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上博“小眾”館藏印章

(2022-10-14 07:55:06) 下一個

 

 

 

Image

 

 

 

早期印章的功能多樣,有在陶器和其他材質的器物上留下印記,表明生產者或所有者,采用抑印或烙、鏨等方法。更多的是抑印於封泥,除了標誌行為人以外,主要是為了在竹、木簡牘文書或其他物器的傳送過程中防止他者非法開啟。本次特展展品“齊都水印”封泥、“東安平丞”封泥、“齊走士丞”封泥均為西漢抑印封物留下的遺存。
 
ImageImage
“東安平丞”封泥
西漢前206-8年 縱3.0厘米,橫2.8厘米,厚1.0厘米 陳器成1960年捐贈
 
ImageImage
“齊走士丞”封泥
西漢前206-8年 縱3.0厘米,橫2.9厘米,厚0.9厘米 陳器成1960年捐贈
 
ImageImage
“齊都水印”封泥
西漢前206-8年 縱6.02厘米,橫5.8厘米,高2.5厘米 孫鼎1979年捐贈
 
秦代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國家製度,官印製度與之相配合,由中央統一頒鑄,授官授印,等級分明,結束了戰國時期印製、印風多元的局麵,官印規範穩定下來。秦官私印施以田字界格,如上一期捐贈展“高山景行”中的展品“忠仁思士”銅印。
 
ImageImage
“忠仁思士”銅印
秦前221-前207年 長1.95厘米寬1.97厘米高1.0厘米 潘達於1979年捐贈
 
此件“忠仁思士”銅印呈現秦漢印係的基本形態特征:印文以小篆為基本結構,形體趨於方正,逐漸形成專用書體,即“摹印篆”或稱“繆篆”。
漢代社會長期穩定,印章用途進一步擴大,製作工藝水平與審美觀念獲得提升,進入中國印章發展的鼎盛時期。嚴謹、端莊、雄健、典型的文字風格成為漢印藝術的基本特色。官印和私印又各具不同的風格。私印類別多樣,製作精巧。玉印、鳥蟲書印、肖形印呈現獨特的審美趣味,對後世的篆刻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
 
Image
Image
“莊成”玉印
西漢前206-8年 縱2.32厘米,橫2.4厘米,高1.8厘米 顧愷時1973年捐贈
 
“莊成”玉印是漢代鳥蟲篆印。鳥蟲書是流行於漢代的富有裝飾性的文字,以輪廓化的魚、鳥、蟲等動物形象為筆畫。此印結體布局巧妙穿插,繁而不亂,抽象化的飛鳥、遊魚形態活潑。
從隋代開始,官印的體製確立了新的規範和形態。這一轉變的核心是行政係統以官署公印替代此前的官職印,官員的任命憑證以及等級標誌不再附著於官印,形成了與秦漢印章迥然不同的形製、印文、形態和管理製度。唐承隋製,其後中國社會官印基本延續這一體製。
遼、西夏、金、元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各自創製了不同於漢字的民族文字。契丹文、西夏文和八思巴文都曾經使用於官印,但印章的形製仍以唐宋為模式。本次特展中的西夏首領銅印即為西夏字官印,而其在形態上則反映出中原印章文化傳統的深刻影響。
 
Image
Image首領銅印
西夏仁孝天盛十一年1159年縱6.02厘米,橫5.8厘米,高2.5厘米 孫鼎1979年捐贈
 
唐宋元時期,除了應用於社會經濟生活的印信以外,開始出現與書畫圖籍收藏、書畫創作、書畫往來相關的專用印章,體現出文化屬性和文人精神生活的特征。文人篆書書法的重振,提升了宋元私印的藝術品格,複古的印風也開始出現。以秦篆為本源的圓轉遒美的朱文私印,開拓了後世篆刻藝術的新形式。
 
ImageImage
“禦府圖書”牙章
南宋1127-1279年 徑4.15厘米,高4.2厘米 方去疾1993年捐贈
 
禦府,秦置,並為後世沿置。掌天子珍物。這件“禦府圖書”牙章是南宋禦府圖書的專用印章。圖書專用印在唐代已有存在。1984年河南偃師出土了一件唐代“渤海圖書”銅印。在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亦有圖書印的記載。因連年戰爭引發的銅荒,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發布了禁止用銅私鑄印章的詔令,牙、瓷、木紛紛成為替補印材。其中象牙以堅實細密、潤瑩如玉的特性深受青睞,在官印亦有采用。這件南宋“禦府圖書”牙章是目前可見較早的一件牙質用印,猶為珍貴。
 
