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劉江:篆刻藝術形式美及其時代特征(上)

(2021-04-08 12:26:42) 下一個

 

 

 

 

本文本文轉引自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創辦五十周年文獻集《書學之路》,作者劉江,1926年7月生,四川萬縣人。1945年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預科習繪畫,1949年投筆從戎,1957年複學於浙江美院國畫係,得校長潘天壽教授書法、篆刻。1961年畢業留校任教書法、篆刻等課程。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印學博物館館長、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首席顧問、浙江省書法教育研究會理事、西泠印社執行社長。

 

Image

 
篆刻藝術的形式美

 

篆刻藝術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印麵的形式構成美。

 

世上任何物象都具有一定的外觀形式,但不一定都是美的。

 

有的稚拙,有的成熟,有的粗率,有的完美,而有的甚至醜陋。篆刻

 

藝術也一樣,在曆史發展的長河中,有的作品形式完美,能給人以無限美的感受。這類作品,隻要看過一眼之後,雖事隔多年,仍能記憶常新,曆曆在目;而一般性的作品,則給人以平庸印象;若是劣作,更是不堪人目。因此,曆代印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其形式的構成進行探討,盡量使之達到完美的境界。

 

Image

 

篆刻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從春秋戰國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在曆代印人的不斷創作實踐中,逐步創造、豐富和發展了篆刻藝術中的形式美。

 

形式美構成元素是點、線。由於點、線的不同外形,如長短、大小、粗細、方圓……加之點、線是印人的刀筆所產生的結果,這就使點、線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如動靜、剛柔、雄強、秀雅……點、線在篆刻家刀筆驅使下的運動,與不同位置的排列,產生了疏密、鬆緊、漸變、跳躍、參差……把兩種不同個性的點、線組合在一起,便產生對比、對抗。點、線運動所構成的形,有方、圓、曲、直……由於線的緊聚或疏散,便產生不同的形與不同的塊麵分割,這就構成了更為複雜的形式。把這些不同個性的點、線和形塊加以有機的組合,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形式美,用哲學術語說,是“對立統一”;觀之藝術法則,即是“多樣變化的統一”。在傳統美學上,這有很簡明的概括,書法上稱“違和相濟”;篆刻上是“揖讓”、“顧盼”、“呼應”、“承應”等等、這個統一,不是機械組合,而是內在的、有血有肉、有理有情、有趣的、親密團結的整體。

 

Image

安裏之璽(戰國·楚

 

篆刻藝術中的章法、刀法、筆法的表現是依附於印麵的點、線、 麵、形、朱、白等形式元素,按照美的形式法則來組織構成的。如一點一線中皆具有麵與形,同時也含有刀法與筆法,布置在一印麵中,又產生了因上下左右的不同安排而不同的分朱布白。在一印麵中,有兩個以上的形式元素,便構成較為複雜的形式,增加更多的美的因素。如疏密中的對稱、對比、均衡、主次;參差中的節奏、和諧、呼應;整齊中的挪移、屈伸、變化等等多種矛盾的對立統一。

 

篆刻藝術的形式美是曆代印人不斷積累起來的審美經驗在印麵上的表達。印人的審美思想、觀念和作品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一個時代的審美思想,不是少數印人所決定的。當然他們在作品的設計、製作過程中,是起著某些主要的或主導的作用,但是,他們的審美思想是受到當時統治者的社會觀念和審美愛好所左右,並在廣大民眾的實用和審美需要以及物質材料、生產工具等條件的影響逐漸形成的。   

 

材料如玉印,它的質地堅硬、細密、刻琢不易,因而刻雕認真、工整、細致,其印麵效果就產生光潔、細潤、挺勁等形式美特征。鑄銅翻砂撥蠟而製作成的鑄印,就產生圓渾、豐滿、充實等特點的美。以刀直接鑿刻的銅印,就產生刀痕顯露、筆劃結體放任的粗率自然、挺拔銳利之美。石質材料較為鬆脆,易於受刃,施展自由,就產生易於表達作者個性的各種各樣風格特色的形式美。

 

Image

流飤之璽(戰國·楚

 

