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走天涯路

滄海邊的月光不盡清涼,時光如流水,夢醒私涼,孤獨在回憶裏彷徨,天涯路斷腸, 找不到回去的方向
正文

民國時期, “攘外必先安內”口號出處之謎:)

(2010-09-13 07:41:58) 下一個


“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是誰先提出來的?史學界一般認為,這個口號是蔣介石最先提出來的,意思為在日本侵略之際,首要是鎮壓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叛亂”,然後再全力對外。於是這個口號便一直戴在蔣介石的頭上,成為他打內戰的“標簽”。其實,“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並不是蔣介石提出來的。先於蔣介石提出這個口號的是軍閥石友三。

石友三,字漢章,原為馮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作戰英勇,屢建戰功。但其人生性狡詐,反複無常。

1929年4月下旬,蔣馮戰爭爆發。馮係大將韓複榘因被蔣介石的大洋收買,聯絡把兄弟石友三、馬鴻逵共同反馮投蔣。韓複榘後被蔣介石任命為河南省政府主席,石友三被任命為安徽省政府主席。

1929年5月,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召開“共產宣傳大會”,哈爾濱警察局以“非法集會”為借口,派警察搜查蘇聯領事館,查出了有關宣傳“赤化”的文件,導致中蘇兩國關係惡化。

7月上旬,東北當局授意中東路中方理事長呂榮寰通知蘇方鐵路局長:今後凡以中東路鐵路局局長和華方副局長共同簽字,車務、機務、商務、財務、電務各處,原設蘇方處長管理之業務,均交由華方副處長管理。總之,要將原屬於蘇方管理的路權收歸華方所有。

7月11日,中東路中方理事長呂榮寰下達“對於中東路執行緊急處置”令,停止蘇方正副局長職務,派華方副局長暫代局長;並以“反抗命令”為由,遣送五十九名蘇方鐵路員工出境。這樣,雙方矛盾陡然升級。

“中東路”事件發生後,蔣介石欲使張學良的東北軍和蘇聯紅軍發生衝突,而張學良肯定受挫;然後再由政府出麵解決,從而達到以“外交手段解決東北軍”之惡毒目的。他致電張學良,告以對中東路事件方針:“務須保我主權絕不受其脅迫,唯中俄接壤,綿亙萬裏,狡謀侵占,不可不防。”慫恿張學良率東北軍與蘇聯紅軍開戰。7月20日,蔣介石致全國將士電:“舍一致對俄以外無出路。”

果然中蘇衝突加劇,蘇方開始向邊境地區調兵遣將,扣留中方車船,派遣飛機進入中國領空。9月7日晨,蘇軍三千人向綏芬河、馬橋河之間的東北軍進攻。同日,東北軍坦克車隊開往綏芬河增援。9月9日,蘇軍猛攻滿洲裏附近的東北軍所部,激戰數日,被中國軍隊擊退。

10月5日,蘇軍騎兵又向滿洲裏發動進攻,至次日淩晨2時,被東北軍守軍擊退。11日,蘇軍在同江與東北軍激戰;次日,蘇軍陸海空配合襲擊三江口,占領同江,東北艦隊“江平”、“江安”、“江泰”三艘軍艦被擊沉。

11 月17日晨,蘇軍大舉進攻滿洲裏及劄賚諾爾,與東北軍第十七旅韓光第部激戰;19日,蘇軍攻戰劄賚諾爾,旅長韓光第、團長林選青等相繼陣亡,團長張季英重傷後自殺。同日,海拉爾失守。20日,蘇軍攻占滿洲裏,守軍被包圍後解除武裝,旅長梁忠甲等被俘。東北軍的慘敗震驚了全國,拒俄呼聲甚高,形成一股浪潮。然而在內地,軍閥間內戰正酣。10月,蔣介石與宋哲元等部大戰;11月,蔣軍又與桂係和張發奎部開戰。

