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誰誰誰: 永遠有人非議你

(2008-12-09 15:28:26) 下一個

聽到別人在背後議論你,尤其是議論你不好的一麵,其實是件挺有趣的事,至少你可以知道,原來你的一舉一動可以被解讀得完全不同。

有朋友轉告我說,某位同行覺得我很傲慢,可有趣的是,我並不認識這位同行。經過提醒,我才想起唯一的一次接觸就是在同一張大桌子上吃過飯,大家誰也不認識誰的那種商務飯局。我隻跟旁邊的人說了話,跟其他的人可能隻是換了換名片或者連名片也沒有換,於是這種應酬上的疏忽就被定義為 “ 傲慢 ” 。

而我從一位同行嘴裏聽到的對我的密友的評論就更負麵,這位密友是做商務運營的,被認為 “ 渾身銅臭味,俗氣 ” ,並質疑我竟然和這樣的人密交。我猜想很可能是第一次見麵我的密友就和他談如何管下屬、如何用最少的報酬籠絡住最好的人才等話題吧。而在我眼中,我的密友不僅熱心,而且有膽識,有魅力,更主要的是,對我很好。

每個人都在試圖從自己的立場評價別人,這個立場十分多樣化,可能是需要被肯定的同行,需要被獎勵的下屬,需要被尊敬的同事,需要被伺候的客戶,更何況還有需要被照顧的家人,需要被注意的親戚,需要被相陪的友人,甚至需要被禮貌對待的各種服務人員。到最後就成了 “ 盲人摸象 ” ,每個人摸出來的都是不一樣的。一旦需求沒有被滿足,就會有 “ 非議 ” 出現。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大叫 “ 活著太累 ” 了,想討好所有的人,不累死才怪。我有個把人際關係處理得八麵玲瓏的同行,年紀輕輕就坐上了高位。可是在他的大學同學嘴裏,他成了 “ 油滑、不真誠 ” 的奸佞小人,判詞是 “ 你永遠搞不清楚他心裏真正的想法。 ” 盡管在他來上海出差的時候, “ 奸佞小人 ” 曾經派司機接過他,依然被 “ 非議 ” ,隻是因為沒有滿足他 “ 被真誠地對待 ” 的虛無縹渺的需求。我記得王家衛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幾處是不可能完成的。這話雖然極端,反映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 因為需求不同,人的言行實在是太容易被誤讀。

這就是為什麽我不喜歡參加生意人飯局的原因,為了生意興隆,他們希望盡可能少地避免任何非議產生的可能,因此言談舉止盡可能地 “ 政治正確 ” ,話題多為敘述和轉述,盡可能少得避免帶個人色彩的分析和評論,從而把飯局搞得一本正經,大家都說一通最近的新聞就完事,無聊至極。

完全不關注別人的非議,會被認為不合群、過於傲慢,容易喪失職場機會,但是太關注別人的非議,又會落得心神疲憊的下場。雖然非議並非隨著生命的消逝就消失了,但曆史更關注的還是一個人對世界的貢獻。比如愛因斯坦,跟在他名字後麵的永遠是相對論,而不是他的婚外戀情。凱恩斯有句名言: “ 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 ” 但死了之後,跟在你名字後麵的還有你為這個世界做的事情,你放心,那些指指點點的非議絕對不在其中。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php?storyid=00102314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藍天白雲綠地 回複 悄悄話 人在江湖,怎麽可能免於別人的議論? 再說有誰能保證自己做的事情是絕對正確的,無可非議的?
對待非議的那個心態與做法很重要啊!
小泥山 回複 悄悄話 I lik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

"聽到別人在背後議論你,尤其是議論你不好的一麵,其實是件挺有趣的事,至少你可以知道,原來你的一舉一動可以被解讀得完全不同"

"雖然非議並非隨著生命的消逝就消失了,但曆史更關注的還是一個人對世界的貢獻。"

If someone chooses to fight all the 非議 he/she gets, I wish him/her good luck :))

餅姐姐 回複 悄悄話 沙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