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鳴, 《軟能力:在競 爭中勝出》的作者

歡迎訂閱我的《一格雜誌》。微信上搜索即可。
正文

撫摸傷口

(2011-03-05 05:29:53) 下一個

撫摸傷口

 

 

魯鳴

 


     骨折過的左腳傷口,有些癢。長了些坑坑窪窪的炎症皮囊。因而時常要往上麵抹藥。這樣一來,每天要撫摸傷口。一是有時情不自禁地抓癢,二是即使不抹藥,洗腳有時也會去撫摸一下傷口,仿佛是在碰觸自己剛過去的一段曆史。

        人其實都會有意無意撫摸傷口。隻不過更多的是撫摸心靈的傷口。

消極撫摸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夫妻吵架,把陳年舊事都翻出來,無疑往傷口上抹鹽。這種撫摸,顯然是傷害感情的。夫妻雙方知道這種撫摸的弊端,然而吵架火口中喪失理智,已不可控製,乃也是情不自禁。

肉體傷口需要時間的療養。骨折後,見到我的人大都會說:“傷筋動骨100天”。現在,我的骨折好了,但由於這100天裏沒有正常走路,整個左腿萎縮比右腿細,走起路了不是這裏痛就是那裏痛,因為左腿肌腱需要恢複其功能,需要長得和右腿一樣粗壯。這又需要一段時間。

心靈傷口不也需要時間的療養嗎?不論是什麽傷痛,時間總是一劑良藥。心靈裏的傷口,長久以後很可能會被磨合得毫無痕跡。況且,人的遺忘比記憶更強大。人的一生中,所經曆的大大小小林林總總,尤其是幼兒期的事情,能記住的僅僅是滄海一粟。對自己和自己喜愛的對象,或人或物,人更傾向於記住好的東西,而不是傷
口。

肉體傷口,完全愈合了後會留下可見的疤痕。心靈傷口縱然疼痛,因無形而被外人忽略,倘若別人被蒙在鼓裏,哪怕是朝夕相處的家人也看不出其傷口。疤痕終歸不是一種美麗,雖然有的人喜歡裸露傷口。

我兒子頭上因手術留下兩條疤痕。他一點都不在意,反而覺得很酷。這是少年叛逆心態。也許他年長後,會改變感覺。但如果他現在很在意,為疤痕難受,至少會讓我們做父母的感到內疚,盡管這不是我們的過錯。

人和國家的缺點,也是一種傷口。人都喜歡聽好話,包括我自己。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或國家不需要自省反思。不懂得自省反思的人或國家是很難有進步的。遺憾的是,做人易養成思維慣性。說長處,別人可能會誤解你否認短處;而說短處,別人會以為你發牢騷,不看到積極的一麵。

因此,就缺點這種傷口而言,撫摸它要比撫摸別的傷口難得多。前不久,我在博客上轉發了一個有關美國衰退而不自省的貼子。兩位讀者誤解我否定美國這個國家。其實,我寫《軟能力在競爭中勝出》一書寫的都是如何學習美國人的軟能力,但也不等於否認中國或不看到華人的優勢。

很多人已習慣了黑白思維 ------- 非黑即白,反之亦然;論黑即否認白,或論白即否認黑。這個世界,我們的人生,越來越不黑白分明。撫摸傷口本身也是如此,既可能是消極的也可能是積極的,很大程度在於傷者本人以及旁人的感受。

人僅僅隻為自己活著是可恥的。作為社會動物,人要為別人為社會著想,做點什麽,至於做得大小是否優秀另當別論。當人撫摸群體國家的傷口時,或多或少要顧及別人的感受。這是無可置否的。不像我撫摸骨折後的傷口,太個人太小事一樁,且獨處實在很隨意。

為了永不忘記,必須經常撫摸有些傷口。比如文革悲劇,比如“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比如“東亞病夫”。這是曆史需要回顧的意義所在。隻是,人都會好了傷疤忘了痛,選擇遺忘,甚至喜歡遺忘。更令人感歎的是,有的傷口仍敞開著流血。別的不說,就說“東亞病夫”,這個我們華人的百年恥辱並沒有被我們扔掉------
很多華人並不重視體育運動,不強調肢體發達的健康體魄;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又以“三高”富貴病和肚凸族,做著新一代的東亞病夫。中國獲得最多奧運金牌,大眾體育運動水平卻差得不行。

 

撫摸傷口

 

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而行動嗎?

 

----------------------------------------------------------------------------------------------

【作者建議:中國政府現在這麽有錢,應讓每個社區每個村莊都有免費的公共體育場所設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