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way8989

在別處是Midway,這裏加8989,有重名.
正文

少不讀杜甫,老不讀李白

(2009-02-05 02:50:26) 下一個
少不讀杜甫,老不讀李白--“長亭怨慢 -- 克裏特島旅遊讀杜甫詩感懷”後記:

長亭怨慢一詞貼為古典詩詞,原來還寫了一點後記。要是貼在原貼後,有點過長,也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想說的話說不出來,也難受,現在做為雜文貼在這裏,那怕是逗個樂呢。如果有違什麽“宣傳口徑”(上個世紀的舊詞了,不知現在還用不用),刪掉也可。(p.s. originally pasted in a site inside China)

杜甫和國外旅遊聯到一起,這是因為本人近來一直在讀杜甫詩(全唐詩第七冊)。旅遊前剛開始,旅遊也帶去了。但很快就發現在那裏閑時讀杜甫實在 me kale idea (not good idea)。讀杜甫是一非常沉重的事情。杜甫詩如果是編年的話,更象是個日記,如我們這裏地麵上的 Anna Franke 日記,裏邊記得都是,。。。說什麽好呢?其實說白了,都是倒酶事。流離失所,貧困交加。按照現代超前派小青年的話說,杜甫整個一個 loser, disaster。最後死在流浪中,真正文字意義上的,在一條破船上。大唐盛世,雖然他當時正經曆安史之亂,怎麽就連這麽一個有才華的人,詩聖,都不給個容身之地呢?一分為二地說,杜甫本人有責任嗎?當然有,主要就是
管不住自己的筆。最明顯的例子,皇帝有那麽多女人,都膩了,好不容易找到個親近的,他給來了個“麗人行”,說楊貴妃胡搞,還不是一般的胡搞。那些三吏三別,按現在說法,輪得到你杜甫去說嗎,我們不是有各級領導嗎!他就是這麽抱怨,牢騷,講怪話,不說好聽得,整個一個 anti-social attitude。

當然大唐畢竟是大唐吧,還沒人非要整治他,隻是不待勁他。這個傳統到宋朝還行。那時有個辛棄疾,也是覺得自己有富餘,可年輕時的抱負從沒實現過。和杜甫一樣,那個attitude 有問題。對上麵領導他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皇上搬到南方了,躲了災躲了難,住得挺好,他卻在底下說:“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能讓領導高興嗎?老辛名聲不如老杜,結局還好些,晚年弄個瓢湖養老,頤養天年。

杜甫和辛棄疾雖有此人生之悲慘,但也成全了他們的詩歌創造,也是一滴血一滴淚換來的。社會大背景也有些作用吧,宋以前,還給這些愛發牢騷的人一條生路,留下了作品和名聲。宋以後,元朝大概是或多或少從肉體上和基因上消滅了這類人,之後不是遺老遺少,沒有文人非要和誰過不去。明朝文化如何歸納,不知道,是說愛講“鬥私批修”,愛窩裏鬥?說不清。清朝,就清楚了。三百年滿清,特別對漢人來說,歸根結底就是那句話:“查,奴才查”。人人學如何做奴才,自己學,教好別人學。

到近代,杜甫這種“人性兒”(北京腔) 還是不讓人喜歡。記得小時候,家父買了較全的古典詩歌書籍,從詩經到清詩,唐朝特別買了專人作品,李白和白居易詩選,但就是沒有杜甫的。問過為什麽不買杜甫詩選,回答是,毛主席不喜歡。文革時,才進一步知道,毛主席不喜歡,郭老沫若體會出意思,寫了本“李白與杜甫”,楊李抑杜。郭老先生,連兒子都沒救了,救了自己一命,做了個能見德國人馬克思的人而終。當然不是就這一本書救了他命,反正此書起了作用。後來就更知道了,毛主席對魯迅(們)也提出過如此警告,說難聽話要分時分晌,按外國人說法 either shut up or pop up。當然中國那時候的 shut up 意味著什麽,和我同齡的人還見過點。

中國現在要恢複中國固有的文化和傳統,更羨慕大唐的雄風,那麽就從學著如何對待杜甫開始吧!容忍有各色的人說點難聽話。您說您是當今盛世,他非說山西搞奴隸童工的事,您就讓他說說,不是不耽誤您是領導的大局嗎?而對普通人來說,杜甫也是一個教訓,就如同說小說一樣: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我就說:少不讀杜甫,老不讀李白。毛主席說得也不是不對“牢騷太盛防腸斷”,年輕時讀杜甫讀多了,您怎麽和領導混呢?多讀些李白,豪情一把多好。老了就不要再讀李白了,他那個“攜妓載酒泛中流”,您怎麽還行。但讀讀杜甫,看看杜甫,詩聖,竟如此,不是還有點憶苦思甜的感覺。

所以,切記“少不讀杜甫,老不讀李白”。而我在這裏“長亭怨”怨了半天,其實也不知道對杜甫說什麽。隻是最後非常誠懇地惋惜,他如果不往東行,向西可能結局會更好一些。他送人到過西番出使,和這裏還是有點路子的。他還通過棕櫚樹,認識過“胡僧”,就是外國朋友。他可以出國。再能到象個克裏特島這樣誰都不招惹的地方豈不更好。哎 。。。“淚絕域西番,詩聖應來終老。”


再抄拙詞,作個附錄:
長亭怨慢 -- 克裏特島旅遊讀杜甫詩感懷

地中海,海生仙島。
島上熙熙,小村淇澳。
錯落樓台,白牆藍牖,絳花繞。
水天漁畫,船點點,人垂釣。
南麵列層巒,低坡圃,高坡青蓼。

皆好。
念閑居杜甫,曾諳浣溪饒笑。
傷哉格鬥,逐兵馬,轉蓬東棹。
九重葛,滿目濃花,晚香玉,軟沙芳草。
淚絕域西番,詩聖應來終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