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刺殺教皇保羅二世槍手獲釋

(2010-01-19 04:21:35) 下一個
刺殺教皇保羅二世槍手獲釋



1981年試圖刺殺教皇的土耳其人阿賈獲釋
曾試圖刺殺教皇保羅二世的土耳其人阿裏· 阿賈在服刑29年後今天在土耳其獲釋。

阿賈於1981年在羅馬的聖彼得廣場開槍行刺教皇,致教皇重傷。

雖然當阿賈被逮捕時表示他是個人行動並非受他人指使,但他企圖刺殺教皇的動機至今仍是個謎。

教皇保羅二世在逃過了一劫之後曾在1983年同刺客在意大利監獄中會麵20分鍾。但他們的談話一直沒有公開。

阿賈也從未透露其刺殺教皇的動機。

最初的理論是,刺殺教皇的行動是當年保加利亞秘密警察和蘇聯克格勃下的命令。但這種說法從未得到證實。1986年,3名保加利亞人在意大利被宣布無罪釋放。

有關阿賈的精神狀態一直是個疑問。他不斷稱自己是耶穌,並預測世界末日。

現年52歲的阿賈周一從安卡拉附近的監獄中獲釋後被送往一個軍隊醫療中心進行健康測試。

律師說,他計劃留在土耳其。律師還說,已經有人承諾出巨款請阿賈講述他的故事。

阿裏· 阿賈10年前得到了意大利總統的豁免,但隨後被引渡到土耳其為他早前謀殺一名報紙編輯繼續服刑。


有容乃大 仁者無敵 The Holy Bullet

這是本結構相當精巧的書,閱讀的經曆如同進行一場繁複的拚圖遊戲,在開篇令人困惑的,看似支離無關的十來個線頭之後,再細看下去,逐漸發現這些碎片之間隱藏的聯係。那些起初不以為意的細節,卻是草蛇灰線,幾章過後才讓人恍然大悟。翻看的過程中時常為出其不意的巧合倒吸口冷氣,回想後方知道之前早已是伏筆暗注陳倉暗度。在明暗交替的情節行進中,在正逆穿插的敘述下,散亂的跳躍的碎片逐一找到正確的位置,拚湊成一幅完整的圖片。
  
  1981年5月13日下午,天空陰晴不定,教皇約翰·保羅二世乘坐一輛白色敞篷車,同聚集在聖彼得廣場上數以萬計的信徒舉行每周例行的會見。在狂熱擁擠的人潮中,數顆子彈突然射向教皇。行刺教皇的凶手當場被教廷衛兵逮捕。這名凶手名叫阿裏·阿賈,土耳其人。教皇保羅二世身中數彈,搶救後卻奇跡生還。 事後,教皇便表示寬恕了阿裏·阿賈的行為。康複後,教皇與阿賈單獨在羅馬一所監房中會麵,刺客在教皇悲憫仁愛洞悉一切的目光摩挲下,防線決堤,涕淚交零和盤供出刺殺行動背後的種種緣故,聽罷教皇沉思良久決心將實情真相永遠塵封。
  
  究竟是誰策劃了這起暗殺事件,世間對此猜測不斷眾說紛紜,但無人敢下斷言,曆史的真相就這樣隱沒在當事人的緘默中。
  
  鬥轉星移,到了2007年,其時教皇保羅二世已病逝兩年,英國記者莎拉正在報社工作,突然接到父親從葡萄牙打來的電話,急促她立即離開倫敦。莎拉從父親焦慮的聲音中隱隱感到暴風將近,隨即帶上助理回家準備收拾行裝離開倫敦。就在莎拉正要打開家門的當口,一名英國軍情處特工迎上來請她到局裏協助一起荷蘭謀殺案的調查,莎拉隻得囑咐助理務必取出藏在家中的一封卷宗,去車站等她。莎拉當時並不知道,她湊巧躲過一劫:在助理推門進屋的瞬間,引爆了早以設置好的炸藥。
  
  然而這僅僅隻是開始,天羅地網早已布下,槍彈紛紛上膛,隨著各色宗教組織,利益集團先後亮相,等待莎拉的是緊鑼密鼓的追逐和逃亡,滿徑密布的荊棘和陷阱。在這場智力的角逐,利益的博弈中,虎狼環伺,敵我難分,殺戮以十步殺一人的速度向前推進。隨著情節的深入,那埋藏許久的曆史隱情也再次沉渣泛起,將它真實的一麵展示於我們眼前。
  