篆刻的形式美與內容、實用目的有著密切關係。

 

有些時候,形式是依附內容或實用而存在和發展的,因此它更多地受到內容或實用的製約與決定。如曆代的官印,其外形多取方形(少數取長方形),這是否受到當時“天圓地方”、“天地四方”、“力陣四方”的影響呢?所謂“四方”,泛指天下各地,《大雅.民勞》中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以此引申有“四大”。《老子》日:“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因此,曆代官印形式美的發展,多受到方形的製約。至於私印,一方麵受到統治階級思想意識的影響;另一方麵也受到社會意識的作用。如取其“四行”(仁、義、禮、智四種德行,《老子》)、“四維”(禮、義、廉、恥,《管子》)、“四德”(《易》稱:元、亨、利、貞,儒家稱:孝、悌、忠、信),還有取之“四麵八方”、“四季平安”等等以表吉祥。甚至印文也取其四字,這也可能與社會意識、習俗等有關吧!至於印文字體外形,秦漢以後也逐漸向四方形(或長方形)規範化,除了書寫實用圖片緣故外,還含不含其他因素,未曾探討過,是否也與民族審美意識有關呢?這就有待專家去考證了。但從傳世印章看,多為四字,又要安置在一方框內,當然隻有“四分天下”各居其一了。因此,也決定印麵的形式構成,隻得從這個四方的外形中去“因地製宜”、“置陣布勢”了。在官、私印中有少數不是方形,尤其是私印更多一點.這可能因民間思想、行為較為自由。或是因攜帶方便等實用目的所致。至於印文的內容、印文字的含義與印章的形式.有時也有一定的關係,但一般情況下關係是不大的。因為文字發展後來逐漸抽象化了,成了代表一定意義的符號,篆刻藝術的形式美多是在文字抽象化以後的形式構成上加以發展的。因此,形式對內容來說,有相對的獨立性。

 

Image

漢·軍曲侯印(尺寸:2.4x2.4cm)

 

不同的內容,決定著不同形式的發展。同一內容和與之相適應的形式,隨著時代的演變和印人們的努力,不斷豐富積累、篩選、再加工,這就使形式更完善、美滿起來。這些形式中美的因素,由於藝術的發展,其規律也逐漸被認識,被掌握,並使之規範化,一代代地傳下去。形式美是有其繼承性的。

 

為了更好地繼承與發揚篆刻傳統中的形式美,就應對各個曆史階段形式美特征有一個粗略的認識。 

 

 
篆刻藝術形式美的曆史特征

 

篆刻藝術的形式美,是伴隨著篆刻藝術的發展而發展的。篆刻藝術的發展首先與這一藝術的形式母體——篆書有著密切的聯係。從殷商的卜文、金文,戰國的各種銅石銘刻文字,秦代的小篆、詔版文字,漢代的繆篆,下至明清時代的諸多篆書流派,它們的構成與風格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各時代的篆刻藝術的形式構成與美感。同時,篆刻藝術的發展也與各不同時代的審美觀、物質材料、製作手段諸因素密切相關。現就各主要曆史階段的主要特征略述於後。

 

(一)古璽的形式美

 

古璽是春秋戰國時官私璽的統稱。其文字是當時的篆文,即大篆(是相對於秦以後的“小篆’’而言的,也稱為籀篆文或籀),包括甲骨文、鍾鼎文等六國文字。因當時國家很多,互為割據,遞變頻繁,所以字體很不統一。故結體大小長短多變,往往一字有多種寫法,沒有一定的嚴格規定。使用於璽印的字,多是戰國時古文。其印文多隨印璽外形而變,有長、有短、有方、有圓,筆劃有多、有少、有繁、有簡,形體結構較為自由。

 

Image

郭公裏璽(戰國·楚

 

璽印外形多數為方形,也有圓形.少數私璽有蛋形、雞心形、矩形、三角形、菱形,還有上下聯珠或方、圓、三角等形組合的雜形。由於文字的多變性和外形的不一,因此在古璽印麵的構成上,其主要特征是:變化多端。有的大疏大密、大開大合,有的嚴謹,有的寬鬆,有的加邊欄界格,有的朱文粗邊細文,有的白文雄健無邊,有的筆劃勻稱,有的奇險多姿、互有穿插……皆顯得形態豐富、古樸自然、違和相濟、照應有情。比如印麵以各種不同形、塊相互疊置、對比,進而達到變化而統一的目的。

