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zt有個學校叫南開

(2018-01-27 14:07:36) 下一個

賞析 | 《有個學校叫南開》完結,可有些故事還沒講完!

2017-12-24 天津廣播 天津廣播

渤海之濱,白河之津,

有一所大學!

 

她,

跨越百年時空,

有過初創時的篳路藍縷,

也有過危難中的浴火重生!

 

她,

光華內斂,

擁有不事張揚卻胸懷溝壑的氣度!

從“中國不亡,有我在”

到“中華崛起,有我在”

 

 一個淌進血液的名字:南開!

 

 

 

今天

她想把自己的故事說給你們聽

《有個學校叫南開》

 

 

 

12月18日-23日,曆史人文紀錄片《有個學校叫南開》在央視首播,這是一部聚焦“南開”的大型係列紀錄片,一所學校的發展軌跡為何能與一座城市、一個時代的命運緊緊纏繞相連?拍攝以南開學校為藍本的紀錄片又會遭遇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呢?周六(12月23日)上午9點、晚間20點,天津廣播電視台濱海廣播(FM87.8 AM747)新聞談話節目《城市論語》,主持人李宗瑤對話南開學校創辦者張伯苓先生嫡孫張元龍紀錄片《有個學校叫南開》總導演、製片人祖光,講述了6集紀錄片背後那些意猶未盡的故事。

 

 

 

 

攝製組查閱了一噸資料?

“南開,難拍!”即 便是曾經因拍攝《五大道》等紀錄片而名聲大噪的祖光導演及團隊,起初麵對“南開學校”這一題材的時候,也有些一籌莫展。“南開畢竟是一所學校,就算是百年 學校,也隻是一所學校。它不像五大道,每一座建築都有自己的曆史和故事。”祖光導演說,如果隻是把“南開”當成一所學校來拍,這部紀錄片是很容易失敗的。 因為國內教育類紀錄片鮮有成功的先例。

 

然而,南開的故事記錄的並不隻是一所學校的發展史,它的每一個轉捩點,都與整個大時代浮沉離殤緊密聯接。作為一部曆史人文紀錄片,《有個學校叫南開》記錄的自然也並不隻是一所學校的發展脈絡,它有厚重的曆史意義和文獻價值。

 

 

紀 錄片分為六集,每集50分鍾,片長5小時。第一集《尋路》、第二集《私立》、第三集《青春》、第四集《風波》、第五集《南遷》、第六集《歸來》,將南開大 學的曆史娓娓道來。1904年,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早期覺醒的舊知識分子、晚晴翰林嚴修,和北洋水師學堂畢業的張伯苓,選擇了用教育來挽救祖 國。他們從一座私人宅邸開始,慢慢建立起了現代教育的中學、大學、女子中學和小學。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和顛沛流離之中,他們還將教育的血脈延展到祖國的 大西南。一個名叫“南開”的係列學校就這樣誕生於國難,“南開,難開,越難越開”,她為生存而尋路,為自強而探索,為教育強國矢誌不渝。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為了拍好這部紀錄片,攝製組買來的相關書籍資料至少有一噸重。總導演、製片人祖光笑著說,這隻是“訛傳”。不過,他們確實進行了深入的前期調研、挖掘材料、研判、篩選、提煉等工作。“買的書加上圖書館查閱的大量資料,幾百斤是有的。

 

《有 個學校叫南開》的拍攝曆時近兩年,期間,攝製組足跡遍及祖國大江南北,並出訪美、日、英等國挖掘素材,先後采訪了知名學者和曆史當事人百餘位。祖光導演驕 傲地表示:“我們挖掘出的部分史料線索,連一些專門研究天津和南開學校曆史的專家學者都說沒有看到過。我們把一個學校這樣呈現出來,好像在講南開,其實在講近代中國,在講近代天津,在講嚴修、張伯苓、何廉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時代命運。

 

 

 

體育與話劇是南開的名片?

作為南開學校的創辦者之一,張伯苓校長鼓勵學生參與話劇表演創作,提倡在校園裏開展戲劇教育,把戲劇作為美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手段。他和教職員學生一起創作演出話劇,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當時周恩來、曹禺還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已經成為南開新劇團的主要演員,曹禺後來成為中外知名的戲劇文學家。張伯苓說:“戲園不隻是娛樂場,更是宣講所、教室,能改革社會風氣,提高國民道德。”曹禺曾在自述中說:“我15歲開始演戲,這是我從事話劇的開端。感謝南開新劇團,它使我最終決定搞一生的戲劇。”

 

 