  小說情節的起伏跌宕讓人無法預料到下一步的發展,不斷製造出的興奮點撩撥著讀者的閱讀神經。這本書作為揭示教廷鬥爭內幕的村言野史,滿足了街頭上的凡夫俗子的好奇心。而剝除掉情節帶來的快感外,這本書同時又涉及當代天主教麵臨的根本問題,在嚴肅問題上一些微妙的、令人深思的詞句將思維的觸覺引導到更深層麵。
  
  小說中殺戮的起因便是對教皇遇刺事件真相的拉鋸戰,一方力圖保全證據,另一方企圖掩埋曆史。坊間最易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說法是前蘇聯操縱謀刺了約翰·保羅二世。前蘇聯當局之所以要鏟除約翰·保羅二世,是因為他當時所宣傳的思想對蘇聯集體主義意識形態構成威脅。
  
  然而事情並非如同我們想見的那樣。這部小說再次告誡我們,曆史的真相可能因為尊者諱,為勝者諱因而被遺忘、疏漏、潤色或掩蓋。它也會隨著敘述者身份的轉換,呈現出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多麵性。即便是同一事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可能發現我們曾經審視曆史的眼光是多麽的單一表麵附著成見,而對人物和事件做重新臧否。教皇遇刺之際仍處於東西方冷戰期,對東方的抵製成為很多西方人固有的本能,將罪責歸咎於左翼陣營對西方文明的反撲是個迎合大多數人的推斷。殊不知,這樣的傾向和偏見成為一部分人得以利用的政治武器和利益籌碼。跟隨而至的是對曆史的漂白和汙點的洗刷。
  
  這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政治思想意識的差異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強調並涇渭分明嗎。書中有段話為是非對錯給出純粹的定義:聖母和主從不為社會主義思想或是別的什麽政治思想擔心。這些思想從未把世界一劈為二,屬於這個陣營的便為善,屬於那個陣營的便為惡。所有善惡根源存乎人們自身的一念之間。所以當人們祈求主的護佑時,他們應該祈求不被自身的惡念所犯。
  
  推廣而去,天主教一麵處在政治的包圍圈中,一麵也麵臨世界範圍其他宗教思潮的差異的挑戰,是訴諸信仰的論戰,還是尋求對話,填補鴻溝,消除隔閡,書中一則穿插始末的故事對此作了注示。在宗教信仰衝突風口浪尖的聖地耶路撒冷,有位先知,信奉伊斯蘭教,卻得到聖母瑪利亞的感召,獲得神諭。天主教教廷聞後大感不安:聖母神諭怎麽可以由異教徒獲得!隨即派出名密使前去尋訪招安。麵對密使的猜忌迫害和囚禁,先知始終淡然自若,以言行開導感化,終使密使福至心田,之前焦躁不安被洗滌一空,心中一片澄清寧靜。故事的說服力暫不表,它的寓意卻是顯而易見的。那些各式稱謂的宗教雖然紛繁多樣,卻如同安排在一個同心圓之中,歸根結底的宗旨本是一脈相承,又何須礙於無門戶之分。消除單一宗教的情結,學會懂得,方知包容。固步自封唯我獨尊的思想體係,隻能徘徊、偏梏一角,作繭自縛。
  
  小說隨處不忘撒播福音宣揚教義,有時是借他人之口予以諄諄教誨,有時則為故事鍍上層玄秘色彩。在教皇遇刺前,先知修女魯西婭曾向他修書一封,信中寫道:近日神諭有示,若非為主的意願,世間沒有子彈能致你於死。一個月後此言即被印證。這樣的預言的是否是教廷拋出的障眼法,或當真是殘存下來的神話和傳說的延續,不得而知。一些唯物主義的讀者或許認為這有悖於人類的邏輯或健全的理智,太過彰顯粉飾的手段未必讓人信服。
  
  相形之下,書的結尾倒是溫馨近人。曆經磨難的莎拉來到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故鄉波蘭,當時柔風拂麵,花香正濃,四處一片恬靜祥和,莎拉回想之前的腥風血雨,恍如隔世,卸下滿身疲憊,心中隻留平安喜樂。閡上書,此情此景令人遐思無限。若是作為一本軟性的福音宣傳手冊,這樣隱於不言,細入無間的手筆方是上乘。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