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平常一段歌 -- 寫在父親節【中】

(2011-05-26 17:25:11) 下一個

父親一生的轉折點是在回到北京以後。我母親是獨生女,從我記事起,家裏的頭等大事就是將媽媽調回北京來工作,可以在姥姥姥爺的身邊照顧。在托了無數的人,送了無數的禮之後,在我上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媽媽終於回到北京,回到了姥姥姥爺的身邊。

我知道爸爸很不願意離開他在東北蒸蒸日上的事業。他曾經動員姥姥姥爺到東北去養老。而在媽媽回北京的第一年,爸爸仍然留在東北。但是一年以後他也回來了。這中間的具體原因,大人之間曾有過什麽樣的討論,爭執以及妥協,我無從知曉。可是當時爸爸給媽媽的一封信讓我看到了,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信中說自媽媽帶著弟弟回北京之後,每天回到空蕩蕩的家,他都忍不住要落淚。

爸爸的性格過於優柔善感,不夠剛強。這是他一生悲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去世後我曾經想過很多次,如果爸爸離開媽媽,離開那個家,他的後半生就不會是那樣。

不顧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這既不是我父親的性格,也不符合他們那一代人所受的教育。他回來了,給了我和弟弟的一個完整的家。一個外表完整,內裏破碎的家。

 

父親並不是姥姥姥爺所看中和喜歡的女婿,無論他作出多少的努力,姥姥姥爺就是無法接受他。我是在天天不斷的吵架中長大的,姥姥姥爺對父親的種種挑剔,母親對父親的斥責,很多個夜晚,我不是被大人們的吵架聲吵醒,就是被父親的哭泣驚醒。

我父親是個最典型不過的書生,他全部的智慧都在知識當中,而在生活和為人處世方麵,他的才能幾乎為零。但我的姥姥姥爺掙紮在那個社會的最底層,在他們眼中有用的技能父親完全不具備 他不會蓋磚頭房,不會打家具,也不會左右逢源。而父親真正的價值,他的知識和他幾乎無以倫比的才華,在當時的那個社會也的確沒有太大用處 我記得在我們住的大雜院裏,我的父母學曆最高,學問最大,收入卻遠遠地落在賣菜的作廚師的和開出租車的後麵。

大人們總以為,小孩子是沒有感覺的,不會懂得他們之間的事。其實,孩子的心靈非常敏銳,他們隻是不知該如何表達。爸爸所有的痛苦,我無一不是清清楚楚地體察到。可是我不會去分析解決,也不知道該說什麽,我所能作的隻能是陪著他坐一會兒。

甚至勸他離婚,我也曾想過。但是這樣的話我更是沒辦法說出口。後來我想,如果父親真的離婚了,我又該何去何從呢?

那個時候的東北比北京要更加重視教育和尊重教師。但是我的姥姥姥爺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他們是絕對不能接受獨生女兒留在東北開創自己的事業的。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悲劇,是源自愚昧無知的愛?我由兩位老人辛苦地帶大,在我的心目中他們就是我的父母。所以這麽多年以來,我從不願去深究當年那些矛盾的根源。直到今天,我把這些文字寫下來的時候,還是感到要將自己撕裂一般。

 

在那個時代的中國,一個人的一生是有可能“一步走錯,滿盤皆輸”的。 爸爸從東北回來後,就陷入了家庭和事業的雙重低穀之中。那時候的中國人不能隨意選擇自己生活的地方,父親和母親要調回北京,唯一的辦法是和另外兩位想要從北京調到東北的人對調。在等待了很多年之後,姥爺工作的工廠終於有人需要調到東北去,我的父母才得以回到北京。因此他們回來以後,也就隻能到工廠去工作。我的爸爸媽媽在工廠的教育科裏做了六年的職工教育,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重新回到學校。

後來我讀美國憲法時,發現在公民的基本權利裏麵竟然包括異地而居的權利,想到幾代中國人畢生都是自己腳下那塊土地的奴隸,不由感慨萬分。

父親對工廠的環境非常的不喜歡也不適應。我父親是個書呆子,他完全無法融入工廠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環境。

現在的人無法想象,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環境裏怎麽能忍耐六年?在我們父母親那一代,他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枷鎖和束縛。他們到底懼怕些什麽?我也不能理解,恐怕也永遠無法真正理解。

有一次我和父親乘公共汽車,路過那個工廠的時候,父親對我說他很不願意再看到這個地方,因為這裏耗費了他六年的寶貴時光。

現實越是不如人意,過去就越是顯得輝煌。現實的牢籠越是無法掙脫,過去的輝煌就越是困擾在心頭難以忘卻。父親聽到他在東北時的下屬作出了成績,得到了升遷的時候,他眼中一閃而過的落寞也清清楚楚地讓我看到,並深深地印在我敏感的心底。

 

加在這一切之上的,是狹小逼仄的生活環境。父母回到北京以後,沒有住處,政府也不允許老百姓私自租房。爸爸媽媽回到北京的頭兩年,他們帶著弟弟,和我以及姥姥姥爺擠在一間房子裏,十幾個平方米的小屋子三代同堂。那樣的生活,心胸再寬闊的人,也會被逼瘋的。後來姥爺的老母親去世,父母和弟弟搬到太奶奶曾經住過的那間屋子裏,在另外一個胡同,也是同樣的一間平房。

在北京的大雜院住過的人,會知道那是一種什麽樣的生活。對於拆遷之前的北京,我偶爾懷念,卻從未有過留戀。隻有當時光流逝著將生活的沉重和瑣碎全部剝離之後,過去的日子才顯現出詩意的美感,成為詩人筆下一詠三歎的鄉愁。如果這樣的過去在你的生命中真實地存在過,如果你經曆過三代同堂的日子,目睹了兄弟姐妹為了半間房而反目,鄰裏之間為了幾塊磚頭吵架,沒有隱私,沒有個人空間,因而也就從未有過必須以此為基礎的個人的尊嚴的時候。。。你永遠不會再留戀那樣的生活。

我那壯誌淩雲的父親,就在這樣的生活中,耗盡了他生命裏最後的八年時光。

 

很多年以後,我第一次回到拆遷之後的北京,回到我出生長大的地方。所有的平房都已經被推倒了,新的建築工程還沒有開始,我就站在一片瓦礫之上。我看到原來有好幾條胡同的地方,其實還沒有半個足球場大。我站在那裏隻覺得恍惚 ---- 這麽小的一塊地方,怎麽會承載過那麽多的人生?

也是在那一次回國時,我從當年的老鄰居那裏聽說,父親曾經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作女兒的心中千般感慨,萬般刺痛,難以言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簡寧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苑啟程' 的評論 :

是的,也有家庭的個人的原因,但是禁錮個人自由的社會的確造成了很多這樣的悲劇。
苑啟程 回複 悄悄話 你父親的處境是萬惡的戶口製度造成的,這個戶口製度至今還在傷害很多人。
簡寧寧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北人' 的評論 : 也許每一個在大雜院裏住過的人,都會發出同樣的感慨。
北人 回複 悄悄話 我以前一個朋友也是住南城胡同,拆完有次路過,那麽小的一片地竟然住了那麽多人
南山鬆 回複 悄悄話 真不容易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