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渣包子

在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中成長。“豆渣包子”稚眼看世界!
正文

繁與簡

(2009-02-03 22:44:25) 下一個

  

聶南溪

繁與簡,多與少,是個數字的問題。在繪畫藝術上,繁可以“密不通風”,簡可以“疏可走馬”。藝術上隻有相對的標準,而無絕對的標準。

繁與簡,不是好與壞,繁也好,簡也好,畫得好都好,畫得不好都不好。

中國畫的發展是由簡(幼稚)到繁(成熟),再又出現由繁到簡的寫意畫,同時繁簡並存。工筆畫用線縝密,是用較繁的線造型。寫意畫用線簡練,是以一當十的簡筆畫。寫意畫的簡不是簡單的兒童畫或簡筆畫。如宋代梁楷的減筆人物畫,是用減筆描的粗線、寬線畫成,可稱人物簡筆畫的典範。明代徐渭則是簡筆花鳥畫的典範,並以草書入畫,對中國畫的影響深遠。

在古代畫論中,有人稱工筆畫為細筆畫,稱寫意畫為粗筆畫。細筆與粗筆是兩種不同的表現方法,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品,各有其趣,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觀賞者亦各有所愛,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工筆畫的用線,曆來受到畫家的重視,研究工筆畫線型的文章與專著很多,而且都是研究十八描中的細線問題。然而,寫意畫藝術用線的專論則太少,特別是對粗線、寬線、減筆描等等研究的專文罕見,更有甚者,認為粗線、寬線、減筆描等等不是線,而是西畫中的麵。西畫的形象構成是光影、色彩與塊麵;圖案的構成是點、線、麵,如果中西繪畫的形象構成都統一為麵,那麽,就否定中國畫的點、線存在了。中國畫的粗線、寬線、減筆描等等都是細線的放大,粗線仍然是線。如中國的書法,小楷是細線,膀書是粗線,線有粗細之分,隻是比較而言,總不能把膀書說成是“麵”寫出來的吧!

寫意畫是用粗筆、減筆造型。簡之又簡是好的,是高度的概括,能達到以一當十者不易,板橋詩雲:“敢雲少少許,勝人多多許”。他在題畫中還寫到“……近六十外,始知減枝減葉之法,……此幅得簡字訣”。他談的是畫竹的體會,近六十歲外才悟得簡字訣,可見簡的難度很大。

寫意畫尚簡,還看重一個“寫”字,寫是以書法入畫。有以楷書入畫者,有以草書入畫者,有以楷草二書入畫者。齊白石說過他最喜歡徐青藤那樣的畫,象寫草書一樣自然揮灑。還說自己九十幾歲了,還在象寫楷書那樣作畫。所以他篆刻“自然揮灑”一印以自銘,這是不無道理的。

寫意畫是以簡筆寫出來的,不是描出來的,不是反複修改而成的。至於如何寫?每個人的學養不同,觀念不同,基礎不同,其寫意畫的效果也就各不相同了。

藝術上的繁與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最高境界的感悟是相通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