就任安徽省政府主席的石友三位置未坐熱就接到蔣介石的電報,要其趕到南京。石友三麵見蔣介石後,蔣命令石友三:率部南開廣東,去打李宗仁、張發奎逆軍。石友三不敢違令,隻得率所屬第二十四師到浦口候船,前往廣東。

這時,唐生智已接受汪精衛“護黨救國”的主張,暗中聯絡反蔣。他派袁華選到浦口見石友三。袁告訴石友三:蔣介石對異己是不信任的,勢必去之而後快。你此去的下場一是與李宗仁、張發奎火並,兩敗俱傷;另一可能是老蔣利用你部在浦口上船之機,將你部分別繳械並遣散。

生性多疑的石友三聽了這番話果然跳起來,大罵蔣介石,隨即一不做二不休,命令炮兵在江幹上架起大炮,衝著南京下關一帶亂轟一氣。一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升騰,人心惶惶,首都震動。

蔣介石聽說石友三反了,但自己身邊沒有機動部隊,南京城中隻有一個憲兵團和中央軍校幾千名學生,倉皇間不知如何應對。政府各機關紛紛收拾文件細軟,雇傭汽車向中山門外杭州方向而逃。

誰知石友三也很心虛,亂轟一氣後連夜拔寨向北而逃。他命令將津浦路上全部車皮裹脅而去。不久,蔣介石命令從上海趕來的熊式輝第五師過江追擊,又令中央軍第五十六師劉和鼎部截擊石友三。石友三沉不住氣了,1929年12月3日,他在蚌埠發出通電,主張息爭對外,並在通電中首先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電文如下:

慨自國民革命南北統一以來,海內人民喁喁望治,果能上下一心,永戢幹戈,力圖建設,則政治漸就範圍,國際足臻平等,正義日昌,國基自固。不幸數月以來,兵戈迭見,始而長江,繼而西北……嗟外侮之憑陵,乃乏人而過問,中外古今,無此怪象,豈徒長帝國主義者之野心,實足貽我中華民族之奇辱。倘非亟息內爭,一致對外,則淪胥之禍,寧待著龜。抑有進者,攘外必先安內,而政治修明,尤為安內之本。……伏望國內賢豪,不吝指導,我各方武裝同誌,共起圖存,力拯茲危局,黨國前途,實利賴之,謹布腹心,佇候明教。石友三率第一路司令孫光前、第二路司令秦建斌、第三路司令沈克及師長旅長全體官兵同叩江午印。

石友三後見形勢於己不利,便請求時任清鄉督辦的西北軍老長官李鳴鍾和青島市市長馬福祥出麵斡旋。石本人也通電表示支持中央,擁護蔣介石。1930年1月20日,蔣介石複任命石友三為河南清鄉總指揮,歸韓複榘節製,石部開往河南,反蔣之事遂告結束。

目前所能見到的蔣介石關於“攘外必先安內”的講話,最早應為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發出的《告全國同胞書》,其中提出:“唯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滅赤匪,恢複民族之元氣……則不能禦侮。”

同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要求抗日的呼聲如大海怒濤。11月30日,蔣介石在顧維鈞就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宣誓會上,再次提出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的反動政策。

蔣介石認為:當前最主要的敵人是共產黨及其武裝,日軍在關外的占領與紅軍在江西等腹地的割據相比,前者是肢體之患,而後者則為心腹大患。他這樣說:“如果內部不能安定,不但不能抵禦外侮,而且是誘致外侮的媒介。所以我們要想攘外,必先安內……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統一而能取勝於外者。”

石友三雖先於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但與後者的內涵不同。石說的“攘外”是指對付蘇聯;“安內”是指平息當時新軍閥之間的戰爭,息爭罷戰。而蔣介石的“攘外”係指日本對華的侵略;“安內”既是指平息軍閥內戰,更指剿滅中國工農紅軍和各地的紅色政權,而後者是“安內”的重點和重心所在。

摘自《中華民國之謎》合肥黃山書社出版王曉華、張慶軍/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