪裏還有很多精力時間去精心培育孩子。

     現在美國很多公司允許職員在家工作或采用靈活的上班時間。中國也可根據工作性質,允許職員特別是高學曆的母親這樣做,以便讓她們有時間照看孩子,當然實際運作要以完成工作為限。美國還有相當一部分母親半職工作,等孩子大了再恢複全職工作。從長遠來看,這對社會是有利的。我們應對這樣的企業給予某種鼓勵和免稅的優惠。如果中國全職母親裏高學位者越來越多,對我們後代素質的提高將是巨大貢獻,對培養後代的綜合素質特別是軟能力、對中國在全球化中保持竟爭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載自作者《軟能力在競爭中勝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