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金文的演變史

(2021-12-02 15:32:21) 下一個

 

 

金文指鑄造和鏨(zàn)刻在銅器上的銘文,主要以商周青銅器銘文為主。

 

因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周代以前把銅稱之為金,因此金文也被稱為吉金文字;又因青銅器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故金文又稱鍾鼎文。在書法中一般又稱為大篆或籀書。 
金文銘文的產生和發展,與青銅器鑄造技術和文字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金文銘文從商代早期產生,經過商代晚期的簡銘期到西周時期的長銘期,至戰國晚期逐漸衰落,大約經曆了千餘年的發展變化。目前已知有銘文的商周青銅器約一萬七千件左右,多係王室、貴族於祭祀、饗宴等場合所使用的禮器, 銘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地理、天文、曆法、教育、音樂等眾多方麵。銘文的格式約有徽記、祭辭、冊 命、訓誥、記事、追孝、約劑、律令、媵辭、樂律、物勒工名和符、節、詔令等十二個類別。
 
Image
 
金文書法不僅是中國藝術的瑰寶,更是學習和研究中國書法演變過程的重要資料。
商代到春秋時期的銘文,一般先以毛筆書範,再按照墨跡原本刻出銘文模型,然後翻範鑄造而成。因其精湛的技術,故而銘文字跡大致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書寫的筆意和特征;而戰國和秦漢時期的銘文,大都為鏨刻而成。金文書法因時代和地域的差別,形成眾多的體係和風格。其體係和風格以周秦一脈為正統,東南各國為奇變。
 
Image
 
 
 
 

商代的金文書法風貌

 
 
 
字形結構嚴謹,字形趨長方,象形程度較高,筆畫有肥筆現象。用筆雄勁遒美, 章法疏密有致,每篇都有自己的風韻。
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風格,一類風格是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畫的起 止多顯鋒芒,間用肥筆,以《小臣艅犀尊》為代表;另一類風格則是筆畫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鋒芒,肥筆甚少,形體瘦勁,遒美挺拔,以《戍嗣鼎》為代表。
 
Image
 
西周時期是金文的鼎盛時期,書法風格總體上是朝著規整方向發展,最後達到成熟。
 
 
 

西周早期的書法風格約有三類。

 
 
 
第一類風格是瑰異凝重。用筆起止不露鋒芒,多用肥筆,體勢凝練奇古,雄偉挺拔,因字立形,和諧得體。以《大盂鼎》《康侯簋》《何尊》為代表。
第二類風格是雄奇恣放。多用肥筆,波磔明顯,在一篇銘文中相同的字寫法多不雷同,在其提捺、字形結構大小等方麵著意進行變 化。或遒勁中略帶華麗,行氣舒暢自由;或書寫率意,不受常規嚴謹格局的束縛。以《作冊大方鼎》《召卣》 《保卣》為典型代表。
 
Image
 
第三類風格是質樸平實。字形結構平易古樸,用筆不露或甚少露鋒,不用肥筆。以 《利簋》和《天亡簋》最富有代表性。這類風格在西周早期為數不多,但它樸素大方,書寫便捷,代表了書法演變的方向。
 
 
Image
 
 
 
 

西周中期金文書法風格約分為三類。

 
 
 
西周中期中國進入了以“禮樂”文化為標誌的時代,青銅器的功用不僅用來盛物,更多的是地位與權力的象征。
西周中期金文書法的演變開始向著書寫便捷的方向發展,字形已有較大的簡化和線條化。西周中期之初許多銘文還保留著肥筆和首尾出鋒的現象,中段以後則完全脫離了早期的端嚴謹持和凝重譎奇的格調,字形結構呈加長趨勢,用筆已少波挑,肥筆很少出現,筆畫粗細均勻圓潤,章法布局完滿規整。 
第一類風格用筆舒展自然,肥筆依稀可見,字形結構仍有早期的特點,而西周早期的瑰異雄奇氣象已然消失。以《冬 冬方鼎》《庚贏卣》為最典型。
第二類風格質樸端莊,筆畫無波磔,兩端似圓箸,字形結構樸實遒美,筆勢圓潤厚實,章法疏朗整齊。這是西周中期最為流行的書體風格,一直沿用到春秋中期。以《大克鼎》、《師虎簋》、《史牆盤》、《永盂》等為其表率。
第三類風格字形結構寬舒,筆致率意,行氣自由疏放, 以《十五年趞曹鼎》為代表。 
 
Image
 
 
 
 

西周晚期金文書法日趨規範,書法風格亦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風格字形結構和諧優美,書寫自然,筆致圓潤,是金文書法最成熟的形態。以《毛公鼎》《?簋》《?鐘》最為著稱。
第二類風格筆致勁健,筆勢勻稱,縱橫成行,字跡遹皇茂雋,呈現出嶄新的藝術風格,以《虢季子白盤》為典型。春秋時期的《秦公簋》《秦 公鎛》以及《石鼓文》等都與這類書風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
第三類風格字形結構率意,章法錯落自由,以 《此簋》為代表。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王室衰微,列國興起。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主要是各諸侯國及各國內卿大夫所製,金文書法的形式與風格均表現出鮮明的地域性,從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的局麵。西方的秦國直承周脈,書法風格有濃厚的宗周色彩。字形結構趨向方正瘦勁,書寫便捷,同時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 《秦公簋》與《秦公鐘》即是這一書風的典型代表。關東諸國則沿用西周晚期的體係,變化較少。
 
Image
 
 
 
 

春秋晚期到戰國前期

 
 
 
社會大動蕩大轉變時期,在學術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麵,此時的金文書法也異體朋興,千姿百態,蔚為大觀。
黃河中下遊的齊,魯、中山、徐、許等國盛行細長之體,文字繁簡並用,書法清新秀麗,以《齊侯鎛》《王孫遺者鐘》為代表。筆致瘦硬,兩端纖銳如針者,如《陳曼簠》;形體修長,修飾有度,犀利雋美者,如《中山王鼎》與《中山王壺》。南方諸國也曾流行修長的書體,但風格與東方風格有 所不同。筆畫弧曲,書寫鬆舒者,以《曾侯乙鐘》為代表;筆畫纖瘦,書寫隨意者,以《吳王光鑒》為典型;字形修長,筆道剛勁,縱橫成行,工整雋秀者,以《蔡侯尊》《蔡侯盤》為典範。春秋末年的鳥蟲書一直流行到戰國前期,奇詭多變,以《王子午鼎》為極則。春秋晚期晉國的《欒書缶》為錯金書,文字圓潤秀勁,書體端莊精美,在春秋戰國金文中別具特色。

 

 
 
 
 

來源 |蘭亭書會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