 

(二)秦印的形式美

 

秦統一六國後,命李斯統一文字,下令全國“書同文”,以流行於秦國的簡易字體,代替過去繁雜的古文,使全國文字規範化。這種字體慣稱“小篆”(或“秦篆”、“斯篆”等),這種文字凡刻在碑石上的均較為工整,字形長方,結構多上束下疏,筆劃圓轉均勻,遒勁有力;凡在權、量、詔版上的文字,多是用刀直接鐫鑿而成,筆劃堅勁方折,雖略為草率,但欹正自然,遒麗樸實。秦代官、私印文字,是以秦篆為主。因是用刀刻鑿,故又兼秦刻石與權、量、詔版的共同風格。其印麵形式的構成特點:全是白文,外形有方和長方形(俗稱半通印),並以“日”、“卜”、“田”等形界格,使字居其中。因秦代印章中文字是從長方形的刻石和刻銅文字移植而來,使字居於方格之中,似有不協調、不馴服之感.所以用格分治,強製性地統一之。格與格之間,各字分布有疏密參差,分開看似不協調,但從全印統一看,卻搭配有序,呼應有致,生動協調。秦私印形製更為自由,有長方、圓形,風格多變。

 

Image

秦·王當(尺寸:1.1x2.0x1.4cm

 

(三)漢印的形式美

 

漢代流行的文字,一是漢篆,結體是繼承秦小篆而來的,但外形近方,筆劃方折,線條勁健.時有運動感。如漢碑額篆和漢銅器銘文等。二是漢隸,它的主要特點是:筆劃由篆書的圓轉變為方折,結構刪繁就簡,便於書寫.故行筆較為自由生動。

 

漢印印麵形式的構成特點是:文字繼承秦印傳統,融漢篆與漢隸為一,形成一種專為治印所用的字體——“摹印篆”。其主要特征是:平正端莊、勻稱飽滿、變化多樣、氣勢雄強。所謂變化多樣,就是在統一的方塊中,筆劃有粗細、增減、伸縮、穿插、方圓、朱白、直曲、欹正等對比變化,並求得和諧。新莽官印“漢氏文園宰”,在方塊之中,線有收放、縮展、疏密,構成印麵的節奏韻律感,顯得方而不滯,正而不板。

 

Image

漢·騎千人印(尺寸:2.1x2.1cm)

 

由於漢印所使用的材料、製作工具和手段不一,故其印麵形式也呈現出不同的意趣。如鑄印,是先雕刻蠟模之後再澆銅液而成的,布局勻稱謹嚴,筆筆頂足排滿,顯得充實渾厚。有的是以銅、銀、石等為印材,以刀直接鑿刻而成。鑿刻又分兩種情況:一是根據預先寫好在印麵上的文字從容就刀,多以雙刀刻成.字體雄健,刀痕清晰。西漢早期官印多如此。另一種情況是“急就章”。東漢以後,由於戰爭.急需頒授印章,來不及從容鐫就,隻好急急刻鑿。印文多歪斜錯落.刀痕銳利鮮明,方角硬折,作風強悍。此種風貌,魏晉時官印更多。再有一種是以玉、石、琉璃、琥珀等非金屬材料為印材,以白文居多,文字布置勻稱,形式構成以對稱、平衡取勝,線條多遒勁工整。在漢官、私印中均可見到。官印如“皇後之璽”.私印如“隗長”。

 

Image

漢·平安長印(尺寸:2.4x2.4cm)

 

漢私印的形製不像官印那樣有限製,因而在形式構成上有較多的自由。有采用新奇字體的,如用“殳篆”、“鳥蟲篆”;有以圖文結合而成的圖像文字印;有以“四靈”為邊的四靈印等。如“緁伃妾  娋”為殳篆,線條粗細勻稱.每一筆中都有不少弧圈之轉折變化,增  加其裝飾美。如“武意”是在殳篆基礎上.將某些點劃變為鳥或魚、  蟲等形象,使人感到新奇.但在形式構成法則上仍符合均勻、照應等美學規律。

