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掛角, 本義是指羚羊夜宿時,掛角於樹,腳不著地,以避禍患,舊時多用該詞語比喻詩的意境超脫。
關於羚羊掛角的出處,最早見於《埤雅·釋獸》:
羚羊夜眠以角懸樹,足不著地,不留痕跡,以防敵患。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說: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又:《景德傳燈錄》卷十六載義存禪師示眾語謂:
“我若東道西道,汝則尋言逐句;我若羚羊掛角,你向什麽處捫摸?”
再:《景德傳燈錄》卷十七載道膺禪師示眾語謂:“如好獵狗,隻解尋得有蹤跡底。忽遇羚羊掛角,莫道跡,氣亦不識。”
後將其理解為禪宗用語,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語”。引申開來,以“羚羊掛角”來比喻意境超脫,不著形跡。
書畫亦然,博采眾長而冶煉一爐,人不知所祖。
尹思泉書王維《送別》
上馬飲君酒,君問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複問,白雲無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