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標題音樂的典範 – 韋伯-柏遼茲的《邀舞》

(2017-04-06 12:22:14) 下一個

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指帶有文學性標題,表現一定人文含意的器樂曲,是相對於非標題音樂(Non-Program Music)而言的。十九世紀以前,大部分專業創作的器樂曲是非標題音樂,即隻有表明調性,編號和體裁的曲名,如“C大調第一交響曲”,沒有文學性標題。

大約從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在歐洲樂壇興起。浪漫派作曲家注重音樂與詩歌,戲劇,美術等姊妹藝術的關聯,不但寫出帶標題的交響曲,獨奏曲,還創立了音樂會序曲,交響詩,戲劇配樂組曲等多種標題音樂的體裁,並寫出大量相應的作品。德國早期浪漫派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的鋼琴曲《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Op. 65,J. 260)就是標題音樂的代表作之一。

《邀舞》作於1819年,是韋伯獻給他新婚夫人的禮物。作曲家本人還詳細解釋了樂曲表達的含意:

第1—5小節:邀舞者初次出現; 

第5—9小節:女子婉詞謝絕;

第9—13小節:男子堅決請求; 

第13—16小節:她同意了; 

第17—19小節:他開始和她交談;

第19—21小節:她回答; 

第21—23小節:談得熱烈起來; 

第23—25小節:互相非常投機;

第25—27小節:他請她跳舞; 

第27—29小節:她答應了; 

第29—31小節:各就各位; 

第31—35小節:等待音樂開始時起舞;

跳舞;

跳舞結束,男子道謝,女子回答,各自離去。

從以上的解釋可以看出,雖然樂曲的主體是在第35小節以後的“跳舞”部分,但在此前後樂曲表達的含意是如此具體細致,生動地體現了標題音樂的特點。

《邀舞》中間的舞蹈部分是用圓舞曲的節奏,據說這是最早的“音樂會圓舞曲”,即用於聆聽而不是用於伴舞的圓舞曲。作為鋼琴獨奏曲,《邀舞》還成為李斯特,肖邦等著名鋼琴家經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下麵是鋼琴獨奏《邀舞》的音像(從開頭到 9:16),由William Wellborn 演奏:

William Wellborn: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Op. 65 (Carl Maria von Web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BsVKeo9d0&t=560s&ab_channel=OldFirstConcerts

 

以上是韋伯的鋼琴曲《邀舞》。1841年,韋伯的著名德語歌劇《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在巴黎演出時,為了迎合法國觀眾喜歡歌劇中有芭蕾舞的欣賞習慣,在劇中插進了芭蕾舞,並用《邀舞》作為芭蕾音樂。由於那時韋伯已經去世,於是請法國著名作曲家柏遼茲為《邀舞》配器。柏遼茲不愧為管弦樂大師,《邀舞》經他配器後如虎添翼,成為經典的管弦樂曲,並經常在音樂會上單獨演奏。  

下麵是2009年Maxim Fedotov 指揮莫斯科市管弦樂團演奏的管弦樂曲《邀舞》的音像:

Maxim Fedotov conduct Weber "Aufforderung zum Tanz" op.6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kgkci_mEQ&ab_channel=mariofellini86

 

此外,舞蹈家們還用《邀舞》的音樂編排了多種表演性舞蹈,下麵是一個芭蕾短劇《玫瑰花魂》,為了方便大家欣賞,轉帖一段有關說明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55099978.html

