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危機如何改變中國?

(2009-02-06 00:09:43) 下一個

中國今年迎來了鄧小平啟動的經濟改革30周年慶典,人們有很多理由相信:中國經濟的高增長有可能再持續30年。

城市化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根據一些人的推算,目前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隻完成了一半。盡管自1978年以來取得了種種進步,但中國仍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貧困得多——它甚至沒有進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排名前100位。這意味著中國趕超的空間還很大。

因此,重要的是不要感到恐慌,雖然有消息稱,麵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在經過連續5年兩位數的增長之後,正以高於預期的速度降溫。以曆史標準衡量,中國經濟第三季度9%的增長仍非常出色,高於日本或韓國在其經濟繁榮時期的增長水平。美國上一次如此迅速地增長,是半個多世紀之前的事情了。

但同時很明顯,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如果中國想要保持引人矚目的增長紀錄,就需要調整推動中國走到目前這一步的增長模式。中國領導人正麵臨一些疑問,直接切入如何管理經濟的核心問題。

中國經濟有時被描述為依賴於出口的增長。在全球經濟持續衰退的情況下,中國當然無法繼續保持每年20%的出口增長。但過去5年(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是中國國內的投資熱潮,特別是在重工業領域的投資。

過去幾年,中國的鋁、鋼鐵、水泥和玻璃產量幾乎都翻了一倍,這也是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大幅飆升的根本原因之一。甚至業內人士有時也對這種擴張速度感到驚訝。幾年前,中國鋼鐵業協會決定對數百家新建小型鋼廠的產量進行調查。這些工廠發展迅速,但其產量沒有被納入官方統計數據。調查發現,這些小鋼廠的產能比整個美國鋼鐵業的全部產量還多。中國近期繁榮的象征並非航天任務和摩天大樓,而是鋼鐵廠。
但是這種“渦輪增壓式”的投資帶來了負作用,使其難以為繼。能源利用變得更為低效,汙染日益加重——正造成政治上的不穩定——同時與服務業相比,這些重工業創造的就業機會較少。

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正是由此而入。過去5年來,中國政府已認識到有必要轉換經濟平衡方式。官員們承認,中國應減少對投資和廉價出口的關注度,更多地關注消費、服務和創新。目前,這種轉變已不能再拖延。

中國已提出刺激消費的政策建議細則。許多經濟學家優先考慮的是醫療改革。醫學雜誌《柳葉刀》(The Lancet)本周發表的最新研究,讓人們認識到中國許多農村地區的醫療保健體係已殘破到何種程度。在較為富庶的農村地區,嬰兒死亡率是千分之二十六,和墨西哥差不多;而在農村貧困地區,該比率為千分之一百二十三,相當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水平。理論上來說,如果人們更有信心避免醫療費用支出,他們將減少儲蓄,更多地進行消費。在醫療衛生領域投入巨資,甚至具有一種時髦的凱恩斯主義意味。

然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將不僅要求執行到位的政策,還需要政治文化和經濟管理機構上的轉變。

民法將是主戰場之一。在最近的“毒奶粉事件”之後,官員們已設法勸說許多嬰兒患者的父母放棄法律訴訟。但在一個更重視消費者的社會中,諸如產品賠償責任一類的法律訴訟將變得更為重要。如果中國希望本國公司有更強的創新能力,就需要為知識產權提供更有力的保護。中國共產黨大致創建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要求黨內領導減少對法律體係的幹預。

在從金融到電信的大多數服務領域,國家仍占據主導地位,甚至創意產業也籠罩在這一陰影之下。今年夏季中國的熱門影片是《功夫熊貓》,該片的成功也引發了一場痛苦的爭論:為什麽是美國、而不是中國利用熊貓這種國家象征製作出如此成功的喜劇大片。批評人士抨擊了很多方麵,從遏製想象力的教育體製,到現行的審查製度。
在中國舉辦奧運會期間,很多人在討論資本主義能否給中國帶來民主。但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同類型的資本主義。一種基於鼓勵製造商的經濟戰略——廉價的土地、能源和信貸——在許多方麵都非常適合一種威權政治體製。但捍衛消費者的利益,將給中國政府造成新的壓力。

在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金融危機已使得政府在經濟中扮演了一種積極的角色,這在幾個月之前還是不可想象的。如果這也促使中國政府放鬆管製,將具有諷刺意味。

英國《金融時報》駐北京首席記者傑夫•代爾(Geoff Dyer) 2008-11-0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