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正見是真正的智慧

(2009-08-13 11:57:00) 下一個

正見是真正的智慧。

隻思惟真理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親身去體悟真理,看清事物的本來麵目,而不僅僅看其表麵。真理是一個實相,唯有靠我們親身去體驗,才能洞察其最終實相,並且止息苦惱。智慧可分三種:聞慧(suta-maya panna),思慧(cinta-maya panna),修慧(bhavana-maya panna)。

就字麵上而言,“聞慧”就是聽來的智慧,例如藉著看書、聞法或聽演講,而從別人那裏學來的智慧。這是接受別人的智慧成為自己的智慧,而這種接受也許是源自於無明。舉例而言,一個人生長的地區,如果有某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崇信某個宗教、或有某些特殊的風俗習慣,那麽這個人可能會毫不質疑就接受了當地的意識形態。這種接受可能是來自貪婪,因為當地的領導者可能會宣稱,隻要接受固有的思想,傳統的宗教,就保證會有美好的將來,譬如死後能上天堂等。無庸置疑地,能上天堂是很大的誘惑,於是人們都心甘情願地接受了。這種接受也可能是基於畏懼:有的領導者知道,人們會懷疑當地的意識形態,所以他就用威脅的方式,來使人們順服相信;警告人們若是不信,將來就會遭受到嚴厲的處罰,例如死後下地獄等。人當然不想下地獄,所以隻有咽下心中的懷疑,而接受當地的信仰。

無論這接受是由於盲目的信仰、貪婪或是畏懼,聞慧終究不是自己親身體悟的智慧,充其量隻能算是借來的智慧

 

第二種思慧是知性上的理解。就是在聽聞和閱讀過某種說法之後,予以思量,考慮其是否合理、有用且實際,考量後覺得滿意,才信受奉行。然而思慧仍然不是我們自己的洞見,隻是把聽來的智慧,予以知性的判斷罷了。

 

第三種智慧是來自於個人對真理親身的體驗與領悟。這種修證而來的智慧,可以改變內心的本質,繼而改變個人的生命。

在世俗的事物上,並不一定要用到修慧。例如火的危險性,隻要聽人形容或自己推理一番,就足以確信。如果堅持要跳進火堆中,才肯接受火會傷人的事實,就未免太愚蠢了。但是,就法的層麵而言,來自於實證的智慧非常重要,因為唯有修慧,才可以讓我們根除習性反應

 

聞慧和思慧的益處在於激勵並引導我們,走向實證的修慧。如果我們對於聞慧,毫不質疑就接受,它就會成為證得實相的障礙。同理,如果我們隻是滿足於思考、研究及理解真理,卻不努力去直接體悟,那麽所有的思慧都將成為解脫的障礙而非助力。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經由實際經驗,來了悟真理。隻有透過親身的體驗,才能使心解脫。別人對真理的領悟,並不能使我們解脫。就連佛陀的開悟,也隻能使一個人解脫——就是佛陀自己。別人的領悟充其量隻能當作對眾生的鼓舞,為眾生指出一條明路。但追根究底,我們必須為自己努力。正如佛陀所說:

你必須自修、自悟;已到對岸的人,隻能指出那條路而已。

真理隻可以在自己身上實踐、去直接體驗。外在的一切總是不切實際。隻有在自身之內,我們才能對實相有實際、直接、而鮮活的體驗。

 

這三種智慧當中,前兩種並非佛陀的創見,它們早在佛陀出世前,就流傳印度。甚至佛陀在世時,也有人聲稱,可以講解佛陀所說的任何教導(注四)。佛陀對世間獨一無二的貢獻,就是教導人們去親身體悟真理,從而培養實修的智慧。這種對真理的直接體悟,就是“內觀”的修持方法。

 

摘自《生活的藝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