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2)
2010 (28)
2015 (3)
2017 (51)
2019 (49)
2024 (1)
在去年本市交響樂團的一次音樂會上,曲目中有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響詩《伏爾塔瓦河》(即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的第二樂章)。因為我對這首樂曲比較熟悉,也就沒看節目單上的介紹。直到樂團的指揮在演奏此曲之前講了幾句,我才注意到,他說《伏爾塔瓦河》與以色列國歌的旋律出自同一首早年的意大利歌曲。當時我還有點半信半疑,後來在互聯網上查了查,才明白是這麽回事。
原來交響詩《伏爾塔瓦河》中最主要的旋律是取材於17世紀意大利的一首“牧歌”(madrigal,一種世俗歌曲),歌名叫La Mantovana (原是意大利北部的一個地名)。據說這首歌廣為流傳,在歐洲多個國家都有用當地語言演唱的版本,還有些器樂作品也采用她的旋律為素材。有關的更多情況可參見維基百科的介紹:
La Mantovan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_Mantovana
下麵是從YouTube 上找到的歌曲La Mantovana 的音響,當然是現代人根據曆史上留下的歌譜演唱的:
Giuseppino del Biado - Fuggi, fuggi, fuggi [test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bKlojcomA0&ab_channel=EfilzeodiReggio
再看交響詩《伏爾塔瓦河》,可以聽出她的主要旋律 - 伏爾塔瓦河的主題 - 確實與歌曲La Mantovana 的旋律相似,但是節拍變為六拍子,節奏也拉寬了。當然《伏爾塔瓦河》是一首長達十多分鍾的管弦樂曲,其後麵還有多個其它旋律及這些旋律的變化和發展。
下麵是由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伏爾塔瓦河》(從 1:11 到 1:56 左右是伏爾塔瓦河的主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WFwtMWFLdc&ab_channel=DankaFurtw
再看以色列國歌《希望》。據介紹,她的旋律是以歌曲La Mantovana在羅馬尼亞流傳的版本Carul cu boi (中翻譯為“牛車”)為素材,於1888年配上《希望》的歌詞而完成的,並於1948年被定為以色列國歌。詳情見維基百科的介紹:
Hatikva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tikvah
下麵是以色列國歌《希望》的合唱版,從中可以聽出,開始的旋律就與歌曲La Mantovana 相似:
Israel national anthe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YA03_tGZ4&ab_channel=UniversalAnthems
在古典音樂的器樂作品中,法國著名作曲家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為管風琴,或腳踏風琴,或鋼琴四手聯彈,而寫的樂曲《布雷頓旋律狂想曲作品第七號第三首》(Rhapsodies sur des cantiques bretons, Op. 7,No. 3)也是用La Mantovana 的旋律為素材。從網上找到的音響可以聽到,樂曲開始的旋律與那首意大利歌曲確實很相似。當然整首樂曲長八分多鍾,後麵的旋律就不一樣了:
3 Rapsodies sur des cantiques bretons, Op. 7: Rhapsody on Breton Melodies in F Major, Op. 7, No.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6RUA0vBwo&ab_channel=RobertDelcamp-Topic
在音樂史上,從一個作品發展成另一個作品的例子本不少見,但以上這種以一個旋律為素材,在不同的地方發展出如此之多不同的聲樂和器樂作品的現象,的確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