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音樂作品都產生在一定的曆史時期。為了後麵敘述方便,先提一下西方音樂史的分期。對此雖有多種見解,但大同小異。下麵是一個比較普遍接受的框架:
約 公元 476 以前: 古希臘羅馬時期(以476年羅馬陷落為標誌);
約 476 – 1400:中世紀時期;
約 1400 – 1600:文藝複興時期;
約 1600 – 1750:巴洛克時期(以1750年巴赫去世為標誌);
約 1750 – 1827:古典主義時期 (以1827年貝多芬去世為標誌);
約 1827 – 1900:浪漫主義時期;
約 1900 以後:二十及二十一世紀。
需要說明的是,任何分期都是後人對前人實踐的歸納和總結,是高度的概括,而且隻是大致的劃分,在交界的年代往往有重疊的現象,具體的作曲家和作品總有例外。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帕萊斯特裏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 - 1594)的出生年代比上次介紹的若斯坎晚約75年。如果說若斯坎是文藝複興中期音樂的代表,那麽帕萊斯特裏那則代表了文藝複興晚期的音樂。
帕萊斯特裏那一生主要在意大利的天主教教會服務。除大量的宗教音樂作品外,他也寫過一些世俗的作品,並且在他的宗教作品中也滲透了一些世俗的因素,即在讚美神的作品中,有時也以曲折的方式讚美人。這也是文藝複興時期很多藝術家的共同特征,隻是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
帕萊斯特裏那是一位多產作曲家。據統計,僅彌撒這種體裁,他就作有百餘部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馬塞勒斯教皇彌撒》。據說這部彌斯是為了紀念教皇馬塞勒斯二世(Pope Marcellus II,1501 - 1555)而命名的。像多數普通的彌撒一樣,這部彌撒也包括下列五個段落:“慈悲經”(Kyrie);“榮耀經”(Gloria);“信經”(Credo);“聖哉經”(Sanctus)和“羔羊經”(Agnus dei)。
這部彌撒采用六聲部無伴奏合唱的形式寫成。與前麵欣賞的若斯坎的四部合唱《“唱吧,歌喉”彌撒》相比,聲音在總體上更加豐滿洪亮,各聲部旋律的力度等方麵的變化也更多一些。
關於這部作品的更多信息, 英文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ssa_Papae_Marcelli
中文見新吧網:
https://www.sin80.com/work/palestrina-missa-papae-marcelli
下麵是這部彌撒中“榮耀經”(Gloria)的音像,歌詞就是通常彌撒中這段的拉丁文歌詞,中譯文見前麵欣賞若斯坎的《“唱吧,歌喉”彌撒》一文的附錄。對照若斯坎的《“唱吧,歌喉”彌撒》中的同一段落,可以發現帕萊斯特裏那比若斯坎更多地運用了類似“主音音樂” (homophony),即各聲部的節奏型基本相同的織體,盡管整部作品仍然是以模仿性對位(imitation counterpoint)的織體為主。這是2012年6月29日,即天主教的聖彼得和聖保羅紀念日(Solemnity of Sts Peter and Paul),在羅馬梵蒂岡大教堂表演這段彌撒的音像。可以看到合唱隊的規模很大,並且沒有用成人女聲代替男童的聲部。這是傳統彌撒在其原生態環境中表演的真實記錄。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 Missa Papae Marcelli – Glor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yIce3Vz1xw&ab_channel=PapalMusic
下麵是帕萊斯特裏那《馬塞勒斯教皇彌撒》的完整錄音,由英國塔利斯學者合唱團(The Tallis Scholars)演唱,錄音的年代不詳。拉丁文歌詞及其中譯文見前麵欣賞若斯坎的《“唱吧,歌喉”彌撒》一文的附錄。五個段落連續演唱:
[00,01→] Kyrie
[04,44→] Gloria
[11,00→] Credo
[20,54→] Sanctus et Benedictus
[28,33→] Agnus Dei 1 et 2
Palestrina, Missa Papae Marcelli. The Tallis Scholars, Peter Phillip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RfF7W4El60&ab_channel=Mnem%C3%B3sineAmn%C3%A9s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