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我是誰 3

(2009-10-28 18:53:32) 下一個
「人們通常隻具體認同自己的有機生命的某一部分而已,他所認定為『真』的『我』的那一麵,我們有時稱為心(識)、心理,有時稱為自我、人格」(第17頁)很多修行人通常是厭惡、排斥這個身體的,認為身體就是罪惡之身、身體就是臭皮囊、身體就是業報、是業障!有這身體是多苦啊!你都不認同自己的身體,就變成隻要我這個心就好了,身體是臭皮囊、可有可無、我不要了。你的身、心無法統合。來到心理層麵又再分裂表麵意識跟潛意識,不斷的在交戰。

「我們大多數人確作此想:我們隻是駕馭著我們的身體,就好像駕馭一匹驢子一般」。很多人對個體的身體都不認同,如果你現在還厭惡自己這個身體,就是跟這個身體不認同,你的身、心是分裂的。當身、心是分裂的時候,當然你的人格也是會分裂的

「人們竟然會在身體與心理上劃分出界線,真是匪夷所思,這絕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第18頁)這種界線的劃分是因為人類接受很多錯誤的訊息,導致把身、心分開。如果我們沒有正確解讀,在研讀佛經時,很有可能會導致錯誤的解讀,而造成厭惡這個身體。事實上,佛陀所講「五蘊」、「無我」,是要幫助我們破除「身見」,是要幫助我們去破除「自我」的抓取,是要讓我們來到「無我」的境界,不是讓我們厭惡這個身、心。當厭惡這個身、心,你怎麽解脫自在?真正的深義是要我們破除「自我」、「我慢」,這樣才能真正解脫自在啊

「總之,個人對自我的認識,通常都不把整個身體直接包括在內,隻取有機生命整體中的一部分為自我。他所認同的乃是腦子中的自我形象,以及與這形象相關的理性與情感活動,那才是他的『自我』(ego),身體好似成了拖油瓶而已。由此我們找到了另一條人們常有的基本分界線,當此人能跟自我或自我形象認同時,他便覺得找到了自己。我們不難看出,這種自我與非我的界線伸縮性很大,即使在自我的心理內,我們還可以找到另一種界線。個人常為了某種理由,否定心理上的某一方麵,視他為非我」。

這就是人格分裂,我們的潛意識、表麵意識又一直在分裂,包括我們還厭惡的一些作為展現,認為修行人不可以生氣,修行人不可以怎樣…。因此構築出很多修行人的框框模樣。當我們設定出這樣的模樣框框之後,你這個框框往往會怎樣呢?一個是自己所製定的一個框框,另一個是參考別人所設定的很多模板。別人或世間所認為的「怎麽樣的作為展現才是修行人…?」你就跟隨著世俗所認定的框架依樣畫葫蘆的照著做。當你努力修為做到如此境界的時候,就能換取人家會很尊敬你,認為你是聖人!認為你是人天師表,就會很恭敬你啊!於是無意中在修行裏麵就有名利心在作祟!當你的名利心在作祟之時,你未必察覺得到,也未必會承認。

當你有這種名利心作祟之後,就會誤認為世間所認定的修行人模樣、形象,就設法要慢慢的壓榨自己、慢慢的扭曲自己、慢慢的去擠壓,讓你的身心慢慢變形,然後套進世間眾生所認定聖人、偶像的框框裏麵,讓外界一看到你的外表就稱許說:這就是修行人啊!這樣你就可以獲得很多所要的種種世間成就感及稱讚。

但是要深思的是:你修行是真的要為解脫而來?還是為了名利心?兩者所發展出來的也就不一樣。在此我們先挑明來講,就可以避免產生這一種錯誤認知。

「套句心理學的術語,他疏離了那一部份,或壓抑它,或投射出去。總之,他有意將自我與非我的界線縮小到自我的某一種習性傾向。我們稱這種更加狹隘的自我形象為『角色』」(第19頁)這裏所稱的「角色」,就是你想扮演什麽樣的角色,亦即在你的內心裏麵有自己一直想要扮演的角色。