除了周恩來和曹禺,張伯苓嫡孫、全國政協常委張元龍先生還向記者提到了“被遺忘的民國名流”——張彭春先生。“除了幫助曹禺在南開從事戲劇創作,梅蘭芳到美國的演出也是由張先生促成的。他還特別建議梅先生把每一出劇目的演出時間控製在40分鍾之內,不然會讓外國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張 彭春,字仲述,1892年生於天津,是張伯苓先生的胞弟,與日後成為清華校長的梅貽琦是同班同學,曾擔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和南開大學教授,與胡適、梁實秋、 徐誌摩等人交往頻繁。而他最大的成就,是參與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部國際性權利法案——《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工作。用當下流行的說法,他“為《世界人權宣 言》貢獻了中國智慧”。

 

戲劇與新劇團是南開美育的一張名片。而南開的體育,同樣為人所津津樂道。

 

 

1908 年,有個人問:“中國,什麽時候能夠派一位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中國,什麽時候能派一支隊去參加奧運會?我們的國家什麽時候能夠舉辦奧運會?”“可能需要 一百年吧。”恰巧在一百年後,中國北京奧運夢圓。連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都感慨萬千:“這個首次在北京舉辦的盛會,將圓一個中國人——張伯苓先生一個世紀以 前表達的夢想。”作為最早將奧運概念帶入中國的先驅人物,力促劉長春首個參賽奧運的主導人物,張伯苓被譽為“中國奧運第一人”。

 

事實上,除了奧運會,張伯苓先生還熱衷於籌辦和參加各種運動會。據張伯苓嫡孫、全國政協常委張元龍先生介紹,張先生1910年在當時的北平發起“全國運動會”,此後,他參加了全部的7次“全運會”。1912年,張伯苓先生還參與發起了“遠東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洲際國際競賽,被看作是“亞運會”的前身。此外,1913年-1935年舉辦的18屆華北運動會,張先生也參加了其中的9屆。

 

 

有 這樣一位“體育迷”校長,南開的體育自然要搞得風生水起。1929年南開中學報給國民政府的一份文件顯示:當時的南開中學有大的操場3個、足球場4個、 400米跑道1個、18個籃球場、6個排球場、6個網球場,還有3個器械場。即便今時今日,一所中學有這樣規模的體育設施,也會令人歎為觀止。張元龍先生 說,體育比賽從開埠通商的天津口岸傳入中國,上世紀20年代,體育比賽規則、口令和體育產品的“本土化”也在南開學校實現。“當時籃球都是從國外買回來 的,一個籃球得十幾塊大洋。1921年,南開中學的音樂老師叫孫瑞生,他說我要下海辦一個做體育器材的(工廠),張伯苓校長說,給你一年的工資,你去辦, 就有了利生體育用品公司,就是現在的利生。後來又有一個人要去辦體育用品廠,張(伯苓)先生也給與支持,就是今天的春合(體育用品公司)。這兩家都是我們國家比較早的體育用品公司。” 

 

西南聯大為何篇幅不多?

“羅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一座從雲南昆明聯大舊址複製的紀念碑,靜靜矗立在南開大學校園大中路的盡頭。從1938年平津陷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被迫南遷,在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到1946年抗戰勝利後“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複校,這所“大學”的校史隻有8年。風雨如晦,在時空的紀年中,8年實在太過短暫,但它足以凝結一段永恒的記憶。

 

 

不過,在《有個學校叫南開》這部紀錄片當中,西南聯大所占的篇幅相當有限。這是為什麽呢?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西南聯大成立後,北大蔣夢麟、南開張伯苓、清華梅貽琦組成常務委員會,共同管理學校事務。為減少摩擦,張伯苓和蔣夢麟采取“無為”策略,全身而退,讓權給比他們年輕的梅貽琦。張伯苓對梅貽琦說:“我的表,你戴著”,意思是“你代表我”。梅貽琦在天津讀中學時張伯苓是他的老師,他尊重恩師的意見。後來張伯苓去重慶開辦南開中學,蔣夢麟也去重慶另兼他職,梅貽琦成為西南聯大實際的校長。

 

 

“淡化”西南聯大,難道因為南開“不是主角”?但另一段曆史資料又打碎了我們的猜測:南開之所以和北大清華組成西南聯合大學,是有原因的:抗日戰爭期間,南開是唯一一所被日寇完全炸毀的高等學校,是唯一一所為中華民族的抗戰而犧牲的高等學校。正因如此,才有了蔣介石對南開校長張伯苓“有中國即有南開”的承諾。此外,雖然作為私立學校,規模小,經費緊張,但南開當時的學術水平已經很高,可以和當時國立的任何一所高校匹敵。

 

但這些,都不是正確答案!事實上,沒有展開更多篇幅講述長沙臨時大學和後來西南聯合大學的故事,與總導演、製片人祖光獨創的表達方式有關。

 

