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的能力

(2011-03-02 03:46:11) 下一個

愛 各種形式的愛 母愛 手足之愛 友愛 性愛   隻要是愛 就必須包括幾種基本的要素  關心 責任 尊重 理解 寬容 雖然人們天生地需要愛 但絕不是天生就懂得愛 正如弗洛姆所說 愛是人的一種主動的能力 是一種突破使人與人分離的那些屏障的能力 一種把他和他人聯係起來的能力 愛是進化了的人的一種能力 是一種需要後天訓練和熏陶的能力

人的自我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完成的 人生活在人群中 每日每時都會對他人做出情感反應 新生的嬰兒對愛一無所知 他有的隻是一種求助的依賴性 一種求生需要的依戀 狼崽兒對母狼同樣有著這種依戀 他最親近的人對他這種需求的依戀做出怎樣的情感反應 這於他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假如人被當作野獸一樣豢養著長大 他就會像野獸一樣行事 教育家巴斯克裏教授說 事實證明我們在發展和別人之間感情關係的能力方麵 在學習信賴及接受愛與被愛的能力方麵 是和我們兒童時期所受撫愛 親吻和擁抱的經曆有著直接關係的 一個得不到撫摸和摟抱的孩子 將不會和身邊出現的任何東西形成一種密切聯合的關係 即使是玩具和代理母親的猿猴 這當然是造成一個人缺乏愛的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若是自幼缺少被愛 他就因冷漠而缺乏足夠的自愛能力 由此他又會造成新的冷漠 即不知道如何能使自己值得愛 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主動的愛的能力 有些人永遠地停留在嬰兒期的情感反應階段 需求的依戀或者說依賴被無限製地擴大了 成為一種貫穿終生的畸形發育的情感 這種情感發育不全的的人格是一種索債型的人格 永遠是利己的 貪得無厭的索取 而根本不知道愛為何物 即使有時支付一點 也是為了相應的或變本加厲的回報 這種索取型的依戀同樣可以是很強烈的情感反應 然而它並無多少積極意義 索取而不能充分滿足時 就會導向怨恨甚至仇恨 由愛而滋生仇恨的演變基因 正是這種發育不全的人格

從動物界中脫胎出來 成為更高級的物種 實在不易 愛這個詞雖然很早很早就被發明出來了 但對太多太多的人來說 它從來就是一團朦朦朧朧飄飄渺渺的東西 它從來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 倒是誤解和曲解的衍生 這說明有太多太多的人渴望愛 卻又太多太多的人缺少愛的體驗 渴望的過於強烈和體驗的過於缺乏 造成一種錯位 愛在這種普遍的錯位之中 成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 需求的依戀 安全感或被保護感 性吸引 占有欲 迎合或者委身 浪漫 相互愉悅 等等 於是產生了許多生了病的愛 如父母對子女支配性的愛 戀人與配偶之間獨占性的愛 血親之間依戀性的愛 友人之間索取性的愛 如此等等 認真地說 這種種將情感導入消極 導入對立的愛 都是由一些發育不良的人格斷麵中長出來的 什麽樣的土壤條件 就決定了長什麽樣的株植 在一片過分貧瘠 過多病灶的土壤之上 多少優良的情感種子播下去 都難以長出一株不生病的芽來 

人生的許多危機都來自通往愛的情感通道中不能克服的障礙 愛是人生更新和再生的重要條件 許多人總在尋求愛 然而總是不可得 這除了一些特別的原因以外 多半應該俯首向心 審視一下自己這片土壤 盡管發現和承認自己人格深處的病態 總是一件十分令人難堪的事 生命的空間常有水晶的顆粒飄過 對於擁有愛的能力的心靈 它或許就是飽滿的情感種子 而對缺乏這種能力的人 它就是一個騙人的幻影 甚至連幻影都不是 

許多人總是覺得自己在奉獻 在犧牲 並且怨恨自己總是一無所獲 得不到應有的回應 他們也許多半應該俯首自問 究竟自己的奉獻 是不是對方需要並願意去接受的 更應該明白的是 這種每每滋生怨恨的奉獻感和犧牲感 其實是一種以受難的姿態向對方的人格施行的壓迫 企圖在這種壓迫之上建造愛是荒謬的 倒是停止這種受難似的壓迫 會使對方如釋負重 