 

(四)魏晉南北朝官印的形式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印,文字仍以繼承兩漢時代的摹印篆為  主,在製作上也有鑄、鑿、琢等多種方法。其印麵形式美有不同特點:以鑿刻為主的,刀鋒明顯,筆意生辣勁健,刀趣多種多樣。

 

(五)唐宋元官私印的形式美

 

隋唐以後,紙帛逐漸擴大使用範圍,印章用於封泥的情況逐漸  廢止,而以朱色鈐於紙帛上則漸多。印文亦從白文漸變為朱文,印形也逐漸放大。漢魏官印多在方寸之內,隋唐官印則在方寸以上。印文也從漢魏時通行的繆篆,逐漸增多屈曲盤疊,而成為俗稱的 “九疊篆”,民間或低級官印有的也用當時通行的楷書、小篆或花樣書的,總之較為自由。

 

Image

唐·會稽縣印

 

印麵形式構成又因時代或地域不同、民族差異,而各有其特點。隋唐處於印文與印形式的過渡階段,故其印文多稚拙,但有樸實自然之趣。如“觀陽縣印”以小篆為低級官印;如唐“大毛村記”印麵空距較大,顯得舒展自然。民間私印則更為自由,故多生氣。如元代以楷、行書與押書結合,增加了印麵的疏密、朱白、方圓、粗細等多種對比,使印麵形式別開生麵。

 

(六)明代篆刻藝術的形式美

 

明代印學開始複興,起主要作用的是文彭。他的主要觀點是複古和師法漢印,追求雅正秀潤的自然風格,革除宋元以來以九疊篆為主的屈曲盤回的積習。他的朱文印多取法趙孟頫的圓朱文。白文印則多取法漢白文印。他刻印善用象牙,常自己寫篆,請人代鐫。流傳至今的如“文彭之印”、”七十二峰深處”印麵風格與元朱文有著密切的聯係,線條圓轉自然,道勁穩健。何震曾師法文彭,用刀生辣、勁悍、剛健,以“猛利”著稱於世,其篆刻形式特點是:方圓並施,呈現出一種陽剛之美,不同於宋元時的纖弱風貌。

 

(七)清代篆刻藝術的形式美

 

清代在明代借鑒漢印與元朱文的基礎上,又向前發展一步,印麵的形式特點也是多樣的。

 

Image

 

一鉤涼月掛西樓(丁敬刻)

 

浙派以丁敬為首(也稱西泠八家),主要特點是:以“切刀法”刻印,線條呈現出不等距的切刀痕跡,其風貌古拗峭折,蒼勁質樸,別開生麵。繼之者有蔣仁、黃易等,在共同的風格中又各有不同。如蔣仁蒼勁簡拙,以古秀勝;黃易淳厚清雅,以道勁勝,奚岡秀逸清雋,以淡雅勝;陳豫鍾嚴整秀潤,以工致勝;陳曼生遒練毫邁,雄健可喜;趙之琛務求倩美,以巧取勝;錢叔蓋蒼莽渾樸,意境極高。縱觀浙派,各家雖異,然總以靜穆蒼渾、厚重遒勁、喜用碎刀、鋒穎顯露為其主要特征。

 

Image

△侯學詩印(鄧石如刻)

 

安徽印人鄧石如,精四體書,篆書能吸收隸書筆法,開創新麵。體勢與筆意擺脫了當時拘謹刻板之風,獨具沉雄樸厚之美。以書入印,印文蒼勁,莊嚴而又流轉多姿。尤其是他的小篆朱文印,在繼承元朱文的基礎上,參以漢碑額意,又別樹一幟。他衝破當時隻取法漢印模式的局限,使篆刻風貌為之一變。鄧石如在篆刻形式美的理論方麵也有獨創之功。他提出的“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的名言,可以說是對當時形式美的概括,對後世篆刻藝術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的作品師承秦漢,借鑒元明,又能創造新意。如他有意強化疏密對比、朱白相映成趣的“江流有聲斷岸千尺”一印就是代表作。他的“燕翼堂”一印,則是以大圈、小圓、弧線等構成印麵的絕對對稱型.在遒勁的細朱文中,圓轉多變,雖平穩而不死板,意態清新,動人心弦。

