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隊生活回憶(1):開頭的話; 不得已的決定
(2010-12-07 09:47:13)
下一個
開頭的話
在大批知青上山下鄉的歲月裏,我也被卷入其中,於1968年底到山西雁北插隊,一呆就是將近五年。那時我沒有別的選擇,下去是不情願的。在村裏,日常都是用原始的方式幹農活;另一方麵,我們也利用工餘和農閑時間,幹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包括讀書,玩樂器,偷聽“敵台”的新聞和音樂等。其實生活條件差,勞動強度大,吃的跟不上,工分值低,這些都還能克服。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那種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精神上的壓抑和苦悶。所以在插隊的後兩三年,我們都在不斷地努力爭取離開,不放過任何可能的機會。總之我認為,上山下鄉是錯誤的,而那種在逆境中生活的經曆又是很特殊,很難忘的。這裏,我要回憶的是其中一些印象較深的片段,以及後來在好友的幫助下,終於離開農村的往事。
不得已的決定
1968年,雖然是在文革期間,學校已是一片蕭條。軍宣隊和工宣隊搞過幾次“複課鬧革命”,但都沒有“複”起來。漸漸地,出路問題擺在了大家的麵前。開始是有少數同學主動要求上山下鄉,他們中有人是要在農村幹一番事業,有人是想在艱苦的勞動中證明自己。對這些,我能理解,但我自己不是那樣想的。
很快,上山下鄉就成為大勢所趨,上級的分配方案就是要絕大部分人下去。我校66屆的在68年夏秋之際走了兩大批,一批是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批是去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插隊。接著輪到我們67屆:當年十月,全市各中學陸續公布了第一批分配方案,是到山西插隊。西城區的大部分學校是到雁北專區,我校是到其中的山陰縣,年底走。
當時表麵上還是讓大家報名。但在那種形勢下,如果不想上山下鄉,一般都得有點理由,比如本人有病,或是獨生子女,或家裏需要有人照顧等。我沒有這些理由,雖然並不願意下,但考慮到沒有別的出路,如果這批不走,聽說下一批是去陝北插隊(後來果然是),條件比山西還艱苦,離北京更遠。當時學校也有很少參軍和留在北京工作的名額,但我由於“家庭出身不好”,自知那些對我是不可能的。經過一番猶豫,還是不得已報了名。全校共有二百多名同學報名,大多數是67屆的。
報名後分組,一個組要去一個生產大隊,就是一個自然村。分組的原則是自願結合,因為同組的人將長期生活在一起,需要安定團結。由於我一直住校,就選擇了由住校的同伴組成的一組,算我共八個人,老高二和我們老初二的各四名。
就在即將出發的前幾天,毛的又一個“最新指示”發表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裏幹部和其他人,把他們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誌應當歡迎他們去。” 不必說,這對當時已經是大勢所趨的上山下鄉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全校又有好幾個同學加入了這批要走的行列。我們宿舍的一個高中同學,本來為了躲避下鄉,已經搬到北京的親戚家住了(他家也在外地),聽了廣播,連夜趕回學校來報名。問他怎麽改變主意了,他一臉無奈,隻說了半句:“最新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