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犇的博客

音樂欣賞, 往事回顧
個人資料
正文

插隊生活回憶(12):搬進新居

(2010-12-08 09:57:49) 下一個

      我們那裏上級給每個知青200元安家費,由大隊管理,專款專用,其中主要是建房費80元。第一年開春,大隊組織人力開始為我們蓋房。知青男生們也在需要時被調來當“小工”,主要是幹些打地基,協助“大工”(瓦匠)砌牆等活。

      經過一段努力,牆砌起來,該上粱了。按照當地的風俗,上粱是蓋房的大事,要由未來的房主請客,通常是吃炸油糕,還有“上粱不吃糕,必遭大火燒”的說法。我們自然也不例外,在廚房房東大娘的幫助下,上粱那天炸了油糕,請了大隊幹部和瓦匠,木匠,以及所有參加蓋房的老鄉來。請客自然是隨便吃。記得那時正是我們總覺得餓的時候,所以大家也趁機吃個飽。我就是在那天一頓吃了六個炸油糕(大約二兩黃米麵一個),創下了個人記錄。

      上粱後不久,新房就蓋好了。是在村邊的一塊空地上,坐北朝南的一排房子,有七間住房和一間廚房共八間。我們當時共14個人,兩人一間住房。牆壁是用土坯砌成,屋內側刷了大白,牆外側是黃土泥的牆皮,隻有房正麵外側砌了一層青磚,因為磚比土坯結實,美觀。由於木材緊缺,門窗都比較小。從正麵看青磚加上小門窗,使得鄰村的知青給我們這排房起了個外號,叫“第一模範監獄”。我們也不介意,覺得反正比他們村的房子蓋得好。門窗小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用分配來的有限的方木請木匠給每人做了一個床板,因為我們不喜歡土炕。沒有床架,我們就用土坯把床板架起來。沒有桌椅,就坐在自己的床板上,把一個小炕桌架高了當桌子。房子收拾停當,我們陸續從老鄉家搬出來,住進了新居。

      當時到村裏已經有大半年了,但男生和女生之間仍然不是很融洽,其實也沒有什麽矛盾。於是男生組長和另一位老高中的同伴一起提議,想在大家搬進新居之際,開個小型的聯歡會,一來慶祝喬遷之喜,二來也想緩和一下男女生之間的關係,畢竟從那以後就要在一排房子住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男生們都同意這個建議,並分頭準備了節目。因為“八一”快到了,日子就定在“八一”晚上。為此,我們還專門派人到縣城買了點豬肉和一瓶葡萄酒。

      萬事具備,該去請女生了,我們決定由兩位發起人一同出麵去請。過了一會,他們回來了,說人家不參加。我們緊著問,為什麽?怎麽說的?原來女生們事先並沒想到,知道後有些猶豫。她們商議了一下,終於還是決定不參加了,理由是她們也沒有什麽節目,男生們自己搞,可能會更隨便些。聽了這些,我們都有些失望,唉!“人各有誌,不能強免”呐,還是自己搞吧。

      那天晚上,我們就在房前,把一個燈泡從屋裏拉出來,大家圍在一個小桌前,首先由發起人致詞,然後是演小節目,有唱歌,弄樂器等。準備的節目演完了,大家餘興未盡,幾個人又合作演唱了京劇選段<軍民魚水情>和<智鬥>,由男生組長反串沙奶奶和阿慶嫂;另一位發起人唱郭建光和刁德一;我唱胡傳魁。沒人正經學過,就是瞎唱。唱罷,大家哈哈大笑,然後開吃。其實已經吃過晚飯了,隻是擺出了已經做好的醬肉,倒上葡萄酒,大家邊喝邊吃邊聊。後來聽有的女生說,她們就在自己的房門前看了我們演的節目,但是不好意思過來參加。事後想想,也挺逗的。

      以後,我們就一直住在那排房子,直到大家先後離開。我是在離開後回去過一次,當時還有一個男生在村裏,挺潦倒的,我回去主要是看他,當然也看看鄉親們。記得當時他還用著住房和廚房,剩下幾間房大隊開辟用來當“民兵活動室”了,其中一大間是把原來的三間打通的。那天晚上,在“民兵活動室”見到了很多年輕老鄉,有些原來的小後生也長成大小夥子了,大家聊得很高興。再後來剩下的那個男生也走了,那排房隊裏怎麽用就不清楚了。據說用土坯蓋的房維持不了多少年,也不知那排房還在不在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