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馬勒的名曲《大地之歌》歌詞之謎

(2012-11-05 18:32:14) 下一個

長話短說,先把這個謎是什麽簡要介紹一下,然後談點我的看法。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 / Song of the Earth)是奧地利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的名作之一。馬勒自己稱之為“一個男高音與一個女低音(或男中音)聲部與管弦樂的交響曲”,中文文獻常稱之為“交響聲樂套曲”。全曲由六首相對獨立的歌曲組成,也叫六個樂章。歌詞選用德國詩人漢斯·貝特格(Hans Bethge,1876-1946)編譯的德文中國詩集《中國之笛》中的七首唐詩。但這部詩集並未注明這些詩的原作,也不是從中文原詩直接翻譯出來的,而是從幾部德文,英文和法文的中國詩集轉譯而成的,因此要發現這些歌詞的原詩是什麽,難度很大。一些學者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經確認了其中五個樂章歌詞的原作:

第一樂章《大地悲愁飲酒歌》源自李白的《悲歌行》;
第二樂章《秋日孤客》源自錢起的《效古秋夜長》;
第四樂章《佳人》源自李白的《采蓮曲》;
第五樂章《春日醉客》源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誌》;
第六樂章《送別》源自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維的《送別》。

目前尚不能確定的是第三樂章《青春》。原德文詩集標明此詩為李白所作,但學者們查遍了李白的詩作,並沒有發現和《青春》的詩意有明顯吻合的詩。根據不同的線索,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意見:

一,《青春》源於李白的詩作《宴陶家亭子》,錢仁康持此說。他認為,在《中國之笛》中,該詩題作《陶亭》(“Der Pavillon aus Porzellan”,中文或譯作“瓷亭”),著明原詩作者是李白。而李白《宴陶家亭子》一詩的題目及內容都與《陶亭》有關,外文譯者一定是把陶家亭子誤解為“陶製的亭子”,故而譯為“陶亭”或“瓷亭”。

二,《青春》源自李白的《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一文,秦晉和廖輔叔等持此說。他們的理由是:第一,二者均有水中亭子;第二,都提到亭子的建築形態;第三,皆涉及橫跨的橋;第四,都講到朋友在亭中聚會;第五,聚會者衣著都很華貴;第六,二者在主題“飲酒暢敘,賦詩作樂”方麵一致。

三,《青春》源於李白的《清平調三章》題注,任一平、陸震綸,楊文科等持此說。他們認為,李白的《清平調三首》的題注與《陶亭》的主題甚相吻合,是外文譯者將《清平調三首》題注改寫成了署名為李白的詩《陶亭》。

這些意見都有些道理,但又都顯得證據不足,所以目前關於第三樂章歌詞的出處還隻能存疑,是個尚待破解之謎。

我不懂德文,對此也沒有研究,這裏隻想談點個人傾向。看了有關的文章和介紹,對第三樂章歌詞的來源,我更傾向於第一種看法,即其源於李白的詩作《宴陶家亭子》(當然外文詩譯者們肯定有些發揮之處),因為《宴陶家亭子》和《陶亭》中這個“陶”字的聯係是明擺著的。此外,上麵第二,第三種意見所說的來源都不是詩,將“序”或“題注”翻譯成詩,這種猜想比較牽強,同時也無法解釋譯詩的標題《陶亭》中“陶”字的由來。

下麵,還想就從歌詞研究引伸出的對《大地之歌》的評價問題談點看法。首先,雖然各樂章歌詞的意思與原唐詩的含義有很多不吻合的地方,但這些是外文詩譯者們造成的,馬勒是盡量用音樂來表達他所理解的詩意的。其次,由於受到時代條件的局限,馬勒對中國音樂可能沒有深入的了解,但他在一些地方還是運用了他想像中的中國音樂風格,例如第三,第四樂章中的一些段落運用了五聲音階的旋律,以及第六樂章中鑼的運用等(一般認為鑼是在西方交響樂隊中比較普遍運用的唯一一件中國樂器)。

當然,馬勒也通過作品表達了他自己的思想情緒,因為是他從那部詩集中挑選出這七首詩作歌詞的。盡管不少地方表達了消極甚至悲觀的情緒,但不應因此就貶低《大地之歌》的藝術成就。據有些研究者指出,馬勒對德文譯詩也有改動的地方,特別是最後一首結尾的一段歌詞是馬勒自己加上的:

“可愛的大地,年年春天何處沒有芳草吐綠,百花爭妍!地平線上永遠會有曙光升起,長空湛藍,永遠……永遠……”

有這段光明美好的歌詞作整部作品的結尾,我是不能同意把《大地之歌》說成完全表達了消極悲觀的情緒,至少結尾是光明的。

從整體上看,《大地之歌》與馬勒的其它名作一樣,運用了在當時比較激進的後期浪漫派的音樂語言與手法,為二十世紀後來一些更為摩登的樂派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大地之歌》不僅是中西文化交流園地裏的一朵奇葩,也無疑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部傑作。

如前所述,關於《大地之歌》第三樂章歌詞的來源至今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或許這將成為文學藝術史上的一個永久之謎?


主要參考文獻:

鄒仲之譯:馬勒《大地之歌》歌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f90d830100ac5v.html

轉:馬勒《大地之歌》歌詞
http://www.douban.com/note/146653976/

畢明輝:關於馬勒《大地之歌》唐詩歌詞之解譯研究的綜述
http://www.guoxue.com/?p=1682

嚴寶瑜:馬勒《大地之歌》德文歌詞漢譯及與原唐詩的比較(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6725a0100lygk.html

嚴寶瑜:馬勒《大地之歌》德文歌詞漢譯及與原唐詩的比較(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6725a0100lxph.html

嚴寶瑜:馬勒《大地之歌》德文歌詞漢譯及與原唐詩的比較(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6725a0100lxpc.html

百度百科《大地之歌》
http://baike.baidu.com/view/343746.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ang_Le' 的評論 : 謝謝老師的認可。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是,關於那兩首唐詩,你說得也有道理。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ang_Le' 的評論 : 馬勒的開山之作確實功不可沒,但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以說是一種大膽的嚐試。《采蓮曲》看似旖旎,但寄托著作者因懷才不遇、壯誌難酬而發出的愁思,還是悲的基調。但確實是跟其他詩詞在情緒上有變化。《春日醉起言誌》也是解酒消愁,用醉酒掩蓋生活中的不得意。“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您看看這頹然兩個字用的。不過馬勒能在19世紀就被中國的詩詞感動,我仍然覺得很自豪。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關於這部作品德文歌詞所用的唐詩原文,我也重溫了一下,看到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六樂章所用的唐詩確有“悲”的情緒,但第四樂章《佳人》源自李白的《采蓮曲》,和 第五樂章《春日醉客》源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誌》,似乎並沒有多少“悲”的意思。我猜想,這可能是作曲家選詩的時候,考慮要有些感情的對比和變化吧。至於文化間借用的效果如何,還可以討論,但運用中國古詩詞為素材創作大型音樂作品,馬勒的《大地之歌》是開山之作,功不可沒。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ang_Le' 的評論 : 我一邊聽柏林愛樂演出的音頻,一邊把五首詩也都找到看了一遍。總體感覺是這五首詩除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悲”之外,完全風馬牛不相及。我想馬勒當時大概想通過樂曲抒發的情緒就是悲涼消極的(盡管結尾有積極向上的點睛之筆),所以他按照他的理解選了詩集中幾首表達了這種類似情緒的中國古詩。可見在不完全了解異域文化的時候,借用不一定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hang_Le' 的評論 : 太感謝您了,馬上聽。
Chang_L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淡淡的日子' 的評論 : 馬勒的《大地之歌》很獨特。我想不出還有什麽外國作曲家為中國古詩詞作曲。

這是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演出的音頻:
Gustav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The Song of the Earth) (Karaja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Qk5ZiWXg0Y

這是一個視頻版本,由伯恩斯坦指揮以色列愛樂樂團表演:
Mahler - Das Lied von der Erde - Bernste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RevTkIPts

Enjoy!
淡淡的日子 回複 悄悄話 沒想到十九世紀的奧地利作曲家居然用唐詩作為歌詞,很難想象他是如何被譯成德文的詩詞所感動的。可惜您這裏沒有樂曲的音頻鏈接,我在網上也沒找到。您知道還有什麽外國作曲家為中國古詩詞譜過曲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