「當個人隻與心理的某些傾向認同時,其餘的心理活動便被視為『非我』,成為生疏且令人生畏的異域」。「他重新為自己的心靈劃分界線,企圖否定他不想要的那一部份,並且踢出意識之外。我們常稱這不想要的部分為陰影。這是另一種顯而易見的分界線」。

「所謂的超人格,是指個人內心所產生的超乎個人界線的某種認識,例如:第六感這類知覺。超心理學早已接受各種超感覺活動,如心靈感覺、預知未來、推算前世等,我們還可把靈魂出竅、超人格經驗、高峰經驗等也一並列入」。

這就是所謂的「超人格層次」。但是「超人格層次」還是沒有來到一體世界,包括心靈感應、預知未來、推算前世、或是種種神通,隻要還沒有來到「漏盡通」,還沒有溶入「無我」的世界裏,你還是在六道苦海裏麵。

「他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自我」與「非我」的界線已經超越有機生命的皮膚界線以外了」「雖然超人格經驗與一體意識有著許多類似的地方,但是兩者仍然不可混為一談」。

這一個觀點很重要,「超人格經驗」與「一體意識」有著許多類似的地方,兩者仍不可混為一談。「在一體意識內,個人是與無所不包的絕對整體認同,而超人格經驗,雖已突破有機生命的皮膚界線,卻未必能與絕對的整體認同」。

現在來歸納解析第20頁《圖一》圖表--《意識層次圖》:左邊的是「角色層次」,這四條線代表四種意識的不同層次,第一條界線是「角色層次」,是心量很狹小,身處於他隻要的生活空間,以及他所要的角色而已。比如說:我要扮演怎樣的一種角色?我隻希望怎樣…!但是內心裏麵卻還存在很多的陰影是他所不想要的這個陰影就是他的內心世界都是著充滿矛盾不安、表裏不一,他的內心是充滿著四分五裂、多重人格,這就是一般眾生最常身處的一種境界階段

「角色層次」就隻是希望自己要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就像說:我如果是一位大法官,就要去扮演大法官的角色,回到家裏也要扮演法官的角色,到哪裏、或跟朋友交談也都一樣要展現「我是個法官的權威…」。如此,你內心裏麵的麵具都一直戴著、背負著,沒辦法讓自己能夠來到很真實的一麵。

事實上,你的內心世界裏麵存有很多的陰影,很多你所不想要的,就好像說:你為了要樹立修行人、有修養的人的一個典範形象,如果人家罵你,讓你真的很生氣,但是為了展現出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的模樣,於是就約束自己不可以發脾氣,表麵上還是跟人家嘻嘻哈哈的,表現出修養境界很高的形象,內心裏麵卻不斷的在醞釀忿恨不平,但是你卻設法壓抑下來,於是你就一直在內傷,內傷喔!

為了要展現外表是一個修行人的形象,認為所要扮演的就是一個修行人的「角色」,要扮演的就是人天師表的角色、人家的模範。在此不要以為好像是在講別人,這裏所解析的是每個人都是如此!你都還有很多你所要的角色,就會設法去維護你所要的這個角色,而你所不要的角色呢?當它出現的時候,就將它強力壓抑下去,這樣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真人。如果你的內心無法統合,就不可能成為一個真人。這是20頁《意識層次圖》的第一個層麵。

如果你的內心沒辦法統合,絕對無法跟身體認同。因此我們必須在第一個階段有所突破,「角色」跟「陰影」方麵能夠合一。當你內心的心靈世界能夠統合之後,才能夠提升到第二個層次--「自我層次」。當自我內心裏麵有所統合時,自我意識就會強烈展現,諸如一些藝術家、雕刻家、美術家等,他們都有那種滿重視特質率性的發揮,我個人要怎樣就怎樣,不管你欣賞不欣賞,我隨性要怎樣就怎樣。有時候會表現出很酷的那一麵:我的胡子要怎麽留就怎麽留,你管我!

