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蘭原創

天生夜遊神,小半生從事中文。敝姓王,但從未登基,隻是沾了些先祖靈氣而已;生於午夜,著歌而來……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人文地理】探險漂流:塔克拉馬幹沙漠(之二)

(2005-08-25 23:01:30) 下一個

 

探險漂流:塔克拉馬幹沙漠

                       撰文/丁人人 供圖/嚴江征 

 

沙漠行舟記之二:沙海孤島----麻紮塔格

 

  塔格拉瑪幹大沙漠是一個巨大的盆地。被風驅趕的沙丘象一排排凝固的海浪。在這片沙的海洋中,有一條狹長的山脊,象一條巨鯨伏臥在沙海之中,這就是塔格拉瑪幹大沙漠中唯一的山脈--麻紮塔格。


  在維吾爾族語言中,麻紮是墳墓,塔格是山,合起是墳墓山的意思。這座山呈東西走向,高度在一百米左右,頂平,山脈寬不過一兩公裏,但綿延足有一百多公裏,遠遠望去就象是維族的墳墓,因此而得名。這座山脈在古書中曾有記載,但沒記載具體位置。本世紀初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和田尋寶,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找到這座山脈,並在山上發現了一座古堡遺址,並挖掘掠走了大量文物。這一消息引起了世界各國探險家們的興趣。最早進入塔格拉瑪幹沙漠探險之一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也為此再進沙漠,結果遇險,險些喪命。


  
經過24小時的艱苦跋涉,我們終於在8月13日中午11時30分到達麻紮塔格腳下。這真是一個奇妙的自然景觀.和田河由南向北穿越沙漠,麻紮塔格由西向東橫臥在沙漠上,麻紮塔格的東端頂在和田河的腰上,形成一個丁字型。和田河從山腳下流過,灌活了一片綠洲。


  我們走到山腳下,才發現這麻紮塔格山是由兩座平行的山脈組成的,當地人稱之為紅白山。南麵的山是火成岩,在陽光下呈紅色,背麵的山脈似沙岩呈白色。兩種物質完全不同的山脈相距這麽近,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它們就象兩排水色完全不同的巨浪在此相碰,同時又突然凝固。看著在一馬平川的大沙漠中顏色完全不同的兩排山脈,長、寬、高又基本相同,我們就猜測,是不是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的山體在此相遇,兩個巨大的板塊在此衝撞,擠壓成現在這種樣子。


  遠遠的望去,紅山的最東端有一座城堡,這就是聞名世界的麻紮塔格古堡。這裏海拔一千多米,可紅山頭最高處離地麵的相對高度也不過一百多米。爬上山頭才看清這古堡是用紅土加上一層層胡楊樹枝夯實而成,麵積比長城烽火台稍大,分內外兩層。隔著不遠還有一個小烽火台。古堡裏還有當年將士們埋鍋的灶台,據說不久前人們還從古堡中挖出銅錢和箭簇。我們瞪著眼睛找了半天,一無所獲。


  據考證,在公元七世紀,居住在喜瑪拉雅山麓的吐蕃民族向北進軍,越過羌塘高原,翻過昆侖山脈,占領了和田綠洲。為了鞏固他們的統製,吐蕃兵的前哨部隊向沙漠中挺進了一百多公裏,在這千裏大漠的唯一至高點麻紮塔格山頭安營紮寨,以防北方民族沿和田河南下。


  和田河在山下被沙梁分成了幾股,沙梁上都已長滿了胡楊林。河麵足有兩三公裏寬,水流湍急,嘩嘩作響。我們在山腳的河邊紮營,隨即下河勘察水情,沒想到,這茫茫的水道,湍急的水流其深度不及膝蓋。


  我們在河邊檢查裝備,才發現我們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我們原帶裝備是3條日本機動橡皮舟,兩條從新疆軍區工兵部隊借來的橡皮衝鋒舟。由於在和田得知和田河水很小,所以我們隻帶了兩條衝鋒舟進沙漠。等我們給船充好氣才發現,我們原定的是坐12人的69式衝鋒舟,而給我們的卻是隻能坐四人的76式。所有的計劃全都打破了。


  此次"沙漠之舟"探險隊一共9人,隊長嚴江征42歲,副隊長王維40歲,他剛剛於一個月前,在珠穆琅瑪峰六千米的高峰上,成功地將病重的秦大河救下山來。此次他仍為救援隊長,不進沙漠。隊中年齡最大的是北京林業大學的標本室主任路端正老師。隊中唯一的女性是香港著名探險家李樂詩女士。她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到過世界"三極"南極、北極和珠穆朗瑪峰的女士。還有就是攝影師韓北沙,攝像師孫陽,北京日報記者丁人人,和田水利處的維族小夥子買買提明,和從烏魯木奇開車給我們送器材的司機李新民。


  我們原定是7人下河飄流。可是眼前的橡皮舟,每條如果坐3人,就放不下裝備了。怎麽辦?

  全隊陷入困境。 

注:請勿轉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惠蘭 回複 悄悄話 圖貼不上去,稍後再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