ImageImage
文彭“七十二峰深處”牙章
明1368-1644年 縱3.1厘米橫3.1厘米高4.0厘米 華篤安、毛明芬1983年捐贈
 
“七十二峰深處”牙章方3.1厘米,高4.0厘米。為明代篆刻家文彭所篆。印麵文字布白勻整,線條細挺圓潤,典雅大方,牙章左側有“文彭”兩字行書款。它是文彭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文人篆刻史上的名品。他是文人篆刻的開山人物。象牙是宋元以來廣受文人們喜愛的一種印材,因受其材質所限,大都需要請匠人代製。這件牙章是文彭篆稿後請匠人使用牙雕中直刀平底的工藝製成。
1983年,華篤安遺孀毛明芬及其子女秉承華篤安遺願,將1546方印章和三百餘件明清近代尺牘書劄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徽州地區篆刻家是晚明印壇又一大群體,其代表人物有何震、汪關、蘇宣、金光先、朱簡、胡正言等,印風多具個人麵目。汪關的印風和平典雅,別開純正的複古印風,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在本次展覽中,觀眾能欣賞到他的代表石章“子孫非我有委蛻而已矣”。
 
ImageImage
汪關“子孫非我有委蛻而已矣”石章
明1368-1644年 縱4.4厘米,橫4.28厘米,高6.4厘米 華篤安、毛明芬1983年捐贈
 
 
Image
Image丁敬“冬心先生”石章
清1644-1911年 縱1.9厘米,橫1.88厘米,高1.47厘米 華篤安、毛明芬1983年捐贈
 
傳丁敬風格的有蔣仁、黃易、奚岡,後人稱之為“西泠四家”。黃易的印風以工穩見長,展品“姚立德字次功號小坡之圖書”石章是他35歲時,為姚立德所作,文字線條渾厚,有肅穆之氣。
 
Image
Image
黃易“姚立德字次功號小坡之圖書”石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縱6.75厘米,橫6.8厘米,高7.92厘米 華篤安、毛明芬1983年捐贈
 
印主姚立德,字次功,號小坡,浙江仁和人。自乾隆三十六年八月至四十四年任河東河道總督。這是黃易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在濟寧節署平治山堂刻成。
清代嘉慶、道光以下,又有以陳豫鍾、陳鴻壽、趙之琛、錢鬆四家為代表的追隨丁敬一派風格的印人群體,世稱“西泠後四家”,群體延綿,使浙派成為流布廣泛的一個篆刻流派。
在浙派篆刻風靡江南之際,鄧石如以新的麵貌崛起於印壇。鄧石如的篆隸為世所重,是一位具開拓之功的清代書法家。篆刻初由何震、蘇宣中取法,強調以書入印,不尚奇巧,其圓轉流動的印文體勢和自然流暢的衝刀技法,形成了“剛健婀娜”的特征,成為當時別開生麵的篆刻新風。鄧石如提出的“計白當黑”創作法則對書法篆刻理論具有創新意義。“疁城一日長”一印以圓轉的線條為主,遒勁而虛和,充分體現了其獨樹一幟的審美理想。鄧石如印法經包世臣、吳熙載承襲而下,在晚清影響更為廣泛。
 
ImageImage
鄧石如“疁城一日長”石章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縱3.32厘米,橫3.31厘米,高4.67厘米 華篤安、毛明芬1983年捐贈
 
 
ImageImage
趙之謙“潘祖蔭”石章
清同治十年1871年 長2.15厘米寬2.1厘米高4.75厘米 丁燮柔1961年捐贈
 
是印刻於同治十年,為青田石質,漢印風格,端正大方。作者是晚清著名篆刻家、書畫家趙之謙。趙之謙,字益甫、撝叔,號悲盦等。浙江紹興人。胡澍說趙之謙“生有異稟,博學多能”,是位通才式的藝術家,在清代書法史上、繪畫史上、文人篆刻史上都留下了濃重的筆墨。特別是在中國文人篆刻史上,他承上啟下,銳意開拓,將金石元素引入篆刻創作,其“印外求印”的理念被後世諸多印人追捧,進而創出新貌,因此具有獨特的曆史地位。
趙之謙三十五歲遊藝於京師,次年與潘祖蔭結識。官至工部尚書的潘祖蔭,嗜金石,富收藏,坐擁大克大盂等名鼎。兩人年紀相仿,又有相同愛好,很快來往頻密。他視趙之謙為同道密友,趙之謙亦報以篆刻作品。同治十年是趙氏為潘祖蔭刻印最多的一年,這件“潘祖蔭”石章就成於是年十二月。
 
Image
Image
吳熙載“函青閣主”田黃山子石章
清1644-1911年 縱5.65厘米,橫2.42厘米,高2.9厘米 華篤安、毛明芬1983年捐贈
 
 
 

 

 


來源書藝公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