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王獻之的風骨

(2022-06-10 08:09:18) 下一個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hHpULATzivHnoazxHapJFg

Image

傳為東晉顧愷之作《洛神賦》圖 故宮博物院藏

 

左右扶憑見洛神

行有行相,兩晉南北朝士大夫的走姿猜想

孟暉

 

  大家都聽說過《洛神賦圖》,也都知道,相傳它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的作品。不過,仔細欣賞過這卷作品的人恐怕並不多,很多人甚至從來沒有認真觀察過畫卷的啟首一段,這一段畫麵表現詩人曹植在洛河畔驀然與洛神相遇的情景,大概是整個畫卷中最成功、最動人的一段,因此常出現在畫冊和各類印刷品上。

 

  畫麵中,此刻的氣氛是浪漫而又綺麗的,洛水宓妃在碧波之上“淩波微步”、似來若去,岸邊的陳思王曹子建忘情凝立,如醉如癡。不過,隻要稍加用心觀察,就不難發現,沉浸在愛情中的男主人公此時的姿態看去可真是奇怪——隻見他將雙臂左右伸張開,由立在兩側的二位侍從恭敬地伸手捧扶住。依照《洛神賦圖》作者的想象,曹植在與洛水宓妃相逢之時,正是由侍人攙扶著在水邊散步,“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Image

在洛河上冉冉現影、似來若去的洛神宓妃

 

Image

曹植初見洛神

 

  難道,在遇見洛神的時候,曹植正在發燒感冒,或者害了五癆七傷,因此病體難支,非得由別人攙著才能走路?《洛神賦》裏可沒有這樣的描寫。那麽《洛神賦圖》的作者究竟為什麽要把戀愛中的曹植描繪成這樣一副模樣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在這一卷作品被創作出來的年代,貴族們就是終日這樣由下人攙扶著走路的。

 

不信的話,可以讀一下《世說新語 · 雅量》中的一則記載,這是有關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的一則逸事: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發火,子猷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子敬,就是書法史上著名的“二王”之一——王獻之(字子敬)。他與兄弟王徽之(子猷)同時遇到了火災,在這種危機時刻,王獻之仍然“徐喚左右扶憑而出,不異平常”,這等於是在說,兩晉南北朝士大夫在“平常”狀態下走路的方式,正是如同《洛神賦圖》中表現的那樣,是在“左右扶憑”之下邁步行走。可見,《洛神賦圖》上的形象,並不是藝術家的憑空杜撰,而是對於一個時代的貴族士大夫生活方式的現實主義寫照。

 

  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這種終日由人攙扶著走路的奇怪風習,推測起來,應當是與那一時代士大夫們的體質普遍孱弱有關。《顏氏家訓 · 涉務》中曾經談到南朝士大夫貴族的生活狀態,說是:

 

  “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麵,敷粉施朱,駕長簷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

  又說:

 

  “梁氏士大夫者,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持,郊郭之內,無乘馬者。”

 

  在如此養尊處優的生活中,士大夫們完全缺乏任何形式的鍛煉身體的機會,體質當然會變得非常孱弱,以致“膚柔骨脆,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當時又流行“服散”之風,不少人都因服食散石而急性或慢性中毒,健康當然就更成問題。貴族士大夫們既然是“膚柔骨脆,不堪行步”,那麽一旦是走起路來,要有專人在兩旁攙扶“保駕”,倒也不讓人奇怪了。

 

Image

元 趙孟頫《洛神賦》局部 天津市博物館藏本

 

  不過,有意思的是,兩晉南北朝貴族們很會自我解圍,他們索性來了一個將錯就錯,幹脆把體弱定成“美”的標準,把由人攙扶著走路說成是“風度”的體現。《南吏 · 褚彥回傳》中記載:

 

  “彥回美儀貌,善容止,俯仰進退,鹹有風則。每朝會,百僚遠國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明帝嚐歎曰:‘褚彥回能遲行緩步,便得宰相矣。’時人以方何平叔。”

  “遲行緩步”成了“美”的一個重要標準之一,皇帝都認為臣下如果能“遲行緩步”,就有足夠做宰相的資格!