這就是「自我層次」的展現,就像有一位歌手伍佰,就有這種強烈的自我主意、自我主張,滿不錯的,在此所評述的不是說他不好,而是說:他就滿敢於展現自我--不管你欣賞不欣賞,我就是很…。如果你要成為真正的藝術家,也要有這種魂力、氣魄。像以前有個演藝人員孫越也是滿不錯的,也是展現出滿完整的一個自我。

真的要成為藝術家,就要敢如實的展現自我,這就是展現「自我層次」方麵的。但是他對身體還沒有真正整合,也就是他所重視的是心靈感受,亦即Feeling方麵,但對身體方麵呢?如果修行人能夠漸漸來到:在內心的世界裏麵能夠接受自己醜陋的一麵。

在「角色」的第一個層次,他是不會接受自己醜陋的一麵。如果還不接受自己醜陋的一麵,你就不會愛護這個身體,也就不會跟這個身體統合。當你願意如實的麵對自己,接受自己醜陋的一麵,這樣你的內心世界才會成為一個完整的太極出來,這隻是一部分而已,還要繼續來到跟這個身體的整合

這張圖表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我們內心世界的衝突不斷,不願意接受醜陋的自己,認為你要的是一個完整聖人的模樣、框框,於是生命會有很多的責備、很多的譴責、很多的不要,一直削掉你所不要的。而你所不要的,其實未必是不好的!你隻是覺得說:這樣不是人家所訂出來聖人的模範框架,不是人家所認為、讚同的,這樣得不到掌聲、得不到肯定,於是就在那裏一直的不要…,砍掉你所不要的,包括認為「修行人不可以笑」、「修行人不可生氣」…。常常在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就變得很拘謹,把自己繃得很緊,誤認為收攝六根就是不可以看、不可以接觸…。

因為你一直鞏固你要的,這個都是還在「角色的層次」,於是你就一直排斥你所不要的,所以你的內心擺不平,必須要照見到這方麵,你的界線才能夠有所突破、消失。當你的內在能夠統合起來,此時才能夠來到一個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識就會強烈展現。自我主張、自我表現就是:我要怎麽樣做,覺得憑著自己的良心去做,這樣就好!所作所為都是比較率性的,所以藝術家、美術家、雕刻家他們比較是在這種自我的意識層麵。但是對身體方麵,還是有很多沒有統合,尤其很多的修行人厭惡自己的身體。因為界線以外的,還是沒有統合,所以對這個身體充滿著罪惡感,會覺得它是一種業報、業障,充滿著汙垢、充滿著汙穢。

佛陀所講的「破身見」,事實上是要破除我們的「我見」、「抓取」,這些本來是一種藥方,結果眾生卻常常把這種藥吞習慣了,就誤解成一直在否定這個身體。試想:沒有了這個身體,我們怎麽修行呢?要知道這個身體是法界的緣起甚深啊!你不珍惜這個身體,你的心跟身是分裂的,當你的身、心分裂,你的人格怎麽健全呢?

如果你的人格不健全,怎麽為人師表呢?所以,你不接受、不珍惜這個身體,身、心是不會健全的,你的身、心、靈也就不會統合。我們身、心的統合,身、口、意講的就是我們對外的一種展現。有機生命體就是要把自我的這個心跟身體,慢慢的去認同。在禪修的時候曾經闡述:身與心是有交集的部分,也有先後的作用。

「心」是意識在前引導,身體才會有動作,但是現在當下都是一體的,你必須要讓它統合之後,才會來到有機生命體,這時候你的生命才會真的活起來。

身、心、靈講的是我們身心的一個統合,當具備一個健全的人格,身、心、靈統合之後,就會對自我負責,你的生命、有機生命體也會發揮出來。當你的生命潛能到達此一層次,有機生命體完整的時候,你的生命潛能才會真正發揮出來。如果你的內心世界仍是如前麵所敘述的一直在互相廝殺,或仍是在否定、排斥你這個身體,你的內心裏麵擺不平、充滿著矛盾不安,則你的生命能量就是白白消耗掉,被你把生命的能量挫折掉、把它浪費壓抑掉的,生命的潛能就沒辦法真正發揮出來所以,你必須在身、心統合之後,擁有一個完整的有機生命體,這時候你的生命潛能才會真正發揮出來,人格就漸漸的健全起來。

