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
2010 (28)
2015 (3)
2017 (51)
2019 (49)
2024 (1)
貝多芬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以下簡稱 “第三”)被很多人認為是最優秀的交響曲,在BBC評選出的“最偉大的二十部”中排名第一。
“第三”作於1803-1804年,又名“英雄交響曲”。貝多芬本來為其取名 “波拿巴特”(Buonaparte),因為當時貝多芬把拿破侖看作是法國大革命的象征;但聽說拿破侖稱帝後,貝多芬改變了主意。交響曲出版時,扉頁上寫著“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Sinfonia Eroica ... composta per festeggiare il sovvenire di un grande Uomo)。
作品包括以下是四個樂章:
I:輝煌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降E大調,3/4拍;
II:葬禮進行曲:極慢板(Marcia funebre: Adagio assai),c小調,2/4拍;
III:諧謔曲,活潑的快板(Scherzo: Allegro vivace),降E大調,3/4拍;
IV:終曲:很快的快板(Finale:Allegro molto),降E大調,2/4拍。
全曲用時約50分鍾左右,這是當時最長的交響曲。
“第三”的樂隊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小號各兩支,圓號三支,加上定音鼓和弦樂。
“第三”在當時不乏創新之處,我想至少提兩個方麵:首先在音樂表達的含義方麵,貝多芬為作品加了表意性標題,無論是“波拿巴特”還是“英雄”,都涉及人類社會的重大題材,這是以前沒有過的。還有在表現形式方麵,作品擴大了篇幅,大體相當於以往兩部交響曲的長度;第二樂章采用“葬禮進行曲”,也是首創;此外在曲式,和聲,調性布局,配器等細節都有不少新意,使得“第三”的長度和複雜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質量上也是最傑出最完美的。
“第三”雖然還不能算完全的標題音樂(一般認為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是音樂史上第一部標題交響曲,因為其每個樂章都有小標題),但畢竟是貝多芬本人給了“英雄交響曲”這個標題,使人們在欣賞時對樂曲表達的理解有了一定的依據。一般認為樂曲的四個樂章先後主要表現了英雄的性格,意誌與力量;人們對英雄的悼念和敬仰;英雄豪放與樂觀的精神;以及英雄不屈不撓的意誌與宏偉的業績。
“第三”確立了貝多芬自己在交響曲創作方麵的特點,對後世的交響曲創作也有深遠的影響。“英雄交響曲”是全人類最傑出的音樂創作之一。
下麵是貝多芬“第三”的全曲音像,是2009年由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
Beethoven, Sinfonía Nº 3 "Heroica". Wiener Philharmoniker, Christian Thieleman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8jP3o22HGw
下麵是“第三”的一個音頻版本:由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 1963發行的唱片:
Beethoven - Symphony No. 3 in E-flat major, op. 55, "Eroic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4iZxx0ya4
還有上次提到的多種版本的貝多芬九部交響曲全集的唱片或錄像。下麵是富特文格勒指揮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音頻在 youtube 上的鏈接:
Beethoven by W.Furtwängler - Symphonies n°1,2,3,4,5,6,7,8,9 / Overtures (Century’s recor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QRBOr4L-yk
關於貝多芬“第三交響曲”的更多信息,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3_(Beethoven)
中文見百度百科:
“其實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不一定一生有多大成就,但隻要能給這個世界貢獻一點點價值就很了不起了。” 說得好!
記得有人在世界杯看球時說,“球場無醜男”;觀賞這樣的音樂會,我想說,“樂團無醜人”。當看到指揮和每一位演奏員那樣投入地認真工作的時候,他們都是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