 

  按照那時人的想法,“遲行緩步”,是“俯仰進退,鹹有風則”,也就是《顏氏家訓》所說的“從容出入”,在他們看來,這樣的舉止,讓人“望若神仙”。顯然,兩晉南朝士大夫認為,不為物累、不為塵羈、超邁玄遠、清曠淡定的人格境界,恰恰是在這種從容、雍雅的邁步行進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當然,一旦把簡單的走路提升到這樣的精神高度,實踐起來就不那麽容易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意外考驗。比如《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那種情況,當突然發生火災時,王徽之本能地不等穿上屐子,光著腳就跑走了,這就全然地墜了“神仙”風度,雖然保住了一條性命,從此卻是名節有虧。可是,王獻之仍然從容地喚來侍人攙扶他走出,麵臨被火燒死的威脅,還能夠“俯仰進退,鹹有風則”。

 

Image

Image

晉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宋刻舊拓剪裱本

體勢秀逸,靈秀流美,頗有“遲行緩步”的閑雅之態

 

  在考驗麵前,王獻之正是通過“遲行緩步”,證明了他內在的人格力量,從而博得了眾多士大夫們的讚譽,被公認為在“神宇”上勝出了他的兄弟。還有一個相類似的例子,發生在上文提到的褚彥回身上。

 

  在這位褚彥回還是十幾歲的少年時,曾經跟隨任丹江尹的父親居住在任所,當時發生了北魏軍隊進逼這一地區的危急情況,一般老百姓們都不得不準備隨時逃亡。褚彥回的父親大概是知道貴族子弟有不能長途跋涉的危險,就讓家中子弟穿上草鞋,練習怎麽走路,結果,竟然是“人或譏之”,遭到了旁人的諷刺,褚彥回自己也“甚有慚色”,覺得丟臉得很。這說明,一個人由別人攙扶著走一次路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由別人攙扶著走路。做一個兩晉南北朝貴族,也真不是輕鬆的事情,晉人風度,並不是人人都能來得了的。

 

  火災、兵災這樣的大難當頭,尚且還要保持“遲行緩步”;貴族們平日走路,自然更是步步都要由人左右扶憑而行,須臾不可“獨立”,否則,就是有失風度。時代風氣既然如此,不能不反映到藝術中,其結果,就是在今日所能見到的各種形式的南北朝藝術品中,隻要是正在站立或行走的貴族的形象,大都被表現成伸出兩手由人攙扶的“標準”姿勢。

 

Image

山東臨朐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2年)崔芬墓中的“出行圖”壁畫,展示貴族出行的氣派場麵,其中一位男主人與兩位女主人均平伸手臂,由仆婢托扶。

 

Image
Image
唐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

 

Image
Image
唐 閻立本《曆代帝王圖》:北周武帝宇文邕、吳主孫權

 

  典型的例子,有山東臨朐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2年)崔芬墓中的“出行圖”壁畫,以及傳為初唐閻立本作品的《曆代帝王圖》中蜀主劉備、西晉武帝司馬炎、後(北)周武帝宇文邕等人的形象。像宇文邕,本是鮮卑族出身的少數民族君主,畫中的他也分明是一個滿麵濃胡須的魁偉丈夫,可是仍然被賦予了當時的“流行”姿勢,不能免俗,看去實在是非常有意思。

 

  明白了《洛神賦圖》產生時代的社會風尚,我們就不會覺得這一畫卷中的曹植有任何奇怪之處了。創作這一作品的藝術家,不過是忠實地塑造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情人形象。今天的人固然可以覺得曹植的姿態非常可笑,但是,在當時人的心目中,這種姿態可是“帥呆了”、“酷斃了”!

 

  但是,不妨指出的是,在秦漢時代的文獻與藝術中,並不見有對類似的奇怪風習的記載、描繪,可見,由人攙扶著走路,是僅限於兩晉南北朝士大夫的癖好。曹植是東漢末年人,他所生活的時代,猶自秉承著東漢遺風;另外,處身在漢末大亂的時代環境中,他也不可能有兩晉南北朝貴族“遲行緩步”的閑情。

 

Image

晉 顧愷之《列女仁智圖》 “伯宗妻“”段

中立者為晉伯宗,左為畢羊,右為伯宗妻

 

  同樣被歸為顧愷之作品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倒是反映了許多漢代的風俗、時尚,說明這兩個畫卷的原本的產生年代,要更加接近曹植生活的時代。畫中表現的男性,一個個魁偉矯健,完全不是南北朝藝術中的那種溫文爾雅模樣。《洛神賦》的愛好者,實在是可以依據《列女仁智圖》中的晉伯宗等人的形象,來想象曹植的風神儀度。

 

  至於《洛神賦圖》中所描繪的青年士大夫,雖然與曆史上真實的曹子建不太相幹,但卻是東晉南朝士大夫相當忠實的自我寫照。這一珍貴的畫卷,為我們想象顧愷之、王獻之、謝靈運們的風采,無意中留下了重要憑據。所謂“晉人風度”,千百年來引發著後人無限的歎慕欽賞,須知,走不動路、走路時要由人攙扶,也正構成晉人風度之一種。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