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86)
2010 (209)
2011 (252)
2012 (126)
2013 (146)
2014 (159)
2015 (119)
2016 (181)
2017 (128)
2018 (283)
2019 (295)
2020 (360)
2021 (299)
2022 (250)
2023 (208)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在為自己在國內大城市裏買不起房而煩惱。所有的人能有的一個共同的話題就是房價,不論是年紀大的人還是年輕人都是這樣的,父母在為孩子買不起房而發愁,年輕人為自己不能有自己的房而擔憂。
我一直以為我們不需要為這樣的問題而擔憂,房價會永遠這樣漲下去嗎?我不懂經濟因此說不清,不過要是笨想應當不會。年輕人剛剛參加工作工資較低這是正常的,為什麽一個年輕人就要一定買一個房子住呢,父母如果有閑錢可以,有的老人並沒有那麽富裕要他們拿出自己一生的積蓄甚至是養老的錢為自己買住房,就是父母願意子女又於心何忍呢?可是現在的人們不是考慮的這樣的問題,年輕人和老人想的是同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不買房子房價會越來越高,我們隻能越來越買不起房子,最後就是沒有房子住。
我不知道這樣的恐慌是從哪裏來的,不過一定有它的道理,如果像我想象的那樣房價不會一直這樣漲下去當然不用擔心有一天真的會買不起房,一輩子都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可是萬一這房價要是真的一直這樣漲下去咋辦呢?有人說:“站在這座城市的夜景裏,看著來來往往的車,人們在夜幕中從四麵八方往家趕,而我卻不知道去哪裏,哪裏是我的家呢,我現在還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很多人把房子和家統一了起來,沒有房子就沒有家,在這個城市裏沒有自己的房子就等於沒有自己的家,就等於自己不是這個城市的人。這樣的邏輯讓很多外地人生活在大城市裏感到壓力非常非常大,生活的也很憂鬱,如果這個邏輯真的成立那麽這些人的生活壓力確實是太大了。難怪《蝸居》這部劇會如此熱,原來這裏的內容實在太現實了,它讓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這裏找到自己的影子,好像特別特別的真實,其實真的很真實,因為現在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生活著。海萍、海藻、宋思明、陳寺富、李家阿媽、還有海藻的父母、宋思明的妻子女兒...... 他們好像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好像他們就是我們的同事、鄰居。
如果生活就是這樣的,我們要這樣來完成我們為自己建立一個家,為孩子創造一個幸福的未來的話,我覺得有一點可怕。人們要靠父母要靠兄弟姐妹這樣的付出來建立自己的家,來把自己變成一個城市人,這樣的成本是不是有點太高了,很多人都說海藻是為了姐姐才當了二奶的,我覺得不能這樣說,當然這也是個誘因,如果沒有姐姐的高利貸和向她借錢,她也許想不到跟宋思明去借錢,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她更看明白了要靠自己的工作想要有個自己的房子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而跟了宋思明卻很快就理所當然地能得到這一切。
人要變成一個大城市的人,要在這個城市裏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為此他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海萍和海藻就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看上去海萍好像很努力,她在不斷地奮鬥,而且連六六都說,海萍的生活讓她沒有辦法脾氣好,為什麽努力的人就要把氣撒到別人身上呢,那樣就能解決問題了嗎?海萍的結局是開了一家中文學校,這個學校如果效益好的話海萍是不是要把房子再換大一點,換到江州市裏來?如果效益不好呢?海藻去了美國,要是海藻沒有去美國而是精神上受了刺激從此倒下了呢,海萍如何照顧她呢,是不是又要把海藻送回媽媽的身邊,媽媽老了呢?這樣的生活無法想象,為了在城市裏有個屬於自己的房子屬於自己的家付出這樣的代價值得嗎?其實在蘇淳被抓起來的時候海萍就說,當初留在這裏就是個錯誤,要是在家鄉的鎮上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宋思明在知道了要麵臨著牢獄之災的時候也感歎那種每天為了一顆蔥而斤斤計較,為了一篇論文為了晉職稱而跟別人爭的麵紅耳赤,覺得這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道理是明擺著的,可是人們就是不願意去承認,一定要按照好像誰安排好的路去走,而且大家齊心協力地往一個方向努力著,不惜一切代價。
是房價高呢,還是我們付出的代價高?如果房價還繼續上漲,我們付出的代價還要再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