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音樂要素--曲式==複三部曲式

(2009-08-03 18:25:16) 下一個

音樂要素--曲式==複三部曲式


    一、複三部曲式(compound ternary form)的概念

    前麵我們談到了三部曲式,在將近結束的時候,又提到了“複三部曲式”,即大的結構是三部曲式,而在三個部分的第一部分本身,又是一個小的三部曲式,這種大結構中套著小結構的三部曲式,就是複三部曲式。假如三部曲式當中,每個部分、尤其是第一部分本身隻是個“一部曲式”的話,當然就不是複三部曲式了。

    (一)結構方麵:複三部曲式是一種有再現的、較大型的三部性結構。第一、第三部分均有單二部或單三部曲式組成。中間部分除單二部、單三部曲外,也可能是樂段或三聲中部和插部構成。在總的結構中,必須有一個部分是單二部或單三部曲式,才能稱為複三部曲式。

    現在請您取一支筆、一張紙,做些紀錄,這樣會給您留下深刻印象的。 我們在紙上記下曲式的圖示:首先橫著寫上大寫字母A、B、C。中間都稍留一些距離。如果是“單三部曲式”,這個圖示就已經完成了。如果是“複三部曲式”的話,請您在A的下方橫著畫上一個大括弧,括弧下麵再橫著寫上小寫的字母a、b、a 。這樣的圖式就是複三部曲式,即一個三部曲式裏麵還套著一個小的三部曲式。

複三部曲式圖例

    上麵這個圖式隻是複三部曲式的一種形式,為了說明複三部曲式是一種有再現的、較大型的三部性結構,請看下圖:

A                                                   B                                                   A


單二部或單三部                   單二部、單三部、樂段                   重複或變化重複

                                           三聲中部、插部(不穩定)                   第一部分內容

展開性                                       對比性                                       展開性


    (二)形象方麵:不同形象的鮮明對比。以中間部分的新主題和前後段落的鮮明對比為典型現象。所以,複三部曲式是建立在兩大主題的對比上,這是劃分複三部曲式的重要標誌。


    二、複三部曲式的結構類型

    (一)以插部為中部的複三部曲式


    以插部為中部的複三部曲式流行於十八世紀後半葉,音樂緩慢而抒情。無論在結構方麵,還是在調性和聲等方麵均不穩定(結構分離,出現離調和轉調等變化)。

    插部不強調段落的反複,常在抒情性題材的作品中和大型的第二樂章(慢板樂章)。

    我們來聽聽上次聽過一部分的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曲《六月--船歌》,隻聽它的第一大部分的開頭:

    曲例一:《六月--船歌》(1):0-0'37":

    這是複三部曲式中的第一部分開頭,確切地說,是您剛才畫的圖式中大寫字母A下麵的那個小寫字母a代表的部分。現在我們來聽聽用大寫字母B代表的中段(插部)旋律:

    曲例二:《六月--船歌》(2):1'39"-2'04":

    全曲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您寫的第二個大寫字母A的部分,它是第一部分(包括a、b、c)幾乎原封不動的再現:

    曲例三:《六月--船歌》(3):2'30"-2'43":

    最後,作曲家又寫了一個尾聲,緩緩地收束了整首樂曲。

    現在請您在第二個大寫的A下麵也畫上一個橫著的大括弧,和第一個A下麵一樣,寫上小寫的字母a、b、a 。在最後,和大的A並列,寫上"尾聲"這兩個字。您麵前展現出來的就是這首《六月--船歌》的全部曲式圖示了。

複三部曲式圖例

    現在我們再完整地來聽一遍這首樂曲。您可以看著圖式,在聽覺中感受它的結構。

    曲例四:《六月--船歌》全曲:4’56”:


    (二)以“三聲中部”為中部的複三部曲式

    三聲中部:是指用三部曲式創作的圓舞曲、進行曲、諧謔曲或小步舞曲等的中部。其主要特點為:旋律流暢、風格柔美、換用新調,井與前後兩部分形成對比。三聲中部的名稱由意大利文Trio(三重奏)演化而成,借以與前後兩個由全體樂隊演奏的音量相對比。

    以“三聲中部”為中部的複三部曲式 ,中間部分是由三個聲部組成。源於十七世紀末和十八世紀初的古組曲和大協奏曲。浪漫派以後的作品,常將“三聲中部”與插部結合應用,因此沒有再劃分三聲中部或插部的必要。

    由於“三聲中部”的複三部曲式 ,常與舞曲相聯係,後來凡用複三部曲式寫成的這一類體裁的樂曲,中間部分無論聲部多少,均用“三聲中部”這一名稱,除了有結構完整的中部含義外,還包含著體裁意義。

    “三聲中部”的複三部曲式,結構清晰,段落分明,常用自身反複來強調段落的獨立性。多用於舞曲或交響曲、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快板樂章)。

    現在請大家根據下麵的圖式對照樂譜、結合音響欣賞並分析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特別要注意中部的對比。

Ⅰ                                     Ⅱ                                  Ⅲ


||: A: || :B: ||                   ||: C :|| :D: ||                   ||: A :||: B :||

a  a1 b  a2                       c  d e  f                       a  a1 b  a2

4+4    4+4                     4+4    4+4                       4+4    4+4

    譜例一: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

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譜例
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譜例

    曲例五: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


    最後來聽一首熟悉的作品,馬斯涅的《沉思》,它的結構是三部曲式加一個小尾聲,這裏不做更細致的分析了,請你試試看,能否大致感覺出來它的三個部分。

    曲例六:馬斯涅小提琴曲《沉思》:6’37”:


上一章節        返回目錄        下一章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