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朦朧 索朦朧

秦照的朦朧詩,探索詩。始建於2008。11。26。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轉貼: 天涯論壇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涉嫌代筆

(2016-10-20 01:13:59) 下一個

夜恭,偶見下麵有胡扯者再次胡扯。貼此以示正聽。。。

 

天涯論壇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涉嫌代筆

 樓主:LGY189 時間:2016-04-28 10:00:00

  《蝶戀花.答李淑一》是毛詩詞中的名篇。文中寫到:“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裏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這麽一首感情真摯、膾炙人口的詩篇,有人發現“出韻”。

  詞牌有嚴格的格律,對押韻要求尤其嚴格。《答》中,“柳、九、有、酒、”屬於《詞林正韻》第十二部“上聲二十五有”,“袖”屬於第十二部“去聲二十六宥”,它們是可以“通押”的。“舞、虎、雨”屬於第四部,和前麵顯然不在一個韻部。

  古詩詞有一種押韻方式,叫通押。方言的讀音、鄰近的韻部等,會被借來押韻。比如現在的en和eng,不同韻,但在古代偶爾也會拿來押韻。蘇曼殊《步元韻敬答雲上人三首》:“舊遊如夢劫前塵,寂寞南州負此生。多謝素書珍重意,憐儂憔悴不如人。”

  胡適認為毛這首詞不符格律。為此,他專門請教了方言專家趙元任,請教《答》中用韻,是否可以通押。趙元任認為,至少在長沙方言中,它們是不可通押的。《蝶戀花》詞牌,本身是不轉韻的;《答李淑一》用韻,又不可通押。於是學術界一致認定,毛《答李淑一》不符格律。

  其實這首詞中,所涉問題遠不止這些。中華文化和道德,幾乎在這裏全線淪陷。

  我們來看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滕王閣序》:“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初唐四傑是格律詩的奠基者。王勃這首詩,和《蝶戀花.答李淑一》的押韻方式,如出一轍。難道u和ou,在古代是可以通押的?當然不是。

  我們來看明代文壇領袖王士貞給《本草綱目》作序後,戲贈李時珍的詩:“李叟維梢直塘樹,便睹仙真跨龍去。卻出青囊肘後書,似求元宴先生序。華陽真逸欲臨仙,誤注本草遲十年。何如但付賢郎舄,羊角橫搏上九天。”照此推理,難道u,ou,an等都可通押?那麽繼續尋找,最後的情況是,所有韻部都可通押,這當然是荒唐的。初唐四傑是格律詩的奠基者;王士貞是明代文壇領袖,主張“詩必盛唐”。他們對用韻的要求,是非常嚴苛的。

  所有事情,都會有特例。這裏,涉及到詩歌押韻的一個特例:轉韻,也叫換韻。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等,轉韻的詩歌是非常多的。

  前麵說的是詩的情況,再來看看詞的轉韻。詞作高手,偶爾會用韻的轉換,來表達感情和意境的轉換。

  來看蘇軾的《菩薩蠻.七夕》:“鳳回仙馭雲開扇,更闌月墜星河轉。枕上夢魂驚,曉簷疏雨零。相逢雖草草。長共天難老。終不羨人間。人間日似年。”再看溫庭筠名篇《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蘇軾和溫庭筠,他們都用韻轉的方式,很好的表達了意轉。

  詞的轉韻,一般會出現一個“提示詞”,如終、卻、忽、況是、不似等,比如前麵所述蘇軾“終不羨人間”的“終”字。

  《蝶戀花.贈李淑一》中,轉韻提示詞稍稍延後,用了一個“忽報人間曾伏虎”的“忽”字。“忽”字一出,前麵還是兒女情長,後麵已是江湖烽火。這和黃庭堅《次韻趙文儀》有些類似。黃詞:“師翁才刃,曾陷文場貔虎陣。誰敢當哉,況是焚舟決勝來。”也有不提示的,比如溫庭筠的那首。

  前麵那幾首還不夠有名,那麽來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詞幾乎是《答李淑一》的翻版。最後從“一片神鴉社鼓”,啪的轉到“尚能飯否”。“憑誰問”一問,韻轉的同時,意境“驀然回首”。

  詞的轉韻,雖然鮮見,但找出二位數,並不是難事。可見,毛澤東的《蝶戀花.贈李淑一》,在押韻上熟練運用了“轉韻”的方法,用“韻轉”很好的表達了“意轉”,符合詩詞創作的一般規律。這種方法,有多位名家的詞作可以借鑒,完全符合詩詞格律,完全符合詩詞創作的一般規律。胡適和趙元任等,都背著文化“大家”的身份,對中華文化的掌握,卻如此欠缺,讓人悲歎。

  但事情到這裏並沒有完。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的《毛澤東詩詞集》有注:“[舞、虎、雨]這三個韻腳字跟上文的‘柳、九、有、酒、袖’不同韻。作者自注:‘上下兩韻,不可改,隻得仍之。’”這個“作者自注”,簡直是畫蛇添足。這條自注,有可能是出版社編輯沒有看出這首詞的精妙之處,洗地洗出馬腳。但如果的確出自“作者”之手,問題就更嚴重了。“作者”居然把全篇最精妙之處,當成了“敗筆”!也就是說,這首詞涉嫌有人代筆。代筆者以為署名者懂,沒有多說;而署名者居然不懂,鬧出笑話!

  查了一下,“上下兩韻,不可改,隻得仍之”這句話,出自“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時十時”,毛在文物出版社《毛主席詩詞十九首》上的批示。目前未知,這條“自注”,到底出自何人之手。真相到底如何,還要關注一些史料的解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