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
2010 (28)
2015 (3)
2017 (51)
2019 (49)
2024 (1)
《G弦上的詠歎調》是一首廣為流傳的名曲。她原是巴赫《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詠歎調”。十九世紀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5)把這個樂章改編成小提琴曲,旋律全部在G弦上演奏,並因此命名為“G弦上的詠歎調”。
我們先來看巴赫的原作。管弦樂組曲是十八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大型器樂體裁,起源於法國宮廷,由多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通常是比較雄偉的“序曲”(ouvertures),後麵的樂章多用歐洲流行的舞曲,也有隻標明音樂速度的,還有歌唱性較強的樂章,叫“詠歎調”(air)。
巴赫先後寫了四部管弦樂組曲,後人稱管弦樂組曲第1至4號 ,是巴赫較重要的器樂作品。其中《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Orchestral Suite No. 3 in D major)作於約1730年,包括五個樂章:
1.序曲(Ouverture);
2.詠歎調(Air);
3.加沃特舞曲(Gavotte);
4.布列舞曲(Bourrée);
5.吉格舞曲(Gigue)。
其樂隊包括三支小號,兩支雙簧管,一組定音鼓,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以及演奏數字低音樂器(常包括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以及風琴或羽管鍵琴)。第二樂章隻用弦樂及部分數字低音樂器,音樂旋律優美,氣質典雅。
下麵我們先欣賞其中的第二樂章“詠歎調”,也就是《G弦上的詠歎調》的原作。由美國音樂之聲早期音樂合奏團(Early Music ensemble Voices of Music)用仿古方式演奏。
Air on the G String (Suite No. 3, BWV 1068) J. S. Bach, original instrument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zlw6fUux4o&ab_channel=VoicesofMusic
下麵是巴赫《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全曲的音像,用仿古方式,由維也納古樂合奏團(Concentus Musicus Wien)演奏, 哈農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指揮。
Bach, Overture no 3 D Major – Harnoncour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DDccGxXUc&ab_channel=syncmasterviolin
下麵再來看威廉密改編的小提琴曲《G弦上的詠歎調》。他保留了原作的結構,但調性從原作的D大調改為C大調,取原作第一小提琴的旋律,降低九度,由小提琴獨奏,並隻在最低的G弦上演奏,由鋼琴或風琴伴奏。我感覺與原作相比,總體上保持了優美典雅的特征,隻是由於主旋律降低了九度,使音樂少了幾分清麗,多了幾分厚重。
下麵的音像應該是忠於改編的小提琴獨奏版本,由著名韓國小提琴家鄭京和 (Kyung-Wha Chung)演奏,凱文 肯納(Kevin Kenner)鋼琴伴奏。可以看到聽到,小提琴的全部旋律都是在G弦演奏的,這樣的音像不多見。
Kyung-Wha Chung : J.S.Bach - Air on the G String (arr. from Orchestral Sui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1_bCsEHJ2c&ab_channel=estrellitalee
《G弦上的詠歎調》廣為流傳,又有一些不同形式的改編版,下麵是一個現代管弦樂隊的版本,由馬爾科姆 薩金特(Malcolm Sargent)改編,英國皇家愛樂樂團(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於2010年演奏,安德魯 利頓(Andrew Litton)指揮。
BBC Proms 2010 - Bach Day 8 - Air On The G St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EOTYZuu-M&ab_channel=cheesehoven
關於巴赫《管弦樂組曲》 的更多信息,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rchestral_suites_(Bach)#Suite_No._3_in_D_major,_BWV_1068
關於《G弦上的詠歎調》 的更多信息,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ir_on_the_G_String
中文見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G%E5%BC%A6%E4%B8%8A%E7%9A%84%E5%92%8F%E5%8F%B9%E8%B0%83
“管弦樂組曲和交響樂有什麽區別呢?” 這裏的管弦樂組曲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歐洲流行的一種大型器樂體裁,由多個樂章組成,多數有舞曲的節奏,樂章之間聯係較鬆散;而交響曲出現相對較晚,是十八世紀中後葉才由海頓創立,傳統的交響曲由四個樂章組成,各樂章在曲式,調性等方麵有一定規範,並有內在的聯係。
Four Seasons ~ Vivaldi 168,592,360 viewers
希望這是您要找的維瓦爾第的《四季》,if yes, please enjoy.我非常喜歡。
我第一次是在一個餐廳裏聽到的,老外朋友隨口說是維瓦爾第的四季,可我也分段聽了四季,沒找到。
有一次我聽一組極美妙的小夜曲,還想會不會有這首,卻聽到幾首戲謔曲和小步舞曲,好像有德沃夏克和貝多芬各一首,這些曲子很相似嗎?
一口氣拜讀了您的《插隊生活回憶》和《回顧1982考研》,感動,感慨萬千!請接受我一個67屆初中南京老知青(插隊近八年)向您的致敬!
我對巴赫這首樂曲難忘,是因為人們對巴赫的評價似乎都體現在這段音樂裏了。
那是仿古演奏方式,怪不得有教堂音樂的感覺,可樂聲似有點破碎。
鄭京和演奏得滄桑沉鬱,哀婉動人,仿佛閱盡人間之後的深沉歎息,和她年輕時的表演風格截然不同,她年輕時的演奏有一種完美的單純。
我最喜歡的是維也納女子樂隊演奏的這支曲子,那個版本比較悠然明朗。
於我,單曲循環,夢縈魂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