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徐緩柔美 抒情如歌 – 我聽貝多芬的兩首小提琴與樂隊的《浪漫曲》

(2018-08-23 06:24:36) 下一個

“浪漫曲”(Romance)原是西班牙的一種敘事民謠,在十八世紀,這一術語又被用來指聲樂或器樂的抒情性短曲。

貝多芬寫過兩首器樂的浪漫曲,都是為小提琴和樂隊的,她們是:《G大調浪漫曲》(The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1 in G major, Op. 40)和《F大調浪漫曲》(The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2 in F major, Op. 50)。其中“G大調”寫於1802年,發表於1803年;而“F大調”寫於1798年,發表於1805年。目前好像還沒發現任何史料記載這兩首作品的寫作目的或首演的情況。

這兩首浪漫曲都是為獨奏小提琴加樂隊而作,她們的樂隊編製相同,都由雙簧管,大管,圓號各兩支,長笛一支,及通常的弦樂器組成。兩首樂曲的結構也相似,都是以回旋曲的結構原則(即主部多次出現,中間加若不同的插部)寫成。《G大調浪漫曲》的曲譜上標有“Adagio cantabile”的速度用語,意為“如歌的慢板”,用時約七分鍾左右;《F大調浪漫曲》沒有標明速度用語,演奏家們通常也用和“G大調”相似的速度演奏,用時約8分鍾左右。

聆聽這兩首作品,她們都節奏徐緩,旋律柔和優美,抒情如歌。至於這兩首作品的的不同點,最明顯的還是她們各自所具有的鮮明個性的旋律及其表達的情緒。“G大調”相對深沉些,有點柔中有剛的意味;而“F大調”的旋律顯得更加無拘無束,好像是自由地馳騁在甜美的遐想中。

身為作曲家,貝多芬會通過作品表達對美好生活,包括愛情的渴望和讚頌。盡管貝多芬終生未娶,但戀愛的經曆還是有過。他抽屜裏保存的未發出的信件“致不朽的戀人”,就表達了他對愛情熾熱的渴望和永久的追求。我想,這兩首《浪漫曲》雖然沒有文字說明,但貝多芬畢竟是選擇了善於抒情的浪漫曲這種體裁,作品和作曲家的感情世界應該是有一定關聯的。

關於這兩首浪漫去的更多信息,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olin_Romance_No._1_(Beethov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olin_Romance_No._2_(Beethoven)

中文見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AA%E6%BC%AB%E6%9B%B2/16833248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AA%E6%BC%AB%E6%9B%B2/16833247

 

下麵是《G大調浪漫曲》的音像,由法國小提琴家雷諾德.卡普鬆(Renaud Capuçon)和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於1989年演奏,克爾特 馬祖爾(Kurt Masur)指揮:

Renaud Capuçon: Beethoven -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1 in G major, Op. 40 (Kurt Masu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YnagvCK5g&ab_channel=EuroArtsChannel

 

下麵是《F大調浪漫曲》的音像,演奏者和年代同上:

Renaud Capuçon: Beethoven - Romanc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No. 2 in F major, Op. 50 (Kurt Masu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2J0ykoW2A&ab_channel=EuroArtsChannel

 

下麵是這兩部作品的比較早期的錄像,都很珍貴。先是《G大調浪漫曲》,由前蘇聯著名小提琴家大衛 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與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於1966年演奏,格納迪·羅日傑斯特文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指揮:

David Oistrakh - Beethoven - Romance No 1 in G major, Op 40 – Rozhdestvensk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7tq3pplWs&ab_channel=ClassicalVault1

 

下麵是《F大調浪漫曲》的早期錄像,由英國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 梅紐因(Yehudi Menuhin)與倫敦愛樂樂團(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於1966年演奏,埃德裏安·博爾特(Adrian Boult)指揮:

BEETHOVEN. Romance para violino n.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E1QBmlU8UE&ab_channel=RafaelFonsec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你對不同版本的評論,我大體認同。我想演奏版本的不同,首先是和不同的演奏家及樂隊有關,不同的演奏家對同一作品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處理;這種不同當然也和時代和環境有關。大衛 奧伊斯特拉赫就是個突出的例子,那時還在前蘇聯,對那首浪漫曲處理得比較“硬”也是可以理解的。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無論是G大調還是F大調,兩首浪漫曲都非常優美。不過讓我感興趣的是1989年版的演奏和1966年版的演奏有很大的不同。不知道是因為早年間人們情感更加保守,所以處理這樣的浪漫曲比較生硬,還是因為就是不同的演奏家和樂隊對樂曲的表現不同。反正我覺得1989年法國小提琴家雷諾德.卡普鬆版的演奏更加婉轉悠揚,樂隊配合的雄壯但不生硬,尤其是結尾的處理,非常的耐人尋味,好像是意猶未盡的輕柔的停止。而1966年前蘇聯著名小提琴家大衛 奧伊斯特拉赫演奏的F大調浪漫曲裏浪漫的味道比較少,而勇往直前“革命”的味道比較多一點,結尾處理的也相當的高亢。不知道我的體會對不對。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謝謝評論。同意你說的,如果不是作曲家認真的改編,是不能換樂器的。“F大調的旋律更浪漫一些”,很有同感。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這是貝多芬為小提琴寫的,我說怎麽有人用鋼琴演奏不對味呢,真是不能換樂器。
F大調的旋律更浪漫一些。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茵茵夢湖' 的評論 : 謝謝評論。是,貝多芬這兩首浪漫曲的確比較優美纏綿,而且他這種風格的作品比較少見。
茵茵夢湖 回複 悄悄話 我剛聽到貝多芬的浪漫曲2,沒想到他還寫出這種優美纏綿風格的音樂。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五梅' 的評論 : 謝謝評論。我也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這兩首小提琴與樂隊的浪漫曲,她們常常安排在一起先後演奏。我同意,貝多芬是通過他的音樂,比如這兩首浪漫曲,真摯地表達了他個人的感情生活,有孤獨和憂鬱,也有曾經的歡樂與幸福,給我們帶來永恒的美。
五梅 回複 悄悄話 多謝!這是我最喜歡的兩個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在同一張CD上。貝多芬的音樂有一種永恒的、崇高的情感和力量,每次聽了都像是充了電,是人脫俗。如您所說,貝多芬孤獨一生,可能是他隻會通過音樂表達感情,也可能是天才不知如何與常人溝通,無論如何,他用孤獨給普天大眾換來的美永存。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larry' 的評論 : 別客氣。歡迎來欣賞古典音樂。
llarry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介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