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味蕾

(2009-08-25 09:17:14) 下一個

倫敦是我最喜歡的城市之一,悠久的曆史文化,美輪美奐的建築,豐富誘人的美食,精致的生活方式,每每令我一想起要去倫敦,便心馳神往。尤其倫敦以美食都市著稱的一麵,豐富精致要超過另一個美食之都香港。大快朵頤或淺嚐細品,觥籌交錯之中和老饕朋友切琢交流,還可以提高烹飪技術,為生活平添許多快樂。

在倫敦享用美食是一大快事,尤其從美國來。倫敦的美食餐館遍布全城,據說囊括了全球各國各係的美食。不過要說英國菜本身,就不敢恭維了。最喜歡對此冷嘲熱諷的是法國人。記得那年英國和法國爭奪奧運會舉辦權,法國總統希拉克居然公開說“英國食品是世界上除了芬蘭飯以外最糟糕的食品,你怎麽能相信飯燒得這麽差的人”。英國人聞言大怒,結果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另一個例子是英國人彼得·梅爾在他的《普羅旺斯一年》裏寫道,在他家做泥水工的法國工匠,對美食頗有心得,提起英國菜的時候,說了一句後來流傳開來的話:“英國人殺羊殺兩次,一次奪去羊的生命,一次奪去羊的滋味。”令彼得·梅爾麵上無光,訕訕而去。

英國菜比較有名的是“魚和薯條”,屬於風味快餐,做得好,還是可以一嚐的。有一年去湖區,在一家鄉村小酒館吃過一道烤青椒釀奶酪,澆上店家自做的醬汁,頗有點意大利風味,是我吃過的最好的英國菜,算不算英國風味則不得而知,在倫敦一些本地餐廳也有這樣的感覺,如果去PUB,裏麵的食物基本上就可以說是英國風味了。去年去愛丁堡,在皇家英哩大街一家餐館,特地點一道蘇格蘭傳統風味菜haggis,據說是把羊的內髒粉碎後和燕麥一起放在羊胃裏烤熟,然後切出來吃。菜端上來後,隻嚐了一口就不由地發呆,心想如果每天要吃這種東西,那可真正叫做:“直麵慘淡人生”了。

英國人不善烹飪,但英國人善於收集美食餐廳。倫敦擁有的頂級餐廳是全球最多的,米其林星級餐廳就有45家,《美食》雜誌有一次評選全球TOP50餐廳,倫敦囊括了14家。但這些頂級餐廳多半是法式,意式,日式等,中餐館也有躋身米其林一星的,就是沒聽說有英式的。除了高檔餐廳,中低檔次裏,也能找到有水準的美食餐廳。這次去倫敦,見到幾位好久不見的朋友,他鄉遇故人,高興之餘,大家相約在小威尼斯河邊一家中餐館聚會,後來又在機場附近的一家名為“東海”的中餐館聚了一次。這兩家餐館的菜肴都頗具水準,尤其是“東海”,可以說和香港的一流酒樓幾乎沒有區別。

中餐在海外能夠做得絲毫不走樣,並不容易,一是廚師必須是中國人,這和味蕾的基因有關。二是食材要保證正宗新鮮。三是不能遷就當地人的口味。尤其是後者,記得有一次去瑞士盧塞恩,到中餐館吃飯,點糖醋排骨,端上來是排骨澆番茄醬,點糖醋裏脊,端上來是裏脊肉澆番茄醬,令人哭笑不得,可是老外朋友吃得不亦樂乎,嘖嘖稱讚。這種例子可能比較極端,在中國人少的地方,入鄉隨俗大概是不得已而為之了。

在倫敦遍嚐各種風味,心滿意足之外有時不免困惑,想起袁枚《隨園食單》裏錄有《典論》日:“一世長者知居處,三世長者知服食”。英國人的居處美且講究,英國人的生活方式也稱得上精致不輸法國人,何以“三世”的N倍了,英國菜還令人不敢恭維?

除此之外還有美國,美國和英國是有淵源的。美國菜也是令人不敢恭維,漢堡薯條炸雞牛排,實在乏善可陳。而且美國還不如英國,英國菜不好吃,但是在英國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其他風味的美食。美國菜不好吃,但是在美國很難找到其他風味的美食,紐約和舊金山例外。其他地方,不是沒有,而是很難找到。這裏特指美食,一般的風味飯菜不在其中。

有一次提起這話題,有朋友一笑說:無他,盎格魯薩克遜人的味蕾不夠靈敏而已。我對人種沒有研究,不免將信將疑,但細細想去,也不無幾分道理。英國人、美國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大都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種,這幾個國家,是都不出美食的。一個好廚師一定得具備豐富和敏感的味蕾,這是好廚師的天分所在。有了好廚師,還得有好食客。例如中國菜名聞天下,中國人的味蕾也當然豐富敏感,沒有好食客,好廚師無人欣賞,美食佳肴便無法代代相傳而最終成為一個體係。

《中庸》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大意是人沒有不吃吃喝喝的,但是真正懂得美味的人很少,如果味蕾說能夠成立,這句話大概就比較適合英美人。對中國人來說,整體上知味的,肯定要遠高於英美人。

不過在海外呆著久了,雖然遍嚐各種風味,但是累了,倦了,病了,最想吃的,也還是中餐,這就不光是味蕾的問題,而是中國胃的問題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福田 回複 悄悄話 美文。喜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