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著名交響曲:馬勒的《第九交響曲》(1908-1909)

(2020-04-16 07:14:17) 下一個

馬勒的《第九交響曲》(以下簡稱“馬勒第九”)於1908-1909年創作,1912年首演,是馬勒的最後一部交響曲。

“馬勒第九”全曲由以下四個樂章組成:

I:悠閑的行板(Andante comodo),D大調;

II:以緩慢的蘭德勒舞曲速度(Im Tempo eines gemächlichen Ländlers. Etwas täppisch und sehr derb),C大調;

III:滑稽的回旋曲:很快的快板(Rondo-Burleske: Allegro assai. Sehr trotzig),a小調;

IV:廣板,非常慢但仍有保留(Adagio. Sehr langsam und noch zurückhaltend),降D大調。

全曲用時約75-90分鍾。

不同於他的“第二”和“第三”,“馬勒第九”沒有聲樂部分,是一部純器樂作品,其樂隊包括短笛一支, 長笛四支,雙簧管四支,單簧管四支,任低音單簧管一支,大管四支(其中一支兼任低音大管);圓號四支,小號三支,長號三支,大號一支;定音鼓四麵,大鼓一麵,小軍鼓一麵,鑔一對,三角鐵一個,鑼一麵,定音鍾三枚,鋼片琴一架,豎琴兩架,和通常的弓弦樂器。

可以看出,“馬勒第九”的樂隊不如他的“第二”或“第三”龐大,結構上隻有四個樂章,沒有聲樂部分。對照他以前的交響曲,我覺得“馬勒第九”有一點返樸歸真的意味。當然這裏的四個樂章與傳統交響曲的四個樂章的模式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傳統的第一和第四樂章是快速度,而“馬勒第九”的第一和第四樂章都是慢速度。

1907年,馬勒心愛的女兒去世,他自己也被診斷有嚴重的心髒病。在這之後不久創作的“馬勒第九”通常被認為與作曲家對死亡的認識有關;緩慢的第四樂章被認為是“平靜地向世界告別”。當然這是超級概括,作品的實際表達與含意要豐富得多。馬勒於1911年因病去世,沒能聽到這部作品在1912年的首演。

下麵是“馬勒第九” 的一個音像, 由巴倫伯伊姆(Barenboim)指揮柏林國家管弦樂團(Staatskapelle Berlin)於2009年演奏:

Mahler -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 Barenboi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lGe8bsdpB8&ab_channel=Cantus5

 

下麵是“馬勒第九”的另一個音像版本,由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於1972年演奏:

Mahler Symphony no. 9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Leonard Bernste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oNEeKJ2x44&ab_channel=MichaelLi

 

還有多種版本的馬勒九部交響曲全集的唱片或錄像。下麵是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樂團(隻有《第八交響曲》是由倫敦交響樂團演奏)於1960至1967年演奏馬勒交響曲全集音頻的鏈接。這部全集包括三個分集,每個分集依次包含三部交響曲:

G.Mahler Complete Symphonies Vol.1 [ L.Bernstein New-York-PO ] (1961~6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1SY_rv8By8&ab_channel=BATACHANDESU

G.Mahler Complete Symphonies Vol.2 [ L.Bernstein New-York-PO ] (1960~6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k8wwvduSJo&ab_channel=BATACHANDESU

G.Mahler Complete Symphonies Vol.3 [ L.Bernstein New-York-PO etc. ] (1965~6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69n5lylADA&ab_channel=BATACHANDESU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9_(Mahler)

中文見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5%8B%92%E7%AC%AC%E4%B9%9D%E4%BA%A4%E5%93%8D%E6%9B%B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ang_Le' 的評論 : 沒關係,您這不算傳謠。:-)開玩笑。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是。錢鍾書先生那個說法隻是聽說,不排除會有誤傳或誤解的可能。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ang_Le' 的評論 : 我同意您的想法,任何藝術或文學作品當然都直接和創作者的經曆和理念有關係,所以了解作者一定會對理解他的作品有幫助。錢鍾書的話,我覺得是他的一種高傲的自謙,有點兒低調的得瑟的感覺。:-)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謝謝評論。同意。文學藝術作品都是社會中的人創作的。她們與創作者的關聯,大體有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作品之所以如此,是和其創作者的經曆和理念分不開的,要充分感受作品,了解其創作者肯定是會有幫助的。
另一種看法是以據說錢鍾書先生說的為代表:雞蛋好吃就行了,不必認識下蛋的母雞(大意)。
我更傾向於第一種看法。特別是對馬勒交響曲這樣的大型作品。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謝謝評論。看到一些評論都認為,馬勒這部交響曲與他對死亡的認識有關。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感覺他的音樂比較厚重,光聽的話比較費解,得了解他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ang_Le' 的評論 : 謝謝您的講解,剛聽了一遍。這個交響樂的結尾太耐人尋味了,最後一把小提琴,最後一個音,指揮的最後一個手勢,一切都歸於寂靜,歸於空靈,這就是死亡吧.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hy86' 的評論 : 別客氣,歡迎來欣賞古典音樂。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是最早加了聲樂的交響曲。在那之前的交響曲都是純器樂的;在那之後,多數交響曲仍是純器樂的,少數加了聲樂。加或者不加(有或沒有)完全是由作曲家自己決定的。關於加聲樂的作用(或為什麽加),我覺得,是作曲家認為純器樂已不足以表達作品的含義,加上聲樂,以便借助歌詞更明確地表達文學性的內容。至於所加的聲樂一般放在交響曲的什麽地方,沒有一定之規,是因作品而異的;加進的聲樂部分有的隻在一個樂章,有的在多個樂章,也是因作品而異的。
lhy86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我之前聽馬勒第二,第三交響曲的時候,並沒有特別注意到聲樂這個部分。這裏您提到了第九沒有聲樂這一部分,我才注意到這個特點。您能具體說說聲樂部分在交響樂裏的作用嗎?為什麽有的有,有的沒有?一般都放在交響樂的什麽部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