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年老右派不服網民攻擊,繼續批判中國耕地保護政策

(2009-05-21 12:56:12) 下一個
為什麽18億畝耕地紅線沒有必要?

  茅於軾

  2008年12月24日,天則所發布了“糧食安全和保護耕地”的研究成果。有約二十名記者參會。今天各方麵的報道已經出來了。同時我的郵箱裏收到不少罵我的信。內容十分簡單:“老不死”,“王八蛋”,“”,除了罵人沒有任何話。我知道,這個研究成果得罪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可又講不出道理,隻好用罵的辦法。當然,我不會計較罵人,更不會對罵。反右和文革時我聽的罵多去了,比這個更難聽的有的是。

  對一種商品進行管製,對有權管製的人而言是有巨大利益的事。有了管製就必有審批,於是就有以權謀私的機會,可以權錢交換。當然,有些管製是必要的。但是由於顧慮糧食安全而對耕地設下不許逾越的紅線是完全不必要的。正因為此事涉及巨大的利益,所以有這麽強烈的罵人聲。不然的話,蠻可以冷靜地講理。現在理又不足,就隻好罵人了。用罵人來發泄因為非法利益被揭穿導致的心頭之恨是很自然的。

有些人反對我們的研究結果,不是有利害關係,而是對糧食問題缺乏認真的思考,對跟糧食安全有關的數據沒有研究。下麵是一些最基本的事實。改革以來的三十年,人口增加了45%,糧食增產了60%,而耕地卻在減少。這是有統計數據可查的,不是想象出來的。這一鐵的事實說明耕地麵積和糧食產量無關。糧食產量取決於許多因素,耕地隻是其中之一。我們的研究包括如何用其他投入要素,如勞動力,化肥,農業機械,灌溉等代替土地的機會,要投入多少其他要素能替代一畝土地。

拿全球的糧食供求情況看,世界上有很充分的糧食供應。在過去的五十年中,人口增加了一倍半,人均糧食消費增加了17%,但糧價下降了一半。說明糧食相比於五十年前越來越豐富了。全球糧食供求的總形勢,和許多其他大多數商品一樣,是需求決定產量。或者說,有多少需求就能夠生產出多少糧食。萬一我國的國內糧食供給不足,可以從國際市場獲得。日本消費的糧食中有40%靠進口,南朝鮮60%靠進口。我國這麽多年來有進有出,基本平衡,不需要靠進口。(平衡中沒有包括大豆,隻計入大米,小麥,玉米)

 萬一需要進口,會有問題嗎?有人問中國13億人,靠進口誰有能力滿足我們的需要?這正是反對取消紅線的人所提出的理由。根據我們的研究,我國生產的糧食有高有低,但是上下波動隻有三四個百分點。百年一遇的糧食供給不足,也隻有消費量的11%,約合五千萬噸。如果全部靠進口補足,要用外匯約100億美元,不到我國一年出口創匯的百分之一。所以我們有足夠的錢從國際市場買糧食。現在全球的糧食生產為23億噸,其中糧食的國際貿易量為5.3億噸。如果中國進口五千萬噸,不到全球糧食貿易的十分之一。並不會對全球的糧食市場造成太大的衝擊。

  糧食生產有高有低,所以要有適當的儲備。按照聯合國的標準,儲備糧應該是年消費量的14-17%。這從是多年來的經驗得出來的。我國因為有過大饑荒是經驗,所以儲備糧特別多,估計達到40%左右(糧食儲備是國家機密,我們隻能從各種來源的數據猜測),超出聯合國標準的兩倍。糧食儲備並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儲備有損耗,有成本。過高的儲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經濟的。如果拿石油儲備做比較。我國石油消費中有一半靠進口,但是我們幾乎沒有儲備。而糧食不需要靠進口,卻有40%的儲備量。比較這兩個數可以看出我國政策中嚴重的輕重失據。