具備健全的人格之後,你跟整個外界環境還是不認同。心靈層次來到這個階段,是在個人的「五蘊」身心上麵,就是色、受、想、行、識,還是在「五陰」的世界裏麵。如果以四念處的禪修方麵,就是在內身、內受、內心、內法,現階段你還是體悟不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你隻看到「五陰」,卻看不到整個法界。你不覺得法界對我們的重要,不覺得法界跟我們是一體的,所以你的生命還是跟這個法界是分開的,這時候雖然你的修行功夫是很厲害了,「五陰」都很會觀察了,也很會收攝六根了,很會觀察當下的起心動念,很會覺知四念住…。

但是你還是在自我的苦海裏麵浮浮沉沉,而且如果錯用功夫的話,則會形成:你是你,外境是外境。會覺得:我的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怎樣去看?怎樣去覺受?怎樣去體悟?你跟這整個境界還是沒有溶為一體,甚至有的還會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外界種種是敵人,如果我的六根沒有守護好,就是「六根漏」,覺得現在六根漏掉了,又不斷的在譴責自己。這樣你與整個外麵的環境是怎麽樣呢?因為我們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境的六塵--色、身、香、味、觸、法,你的心還是在跟六塵接觸,但是常常會認為這些六塵境界,處處都是你的敵對,因此稱之為「有漏」。

為什麽會「有漏」?因為你的「自我」跟外麵的境界還沒有統合,認為外麵的境界還是你的敵人,也就是「心」與「境」分離,一邊是能觀,一邊就是所觀,能、所都還對立的。慢慢要能夠來到統合而超越這條界線,你當然必須要吃過很多的苦,知道在這五蘊身心裏麵怎麽繞,還是繞不出來,我這“一”還是不知歸何處。

縱使修行的境界功夫再怎麽高超,再怎麽用功,仍然是在苦海裏麵,內心還是存在苦及不安,總認為外麵的境界處處都是導致讓我「有漏」,六根在那裏收不完,這樣要斷除我的貪、瞋、癡,還是永遠斷不完。如果你沒有跳脫,就會在那裏白白耗費一輩子的時間,沒完沒了,如此下去十年算是很短了,連廿、卅年都可能一直在那裏耗費著,這都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聽得懂上述這一席話,真的可以減少廿、卅年生命的浪費,此話絕對不誇大,要不然你光是在這個關卡裏麵,有得讓你修、讓你繞卅年。雖然你來到身心統合,但是跟境界還是一樣一直在拉扯廝殺。由於你的「自我」還是不敢放開,還沒有決心要大死一番,還想要有所成就,還要怎麽樣…。

為什麽這一條界線不容易超越?因為你還有很多想要的夢幻世界,不願意真正來到與外境溶為一體。有的修行人甚至會認為隻要在五蘊身心上麵修練即可,修行跟外境、法界及大自然是無關的,假如你認為是無關的,你的生命就繼續用「自我」的金鍾罩保護起來,就繼續跟整個法界再隔離起來,繼續再構築你的夢幻世界吧!

所以,身、心跟外境要能夠統合,要撤離消失這一條界線,你一定要吃過很多的苦,才會真的願意放下,身、心才會真的柔軟下來,才會打開智慧眼慢慢去看到整個法界,這時才能夠真的見法,身、心才會柔軟而才會來到「超人格的層次」。
「超人格的層次」就是佛教所講的證初果、二果、三果層次階段,如果身、心沒有統合,你休想談證果,證果不是比(拚)功夫、不是練功夫,不是我是、我能,越標榜「我是」、「我能」,你離證果越遠。你必須要讓這個有機生命體跟整個外界(境)溶為一體,身、心越來越柔軟,去體悟法界對我們生命的重要,並體會法界所展現出來的那種無我、無私特質

「我見」、「身見」的破除,不是在禪修的禪相裏麵,而是要你慢慢從「自我」的世界走出來,然後去看到外界環境,包括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你的心跟眾生的心才會真的在交流,你也才會真心真誠的善待一切眾生。你那個「我」跟「非我」的界線才會慢慢的破除。如果這一個層麵沒有突破掉(當然要突破、完全斷除,那是證果的證量,現階段你隻要慢慢的這樣連結起來、慢慢去體悟;如果你沒有突破,這個界線還很嚴),你看不到這整個法界外麵的這些,你連初果都絕對證不到,因為我慢、身見是不會斷除的。

