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淮海戰役之所以爭議頗多,是因為它的特殊性

(2009-07-24 12:40:27) 下一個
真正了解淮海戰役的人都知道,毛說“粟立第一功”是最準確地評價,而立第二功的人當屬劉伯承。不過,沒有毛的全盤定奪,粟劉二人之於共軍的功勞,不會超過杜聿明黃維們之於國軍的功勞。

毛說淮海戰役的結果,兩邊的最高統帥都沒有想到,確是事實。這麽大的戰役,居然雙方都沒有事先周密籌劃,打成什麽樣算什麽樣,堪稱圍棋中的“屠大龍”。

粟裕首先在思想上,和軍事準備上奠定了在江北尋敵大決戰的戰略雛形,並獨立指揮了後來成為淮海戰役的前半段,而且打得非常精彩,首殲黃伯韜。

順著雙方軍事態勢你呼我應的發展,中野劉伯承首先看準擴大戰機的機會,構思了兩個野戰軍協同實施大合圍的戰略結局,把粟裕眼裏的小淮海,改造成了最後的大淮海戰役,但嘴張得太大吃不下,最後又不能不求救於粟,一起吃掉了黃維杜聿明,也為此崩了牙。

而始終把握全局,不斷取舍修正作戰意圖和方案,把部下們的軍事爭論和敵我戰局的發展牢牢控製在最正確方向上的毛澤東,所表現出來的戰略決策才能,遠非蔣介石可以企及。

客觀地說,如果給粟裕足夠兵力兵權,兩個野戰軍都任其調度,相信粟裕一個人也能從小淮海打成大淮海。粟不缺謀略膽識,但缺統帥威望,後獲“第一大將”的封號是最恰當不過的。

相比之下,劉伯承甚至沒有膽量打出一個小淮海,其實不過是中野部隊實力長期較弱的原因,但劉伯承的戰略眼光應可排共軍第一。

毛澤東雄才偉略,知人善用,頗具軍事大家風範。

鄧小平除了被毛澤東封了個書記,實際上是為統一協調那幾位軍事將帥,確保兩野合作二大於一的作用,除此之外,淮海戰役基本上沒他什麽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