 

繼承鄧石如這一風貌的有包世臣、吳讓之、胡澍、徐三庚等人,他們都強調了以書入印的傳統精神,講究篆勢,善於變化,運刀如筆,以圓轉流利、勁健清新為美。成就最大、影響最深的是吳讓之。他善篆隸,對碑版源流有研究。他在篆刻中長於用刀.能刀熔於筆。筆中見刀,奇中見穩,穩中寓奇,流暢生動中有遒勁古拙之風,較之鄧石如又發展了一步。在形式美方麵也有他新的開拓與貢獻。

 

Image

△秀水蒲華作英(徐三庚)

 

徐三庚轉益多師,早年受陳鴻壽、趙之琛等人影響,後又取法鄧石如,並著意於漢篆與元朱文,盡量擴其疏,緊其密.自成一體。他在形式美方麵的探索是:使疏密對比成趣.體態飄逸多姿。趙之謙與吳讓之同時,篆法承繼鄧石如,用力過之,更顯得側媚多姿。他的篆刻取法較廣.浙、皖兩派中,丁、黃、鄧、蔣、巴、胡等均有涉及,在文字上,不囿於秦漢印文.擴大範圍,遍取秦、漢、魏、晉、南北朝金石文字,舉凡泉布、鏡銘等筆法、字法.無不吸收。因此在他印麵的形式構成上.創意層出不窮,推陳出新,自成麵目。如以線為主的“趙之謙印”除疏密的對比構成形式美外,線條筆意明顯,刀筆結合,富有個性。

 

Image

末伎遊食之民(黃牧甫)

 

黃牧甫晚於趙之謙,所見到的金石文字資料更多,在篆刻中運用金文之妙.比趙之謙更有所發展。他在篆刻藝術的形式構成上另有千秋,而用刀更為精到。線條光潔,貌似平板,然每一根線中又各有些微微的大小、長短、輕重之別,顯出線的筆意、虛實與藏露之趣。在線條、形狀、空白的處理上,也各印相異。

 

Image

一月安東令(吳昌碩刻)

 

吳昌碩是近代印學大家,他全麵繼承與發展了篆刻藝術的優秀傳統。他的印得力於篆書。主要精力是寫石鼓文,功力深厚,成就也高。除此之處,更旁取博采,金文、陶文、封泥、漢之碑篆額、漢晉磚瓦銘字等都能融會貫通,從而創造出一種雄渾、蒼樸、勁健、靈動的新風貌。他對篆刻藝術的形式美,有多方麵的貢獻。他的朱文一反過去常態,變細為粗,顯得渾樸厚重,但不板滯,反而有靈動之感,那是由於他善於運用印麵的空白構成。

 

(八)近現代篆刻藝術的形式美特征

 

清末由於出土文物眾多,對篆刻藝圖片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呈現一個新的高峰。民國時代基本上是承繼這一遺風,在吳昌碩、黃牧甫、趙之謙等人風格熏染下,有的也有新的發展。有的更注意在印麵形式構成美上下功夫,也出現不同方麵、不同程度的探索與進展。其中較突出的有:

 

趙古泥,他師承吳昌碩。在吸取封泥與陶文的輕重、虛實與殘破上,比吳昌碩有所發展。

 

Image△糞翁(鄧散木刻)

 

鄧散木,是趙古泥的人室弟子,他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新發展,更強調形式中的韻律變化。

 

Image

△魯班門下(齊白石刻)

 

齊白石,是近現代篆刻名家。他的印從《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中出之,用刀雄肆豪放,多以單刀出,自具麵貌。在印麵形式美構成方麵,強調疏密對比、塊麵分割,有“計白當黑”之趣。 

 

 

Image

(本文轉引自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創辦五十周年文獻集《書學之路》)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