(ZT)“到了二十世紀,《邀舞》在芭蕾舞台上獲得了新的生命。1911年,俄國佳吉列夫芭蕾舞團的編導福金(1880—1942)采用《邀舞》作為芭蕾音樂,根據法國詩人戈蒂埃(1811—1872)的一首詩,編成了舞劇《玫瑰精》。舞劇的場景是在一個少女的臥室裏。少女披著白鬥篷、戴著鑲有緞帶的軟帽,從第一次參加的舞會回到家裏。她把手裏拿著的玫瑰花放到嘴唇邊,脫下鬥篷和軟帽,朦朧入睡。花落在腳下。伴隨著飛瀑濺落般地下行音階,玫瑰精從窗戶裏跳了進來,他穿著緊身衣,玫瑰色的衣服上裝飾著玫瑰花瓣。最初,他沒精打采地在房裏獨舞。接著,站到少女的椅子後麵,把她扶起來,隨著圓舞曲悠揚的曲調,和她一同翩翩起舞。她還是閉著眼睛,象夢遊一般 。跳了一回,玫瑰精把她輕輕扶回到椅子裏,給她最後一吻,然後跟著快板音樂的最後一小節,縱身跳出了窗戶。尾聲從緩慢的大提琴獨奏開始,少女從夢中醒來,她以手撫額,想起了夢中的情景,環顧四周,不見了玫瑰精。玫瑰花依然躺在她的腳下——她把它拾起來,陷入了沉思。…… ”

Weber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Nadja Saidakova Vladimir Malakho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84oErpVOM&ab_channel=BegGva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是,搞文學藝術和搞科學技術確實有不盡相同的思維方式及方法。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ang_Le' 的評論 : 搞藝術您比我了解的更多,我們學習計算機的也很燒腦,但好像更有邏輯性。我總覺得藝術家都為了尋求靈感,必須特立獨行,才能找到與眾不同的角度和視野。之前介紹的門德爾鬆也是英年早逝。不過這都是外行人的想法。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謝謝回應和分享。你的聯想很生動,與作曲家對樂曲的解釋也很吻合。至於“為什麽那麽多偉大的藝術家都那麽短命呢?” 我想大概和時代有關,韋伯是近二百年前的人,那時候的醫療條件比現在差很多,人的平均壽命也短得多。查了一下,說他是死於肺結核,那時候沒有特效藥,如果是在當代,應該不會四十歲就死。有記載說肖邦主要也是因肺結核而死;還有據說有作曲家的死與不幸染上梅毒有關,這些放到如今都不是要命的病。至於“是不是搞藝術的人比一般人燒腦燒的厲害?” 這我倒覺得不是,任何專業要想搞得好都很燒腦。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看到這首曲子的題目就感到非常親切,因為我本身就喜歡跳舞,上學期間更是舞會的常客,所以對介紹裏麵寫的那些場景都非常熟悉。鋼琴演奏和管弦樂的演奏都非常精彩,當然還是因為曲子本身寫的非常形象生動。一開始幾小節沉穩舒緩,讓人好像看到一位紳士款款地走人舞會,一邊用眼睛尋找自己自己心儀的舞伴。。。印象深的是表現邀舞者和女子熱情對話的那一段。樂曲用輕快跳躍的音符和低沉含蓄的音符表現女人和男人的聲調,讓人好像看到了一個興高采烈的女子和一個彬彬有禮的紳士在熱烈的交流。這一定是韋伯還原了他與新婚妻子初識的場景。可惜這作曲家英年早逝,33歲結婚,40歲就去世了。您說為什麽那麽多偉大的藝術家都那麽短命呢?是不是搞藝術的人比一般人燒腦燒的厲害?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reader' 的評論 : 我想 “舞會” 也不失一種選擇,隻是沒吧 Invitation 譯出來,法文原名是 Aufforderung zum Tanz,英文翻譯是 Invitation to the Dance。 根據作曲家的說明,似乎也可考慮譯成 “邀請女士共舞”,但有點囉嗦。
reader 回複 悄悄話 "這似乎也說明“邀舞”這個翻譯有缺點,如果光聽,不容易理解。"

———— “舞會” ?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ng' 的評論 : 是啊,“幺五”好像是在說數字,挺逗的。 這似乎也說明“邀舞”這個翻譯有缺點,如果光聽,不容易理解。 當然,在廣播裏,如果除了樂曲的標題,再加一兩句介紹,也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cng 回複 悄悄話 第一次聽這個曲子是在廣播裏,播音員說,下麵一個曲子:幺五。尋思了很久這是什麽意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