為了把南開學校對於國家、民族的獨特貢獻彰顯出來,把近代天津領風氣之先的曆史地位呈現出來,祖光團隊再次運用了在《五大道》中創造的“麻花敘事結構”。祖光導演說,如果用學術一點的語言表達,這可以稱為“多線複合結構”,而“麻花(敘事結構)”這個名字更能體現天津元素。“就像是四根麵條,我們把若幹線索同時展開、交叉推進,最後再一個一個像麻花一樣擰回來。而西南聯大這條線,不太容易擰回來了。

 

 

“公”“能”教訓與南開精神

如今,南開的新教師、新學生一入校即接受入門教育,解讀校史、校訓,背誦“容止格言”,逢大型集會必高唱校歌:“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

 

1934年,在南開學校創辦三十周年的校慶紀念會上,校長張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為南開校訓,也就有了我們我們熟知的“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此後,被日軍轟炸,被迫南遷,組建西南聯大,經曆漫長歲月的洗禮,這句校訓也被作為南開精神的代言。

 

 

那麽,作為張伯苓校長的後人,張元龍先生所理解的南開精神是什麽呢?

 

“一 曰使命感。他在東北對張學良說,‘中國不亡有我在!’激起張學良愛國熱情。二曰奉獻和擔當。南開作為一個私立學校,即最早發現、最早揭露日本侵略野心,以 致1937年南開慘遭日軍轟炸、掠奪和占領。三曰忠誠。南開教育學子,忠於國家,忠於信仰,忠於朋友,忠於家庭。抗戰勝利後,清查漢奸,漢奸名單上竟無一 人是南開畢業。南開是個不出漢奸的學校。”張元龍先生說,使命感、擔當和忠誠由南開自豪地灌輸進學子的腦袋裏,教育往往是在細節和潛移默化中發生作用。

 

 

與“公”“能”相對應,“私立”其實也是南開學校一個重要的標簽。尤 其是早期的南開大學,作為私立大學,其經費除政府少許補貼和學費及校產收入外,基本賴於基金團體和私人捐贈。本著“貴精不貴多,重質不重量”的原則以及投 資所限,學校規模一直較小,1937年在校學生僅429人。在《有個學校叫南開》一片中,“私立”也被獨立作為一集的主題內容。

 

事實上,這一期在成片正式播出前的審查過程中,一度引發爭議。但祖光導演堅持:“我一定要用我的全部來捍衛南開的‘私立’二字。”張元龍先生也特別說明,我的祖父有句話:“私立非私有,留德不留財”。南開是私立學校,全靠社會捐資而成,最終回歸了社會,張伯苓先生身後竟無一分存款。他說把財產留給子孫,可能會造成懶惰和風險,留下德行在社會,子孫受用無窮。

 

 

張 元龍先生在《苟利國家生死以:張伯苓家族》一書的序言中曾經寫道:“我真心希望通過這些研究還原二十世紀上半葉那段曆史,深入探討在清廷腐敗而時代新生、 抵禦外辱而內戰頻仍,社會激蕩而又動蕩之際,嚴範孫,張伯苓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懷著教育救國的理念,如何篳路藍縷、剛毅堅卓,建成中外馳名的南開係 列學校;如何遍考中外,摸索出一套為國家培養大批精英、以‘公‘能為目標的教育規律;如何以一個私立學校的微薄之力最先發現、最先揭露日本侵華野心,並且 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如何以‘私立非私有的辦學理想和優異的辦學業績,吸引了大量的社會捐助,成就令人驚歎的中國最成功的公益項目。更主要的是,先賢們為民 族大業殫精竭慮、義無反顧、奉公獻身的中國傳統‘士’的精神,如何與今天的核心價值融合,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而這些思考,同樣可以在《有個學校叫南開》這部紀錄片中感受得到。

 

 

 

《五大道》和《南開》之後, 天津故事未完待續...

從廣受好評的《五大道》到如今的《有個學校叫南開》,祖光導演拍攝的紀錄片總能引發人們對於曆史的關注與熱議。他也向我們透露,正在醞釀新的拍攝計劃,和之前的兩部片子一起,共同構成講述天津故事的“三部曲”:“天津在中國近代史上不但是較早開埠通商、對外開放的一個口岸,更多是近代思想傳播的一個大碼頭。(我個人)也有這麽一個誌願吧,就是完成近代天津三部曲——一道、一校、一批人。

 

祖光導演所說的“一道”就是五大道,“一校”就是南開,他還給準備要拍攝的“一批人”起了個名字,叫“迷津”。按照初步計劃,他們第一季想拍“晚清風雲人物”,第二季要拍“民國傳奇人物”,還會拍“近代實業人物”、“風流人物”。“說話過了年我就63了,我想把這三部曲拍完,盡自己的能力多為我們這座城市留幾部好作品。”

 

 

 

《有個學校叫南開》

和你一起,重溫曆史,開啟未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