18億畝紅線的數目完全是拍腦袋出來的,沒有經過任何經得起檢驗的研究。有人質問說,如果你能夠算出國家需要多少土地,你也能夠算出國家需要多少牙膏,多少鞋,多少汽車等等。那我們可以回到計劃經濟了。這話很不錯。說明我國的決策部門還有不少計劃經濟的思想。這對國家可是一個危險。

幾年前國務院還發布過規定,要求凍結農用土地,不許可將農用地改作它用。這就更荒謬了。一塊土地作什麽用,要看它周圍的環境,它本身的條件。怎麽能說,不論什麽情況永遠是用作農用最好呢。事實上這種錯誤規定根本無法實施。全國已經有無數的耕地改作了它用。唯一的不同是每次改變土地用途都要經過複雜的審批。主管審批的人有了以權謀私的機會。當然,我相信大多數人沒有以權謀私,但是他們的勞動說得好一點,也是無效勞動。市場能夠最有效地解決資源配置的問題。市場遠比官員聰明得多。即使聰明的官員也隻能從市場得到必要的信息來處理這一類問題。

為什麽必須取消這條紅線?因為它極大地阻礙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極不利於加速農民進城,解決三農問題。因為一個錯誤的計劃經濟決策而延誤了國家最重要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現在我國大約有六億城裏人,有七億農村人。在未來的三五十年中將有大約六億人要進城,農村隻需要一億農民就夠了。也就是說,三五十年內城市人口要翻番。這樣的城鎮化不占用農用地怎麽可能。難道讓加倍的人口仍然擠在原有那些土地上。可以肯定18億畝的紅線要不了三五年就要突破,除非我國的城鎮化沒有進展。

18億畝紅線的事關係到國家的重大發展途徑,天則經濟研究所作為一個有獨立見解的民間研究所,有責任發出自己的聲音。

2008年12月26日


附茅於軾簡介

  茅於軾說,
  1 經濟適用房是席卷全國的最大的腐敗。
  2 房價是被買房者自己抬高的
  3 我主張廉租房應該是沒有廁所的,隻有公共廁所。
  4 貪汙5000億不是大事,我們國家一年被貪汙的錢頂多是5000個億,而全部生產是20萬億,5000億隻占了百分之二點幾,所以這麽一看,貪汙不是一個很大的事。
  
茅於軾曆史

  1929年1月14日出生於南京,父親茅以新是鐵路機械工程師,伯父茅以升是橋梁專家。抗戰時期轉輾於大後方柳州、桂林、重慶。1946年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同年考入交通大學,1950年從機械係畢業,分配在齊齊哈爾鐵路局,任火車司機、技術員、工程師。1955年調北京鐵道科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機車車輛性能研究。1958年被打成右派,文革時被趕往大同機車廠勞動。1975年開始從事運輸經濟、數理經濟等微觀經濟學研究,1979年提出擇優分配原理。1984年從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1985年出版《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此書於1998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第二版。1985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赴美國在哈佛大學任注冊訪問學者。1987年回國,以後7年內擔任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網顧問,每年去非洲2次。1990年應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經濟係招聘任高級講師,講授研究生班的微觀經濟學。1993年從中國社科院退休,與其他四位經濟學家共同創辦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擔任所長。

  曾在北京經濟學院、中國礦業學院研究生部,澳大利亞昆上蘭大學等院校教授經濟學,任兩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山東礦業學院兼職教授,並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經濟學研究。先後擔任亞洲開發銀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顧問。現為該所法人代表及擔任亞洲開發銀行注冊顧問、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能源工作組中方專家、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能源組國際顧問組成員、LEAD國際培訓項目中國國家理事會成員、China Economic Review顧問編輯、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務。1993年以後連續三屆被選入美國 Marquis世界名人錄和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世界名人。著有《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生活中的經濟學:對美國市場的考察》、《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等書和百餘篇關於經濟理論、經濟政策、能源環境、道德等方麵的論文和研究報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