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人生

這裏是《常青人生》論壇的文庫
正文

我們那時看什麽戲 --by 牛奶瓶

(2008-11-20 17:40:14) 下一個
我們那時看什麽戲



很久沒有看過戲了,是很久了。到美國來後,先別說看得懂看不懂,你有那時間去看戲嗎?我是沒有。再屈指一算,大約有日子沒有看過戲了,說心裏話,我還真不喜歡看戲。但還是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戲……


我印象中比較早的一個戲是大型史詩歌舞劇《東方紅》。那是1959年國慶十周年的獻禮,據說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堂的。裏麵有許多歌曲都不徑而走,像賀綠汀的《遊擊隊之歌》;以及郭蘭英的《南泥灣》,那甜甜的嗓音把個三五九旅唱得紅透了半邊天,王震也因此出了名;結尾的《歌唱祖國》,半個世紀過去了,這首歌居然被張導用到了北京奧運的開幕式,當那個天真小女孩,用她那稚氣的童音唱著:“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麽嘹亮……”我的眼睛濕潤了,嗓子哽咽了,情緒激動了。(見我博客《賀奧運在祖國召開》


後來就是六十年代的初中期吧,海政文工團創作並演出了一出反映剛果人民領袖蒙博托被害身亡的故事,叫做《赤道戰鼓》。矛頭直指當時中國的頭號敵人—美帝。自那以後,“亞非拉人民要解放”響徹中國上空。大街小巷那男孩子們,把臉盆、茶缸、飯盒、小板凳夾在兩在腿中間,“乒乒乓乓”地敲著。實在沒有道具的,就半蹲著,貓下腰,撅起屁股,兩大腿分開,用手掌在那比劃著,嘴裏一邊“乒乒乓乓”地喊著,一邊唱著“亞非拉人民要解放,反美怒火高萬丈……”。唱完後,用腳使勁地跺著地,兩隻拳頭高舉著,有節奏地、哇啦哇啦地叫著,一個比一個叫得響。


那時,要說最成功戲劇就是空政文工團上演的《江姐》了。這是一九六四年,我小學畢業前的事了。這出戲是根據長篇小說《紅岩》的章節編排的。我當時在浙江杭州軍區子弟小學西湖小學讀書,浙江軍區地處東海前哨,是全國的重點軍區之一,空政文工團就到了省軍區的所在地杭州慰問演出。那出戲從藝術上講是非常成功的,在軍區禮堂演了好幾場,場場爆滿。在軍區及浙江省委、杭州市委的一再要求下,加演了好幾場。“紅岩上紅梅開,千裏冰霜腳下踩……”江姐圍著一條圍巾,走上紅岩英勇就義的高大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裏。空軍的劉亞樓上將也出了名,當時有一句口號“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全國學習解放軍。”林彪在後麵添了一句“解放軍學空軍”。


不久,文革開始了。那時,總政主任肖華還未殃及。他寫《長征組歌》就成了我們學常看的戲了。我們學校的紅衛兵總部還仿效了總政的演出,搞了一台大型的組歌,真得還像模像樣的。那時,紅衛兵有事沒事地哼著“抬頭望見北鬥星,心中想念毛主席……”


等到肖華也出事了,那出戲也就停止了。這時,不知誰發明了一出戲叫做憶苦戲。到處都在演,學校演、工廠演、農村演、部隊也演。我剛到部隊時,連隊每年都要在春節搞一個聯歡晚會,官兵在一起同娛同樂。有時,還與駐地的老百姓一起聯歡。每年,都有一出戲就是憶苦戲。一開始,還演得活龍活現的。大概意思千篇一律:地主逼債,窮人還不起;地主打死了窮人的父親,搶走了窮人的女兒或兒子;窮人的母親被逼無奈自殺身亡。然後,大家齊聲喊:“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後來看的多了,也就麻木不仁了。一次,在排演憶苦戲時,一位扮演地主狗腿子的戰士,為了突出狗腿子的幫凶相,就用墨汁在臉上塗了一臉黑。出場一個亮相,“匡鐺”一聲一個響鑼,看演出的戰士和老百姓一看,楞不丁地爆發出一陣哄笑。那狗腿子(演員)知道闖了禍,嚇得就往後台跑,跑得急了,一頭撞上了門框,“撲通”一聲倒地。他還算聰明,倒了地就不起來了—死了。隨後,謝幕。


再後來,就隻有七個樣板戲可看了。我們駐紮的小海島,沒有電影院,連個放影組也沒有。上級隔三差五地派個放映隊來,一開始幹部戰士還挺起勁的,翻山越嶺地看。到後來,誰也不願意去,就搶著去站崗—站崗就不用走二十分鍾的山路去遭那個罪了。八、九年了,全國隻有那七個樣板戲。


打那時起,就養成了個習慣—不喜歡看戲了。現在,咱祖國的戲劇舞台如何了,不得而知。不過,我想應該是百花齊放了吧。


來源: 牛奶瓶08-09-1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