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著名交響曲:弗蘭克的《d小調交響曲》(1888)

(2020-02-06 07:55:12) 下一個

賽薩爾·弗蘭克(Cesar Franck,1822-1890)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作曲家及管風琴演奏家,有多種體裁的作品傳世。其樂隊作品包括多部交響詩和協奏曲,以及這次要欣賞的《d小調交響曲》,以下簡稱“弗蘭克d小調”。盡管這是作曲家唯一一部交響曲,但卻是他最著名的樂隊作品,是他在六十多歲時,用近兩年的時間創作的。作品於1888年完成,次年在巴黎首演。

全曲由以下三個樂章組成:

I:緩板;不太快的快板(Lento; Allegro ma non troppo);

II:小快板(Allegretto);

III:終曲:不很快的快板(Finale: Allegro non troppo)。

全曲用時約38-43分鍾左右。

“弗蘭克d小調”的樂隊包括長笛兩支,雙簧管兩支,英國管(中音雙簧管)一支,(高音)單簧管兩支,低音單簧管一支,大管兩支,圓號四支,短號兩支,小號兩支,長號三支,大號一支,豎琴一架,加一組定音鼓和弦樂。

作為交響曲,“弗蘭克d小調”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隻有三個樂章。對照傳統的四個樂章的模式,“弗蘭克d小調” 省略了通常的第三樂章諧謔曲,但在其第二樂章,有個諧謔曲風格的部分作為補償。為什麽隻有這樣三個樂章而沒有用傳統的四個樂章,作曲家自己好像沒有解釋,值得欣賞者仔細品味。

“弗蘭克d小調”的另一個特點是所謂“循環曲式”(Cyclic form)的運用。這裏要先說明一下,我認為“循環曲式”這個中文翻譯並不確切,容易引起誤解,即被誤認為那是一種“曲式”。我認為,這裏的 cyclic  form  如果意譯,應該是“音樂主題在結構中多次(變化)出現的形式”。同一主題變化出現在多個樂章,有利於增強全曲的統一。在交響曲創作領域,這種手法與柏遼茲“固定樂思”及李斯特“主題變形”的手法是一脈相承的。

從前麵的樂隊編製中可以看到,作品用了並不常用的英國管,並且在第二樂章的開始還有一段由英國管奏主的旋律。這在到那時為止交響曲的曆史上是很少見的,曾被保守者批評,認為英國管不適合用在交響曲的樂隊裏。這顯然是偏見。後來著名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其著名的“自新世界”交響曲(1893)的第二樂章,也是用英國管主奏了一段動人的旋律,被廣為流傳。

此外,“弗蘭克d小調”在和聲和調性變化等方麵,都具有比較後期浪漫派的特征。這是繼聖桑的《管風琴交響曲》之後,法國作曲家在交響曲創作領域中的又一個傑出的範例。

下麵是“弗蘭克d小調”的一個音像,由著名法國指揮家馬克 明科夫斯基(Marc Minkowski)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hr-Sinfonieorchester)於2015年演奏:

Franck: Sinfonie d-Moll ? hr-Sinfonieorchester ? Marc Minkowsk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WFjK11lfw&feature=youtu.be&ab_channel=hr-Sinfonieorchester%E2%80%93FrankfurtRadioSymphony

 

下麵是“弗蘭克d小調”的另一個較早的音像:由伯恩斯坦於1982年指揮法國國家管弦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演奏:

Franck: Symphony in D / Bernstein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1982 Movie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sj6PZLKKE&ab_channel=CLASSICALMUSIC_192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in_D_minor_(Franck)

中文見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d%E5%B0%8F%E8%B0%83%E4%BA%A4%E5%93%8D%E6%9B%B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