桑塔耶納說得對 愛情的十分之九是由愛人自己造成的 十分之一才靠那被愛的對象

性欲絕不等同於性愛 即使是性愛 也僅僅是愛之中的一種 弗洛姆說 在大多數人的頭腦中 性欲與愛的觀念並行不悖 他們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 他們在肉體上互相需要時便是相愛 此時 性吸引產生了結合的幻想 然而沒有愛 這種結合 留給這些陌生人的是如同先前的一樣遠離對方 有時是他們互感羞臊 或者互相憎恨 因為幻覺消失後 他們甚至比以前更強烈地意識到他們的疏遠 現代西方社會較為普遍的一種心理病症 由孤獨而尋求性的滿足 又因性的滿足而陷入更深刻的孤獨 其病因就在這裏 那種認為把愛與性截然分開 讓愛留在婚姻內作夫妻的情感紐帶 而讓性在婚外得到多樣化的滿足的觀點 事實上對於個人人格健康並沒有積極的意義 人們應該學會認清性欲與性愛的區別 學會愛 學會用愛這種美好的 融合的 高尚的情感牽引性 使人類的性行為成為充分人化的東西 

性行為可以使人墮落 也可以使人高尚 性行為本身不含價值判斷 問題是你給它注入的精神因素是什麽 不是性行為能夠擴大和深化人際關係 而是愛才能夠 不是性行為能夠免除孤獨和冷漠 而是愛才能夠 不是性行為能夠使人熱愛生活 再造生活 使生命成為一種值得動情的追憶 值得再重新開始一次的人的生命 還是隻有愛才能夠

人在偉大的境遇中 才會變得高尚 人在愛的境遇中 潛藏的愛才會覺醒 巴斯克裏說 單單一次愛就具有改變整個人生的潛力 但願這是真的 當然這愛撫必須是一次足夠真誠的愛撫 而且它的承受者本身 也必須擁有一片質量不至太糟的人格土壤 對於置身於相反的境遇中的人 魯迅先生有過一段絕妙的描述 至於因為不得已而過著獨身生活者 則無論男女 精神上常不免發生變化 有著執拗猜疑陰險的性質者居多 歐洲中世紀的教士 日本維新前的禦殿女中女內侍 中國曆史的宦官 那冷酷險狠 都很超出常人許多倍 別的獨身者也一樣 生活既不會自然 心狀也就大變 覺得世事都無味 人物都可憎 看見有些天真快樂的人 便生恨惡 尤其是壓抑性欲之故 所以與別人的性的事件就敏感 多疑 欣羨 因為嫉妒 無愛的境遇 是會使人朝嫉妒殘忍的方向墮落的 

愛是一種融合的情感 而不是對立的情感 具有愛的能力的人 同樣也應該是有博愛能力的人 假如一個沒有博愛能力的心靈 卻有著強烈的對專有對象的愛 那麽人們遲早會發現 那專有的愛是狹隘的 它必然與獨占欲之類的惡感情連接在一起  

愛是人的精神生命得以發展的一條最重要的線索 具有獨立 自主性格的人 有著較大較深刻的融合能力和包容能力的人 自尊 自愛 同時能夠體察別人 傾聽別人的人 才是具有愛的能力的人 也隻有具有愛的能力的人 才是能夠被愛的人 

一個火把點燃另一個火把 自己仍然燃燒 愛不是索取 也不是給予 更不是犧牲 愛是一種生命本體的需要 如同勞動是生命本體的需要一樣 是一種非如此而人生毫無美感 生命毫無趣味的需要 那種每次在勞動中都體驗不到勞動的愉悅 而隻體驗到一種犧牲的心靈 是隻會索取回報或者隻會生長怨恨的心靈 

無愛的境遇 造就缺乏愛的能力的人 這種人所到之處 又製造出更多無愛的境遇 這是一種惡循環 

愛的境遇 造就值得愛的人 造就有愛的能力的人 這種人由自身的輻射 又擴展了更多愛的境遇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從惡性循環中掙脫出來 加入良性循循環中去這很難 獸類固然做不到 但人類通過自身的力量 卻是能做到的 問題在於你是主動的去做 還是隻知怨天尤人 等待別人來拯救你 

畢竟 愛的匱乏會使人生的一切都索然無味 即便是巨大的創造性成功也會瞬息暗淡 愛的匱乏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zydoris 回複 悄悄話 愛是彼此欣賞,
愛是包容,
愛是雙份的鮮花怒放!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