在修行上,如果四念住的內身、外身沒辦法統合,於是我還是我、眾生還是眾生,以一個修行很厲害的我,去看凡夫、去看到別人,以一個修行很厲害的我背著一把劍去“砍”別人,跟別人較量功夫。

必須要慢慢去看到你跟眾生、跟法界是一體的,就會願意去打開你的心量慢慢與眾生交流,你的身、心就會柔軟下來,這時候才能夠來到「超人格的層麵」。真正的慈悲、四無量心也是在「超人格層次」所展現出來的,我們以前所自以為的這些慈悲心,還是在「自我、我是、我能」的世界裏麵所展現出來的慈悲,當你慢慢去體悟到整個法界跟我們生命是有重要的連貫性時,這時候所展現出來的慈悲,才會是漸漸學習到無條件、無所求、無我、無我所、沒有我慢的那種慈悲及愛心,才算是開始邁向「超人格層次」,亦即佛陀所稱為的「入聖者之流」亦即向初果、證初果、二果、三果階段層次。

當心靈層次慢慢再成長、慢慢再醞釀,因為這時候你的心量能夠真正展現出四無量心出來,是真正展現無條件、無所求的慈悲心出來,你是會超越宗派、超越宗教、超越種族及超越國家,逐漸破除掉種種界線。所以前麵這一關很重要,如果有機生命體跟外麵這些環境的界線沒有慢慢破除,你心中所設定之宗派、種族、宗教及國家的種種界線,都是很分明的。

如果你的界線能夠破除掉,才能夠來到像德雷沙修女所展現出來的,沒有宗教的色彩、沒有宗派的色彩、沒有種族的色彩,這才是真正「四無量心」的展現。包括孔子所主張的「有教無類」,也都是來到「超人格的層次」,孔子的心量是來到「超人格的層麵」,德雷沙修女也是來到「超人格的層麵」,我們能不能問自己真的有這種心量?有沒有真的展現四無量心?無條件、無所求超越宗派、宗教,如果沒有超越宗派、宗教的界線,你想要尋求究竟解脫,要到達涅盤彼岸,那是癡人說夢話,是絕對不可能的。

因為心靈的成長都有一個次第順序,有深、有淺,有一個必經的層次過程,你要這樣有次第逐步的提升上來,才會來到真正四無量心的展現。這時候你會把你的解、行實際應用、展現出來。當你聞思精進之後,慢慢要應證在生活的曆緣對境中,處處都要去應用、去展現,這樣才能夠慢慢去淡化我們的貪、瞋、癡。

「身見」的破除是來自於你跟外境、外界環境的慢慢融合,外界環境就是我們的外身,更深入的詮釋「外境」就是我們的法身。真正的包容及慈悲是要有智慧,不是長養眾生欲貪「濫慈悲」,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我們所處的外界環境,就是「四念住」所講的內身、外身的外身,外身、外受、外心、外法講的就是整個外界的環境、大自然法界。當界線慢慢的淡化掉之後,你才會慢慢的去體會到「法身」,也才會展現出來,你必須有這樣的突破及超越,才能夠來到「超人格層次」。

「法身」就是「自我」跟整個法界慢慢融合了,這時候你才會真正展現「法身」,「身見」也才會破除,不然你的「身見」要怎麽破除?!不是在那裏一直經行…,然後一直修、收攝六根、修四念處,修練種種功夫…,然後一直在「自我」的世界裏麵修行,修練到後來自以為「我的『身見』已經破除了」。你認為你的「身見破」,事實上卻不知道你的「我慢」很大啊!真正「身見的破除」是身、心來到很柔軟,對法界種種越來越臣服,而且對眾生--外麵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身見」就是我,你跟眾生的界線慢慢的模糊掉了,這不是禪相!也不是想象!而是你真正體會到我跟一切眾生,原來與我們都是同一體。

對「一體意識」有所體會到之後,你的「身見」慢慢跟眾生的隔閡才會漸漸的減少,這時候也才會真正展現出四無量心,不然以前所謂的「慈悲心」都是想象、造作、作意的,以前的慈悲也不是真正由衷流露出來的,還是矯柔造作而不是發自於內心的,現在慢慢來到無造作、自然流露,這時候你的人格才會一直的提升上來,這就是佛陀所謂的「入聖者之流」,亦即來到「證初果」階段。

摘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