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著名交響曲:聖-桑的《c小調第三交響曲“管風琴”》(1886)

(2020-01-23 06:08:47) 下一個

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1835-1921),法國著名作曲家,也是鋼琴,管風琴演奏家。其創作體裁廣,數量多,且不乏名作,例如著名的歌劇《參孫與達利拉》,“十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與樂隊組曲《動物狂歡節》(包括著名的“天鵝”)等。

據統計,聖-桑作有四部交響曲,正式編號的有三部,其中最著名的,當屬《c小調第三交響曲“管風琴”》,以下簡稱“管風琴交響曲”。聖-桑為作品題寫的法文曲名是Symphonie No. 3 "avec orgue" ,意思是“帶有風琴的第三交響曲”,這是因為在樂隊中少有地加進了管風琴。作品於1886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揮在倫敦首演,次年他還指揮了作品在法國的首演。

“管風琴交響曲”全曲由兩個樂章組成:

I:快板-中庸的快板-溫柔的柔板(Adagio – Allegro moderato – Poco adagio);

II:中庸的快板-急板-莊嚴地-快板(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 Maestoso – Allegro)。

全曲用時約33-36分鍾左右。

關於作品的結構,據說聖桑本人說過,作品雖然分為兩個樂章,但仍保留著傳統的四個樂章的布局,即兩個樂章各自又明顯分為兩部分,與傳統的四個樂章相對應,即:

I 中的“快板-中庸的快板”對應傳統的第一樂章;

I 中的“溫柔的柔板”對應傳統的第二樂章;

II 中的“中庸的快板-急板”對應傳統的第三樂章;

II 中的“莊嚴地-快板”對於傳統的第四樂章。

既然如此,這部交響曲為什麽不幹脆還分為四個樂章,而是現在的兩個樂章呢? 我想,作曲家至少希望現在的兩個樂章中間沒有停頓,當然他可能還有更深的考慮,值得欣賞者仔細品味。

“管風琴交響曲”的樂隊包括長笛三支(其中一支兼短笛),雙簧管兩支,英國管(中音雙簧管)一支,單簧管兩支,低音單簧管一支,大管兩支,低音大管一支,圓號四支,小號三支,長號三支,大號一支,加定音鼓,三角鐵,鑔,大鼓,鋼琴(為兩手和四手),(管)風琴,弦樂。

這個配器最大的特點是加進了管風琴。這應該和作曲家聖桑本人也是管風琴演奏家有關。管風琴的加入豐富了樂隊的音響,增強了氣勢,同時也令人聯想到通常運用管風琴的教堂,使作品增加了莊嚴,肅穆而宏偉的氣氛。

還想提一下,聖桑這部作品中運用了李斯特“主題變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的手法(詳見本係列中的“李斯特的《浮士德交響曲》”),即一個音樂主題變化出現在多個樂章中。這樣至少加強了整部作品的連貫與統一。

聖桑作品的風格總體上屬於十九世紀浪漫樂派。拿這部“管風琴交響曲”來說,對照通常的古典樂派的交響曲,“管風琴交響曲”隻有兩個樂章而不是四個樂章;樂隊中罕見地加進了管風琴;整體上還運用了“主題變形”的手法;這些都體現了浪漫樂派對交響曲這種體裁的變化和發展。

下麵是“管風琴交響曲”的一個音像,由愛沙尼亞著名指揮家帕沃·雅爾維(Paavo Järvi)指揮巴黎管弦樂團(Orchestre de Paris)於2013年演奏:

Saint-Saëns -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78 – Järv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CZq33BrOo&ab_channel=ClassicalVault1

 

下麵是“管風琴交響曲”的另一個音像:由著名韓國指揮家鄭明勳(Myung-Whun Chung)於1996年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演奏:

Saint-Saëns: Symphony No.3 + Encore / Myung-Whun Chung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1996 Movie 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qXXrzHiX4

 

關於這部交響曲的更多概況,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3_(Saint-Sa%C3%ABns)

中文見新芭網:

https://www.sin80.com/work/saint-saens-symphony-no3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