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漫談錢文書法

(2020-12-07 13:03:29) 下一個

 

整個古代社會鑄造的錢幣有無數種,

其錢文絕大多數不知道是誰寫的,

再說錢幣上又不能落書寫者的名款,

時間一長也就被曆史遺忘了。

 

 

古代人們交易的中介物,最早的時候是海貝,然後是錢。錢,在古代是一種農器的名稱,形狀類似鏟子,主要用來鏟土除草。錢最初本作“泉”,意思是像泉水一樣可以周遍流通。海貝到了秦朝時徹底廢止,改用錢。錢為什麽會選鏟子的形狀?因為在周朝人們交易的主要中介物是農器,又因當時交易日漸增多,窮人已沒有了農器,而富人又多得用不了,這樣就造成了生產力的極不平均,於是就定“鏟子形狀的錢”來充當貨幣。 

秦丞相李斯 小篆“半兩”錢

 
錢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有史書上說“伏羲氏聚天下之銅以鑄幣”,也有史書說“從神農時期就有刀幣,幣上用刀刻上文字”,還有史書上說“黃帝開首陽山之礦以鑄幣,所鑄之幣有鏟形、刀形,文字有用刀刻的,也有漆書的”。文字是什麽內容?史書上沒有記載,再說也沒人見過那個時候的錢幣,所以隻能且聽且信。堯帝、舜帝也鑄過幣,但不多,錢幣的式樣與之前的差不多。時至夏朝,錢幣已基本上以鏟幣為主,文字已不用刀刻,全部改成了漆書。
錢幣到了商代,除了鏟形之外,同時也開始鑄造“方孔圓形”幣,是“天圓地方”之意,後人也戲稱錢為“孔方兄”。方孔幣上的文字都是篆書,這種錢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戰國。秦統一六國,便將之前的錢幣和民間的銅器收集起來,重新鑄造統一後的方孔錢幣。幣上的錢文是小篆體“半兩”,“半兩”是計重單位和計值單位,類似現在的一角或一元的計值,而計數單位呢?古人則多用貫、文、緡、百、千等等。“半兩”二字是十分經典的結體凝重而又渾厚端莊的小篆字,筆畫堅勁,豐韻高古,誰寫的?有史料上說是李斯,到底是不是,沒有確鑿的證據。

西漢曹喜  懸針篆“大泉五十”錢

 
錢幣到了漢朝又開始變革,因為秦朝的錢太重,漢朝開始減重量,於是便有了“榆莢錢”,意為錢幣輕得像隨風飄動的榆莢一樣。榆莢錢的錢文仍是半兩,但其重量根本沒有半兩。到了呂後時錢幣恢複了一些重量,但到了文帝時又開始變輕,造成這樣的主要因素是允許民間可以自由造錢,於是有許多奸詐之人偷工減料,以一當五、當十,用一枚錢的材料造五枚、十枚,錢越造越多,就造成了大麵積的物價飛漲,逼著朝廷下令禁止民間造錢。王莽掌權後,因為他厭惡劉氏王朝,又對錢幣進行改革,廢止了之前的錢幣,重新仿古鑄造“布錢、泉錢”。“布錢”的形狀和鏟錢差不多,現在中國的錢幣史上統稱為“鏟布”,“泉錢”其實就是方孔錢,隻是換一種叫法。王莽時期的錢文有很多種,有“中錢三十”“壯錢四十”“小布一百”等等,其字體是懸針篆,也叫垂針篆,是篆書的異體字。懸針篆為曹喜發明,他當過漢章帝的秘書郎,擅長篆書,那時的錢文多數出自他的手。再補充一點,漢章帝劉炟的草書十分有名,他是“章草”的創始人。   

唐代歐陽詢 “開元通寶”錢

 
魏晉南北朝時期,鑄錢的方法和工藝水平與之前的漢朝差不多,錢的厚度也是時厚時薄。這個時期由於戰亂頻仍,每當統治者推出“新錢”時民間都會迅速造假,比如南朝宋明帝時的錢就薄得出奇,一千錢的厚度不足三寸,放在水裏都不沉。當假錢泛濫,統治者就會廢止,然後再推“新錢”,所以這個時期出品的錢非常多。其錢文仍是小篆體,與懸針篆相比,線條略粗,字的結構造型也有變化。這段時間因為錢造得多,其錢文內容也出現了國號錢、年號錢和古語錢,比如“大夏真興”,“大夏”是指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建立的胡夏國號,“真興”是指年號,這錢雙號合璧,曆史上少有。這個時期的錢文有多少人寫過?沒有留下具體記載。

金朝黨懷英 “泰和通寶”錢

 
錢幣到了唐朝,在鑄造上出現官爐和偏爐,偏爐就是火不在正中或者說溫度不夠,出現了不同顏色的錢。唐朝錢文最有名的書寫者是書法家歐陽詢,他的“開元通寶”,行文端正古樸,法度嚴謹,勁健含蓄,飄逸險絕。唐肅宗時,由於“安史之亂”,鑄錢又進行了改革。當時著名理財專家第五騎請求造“乾元重寶”,第五是複姓,推行“乾元重寶”的好處就是適當增加錢的重量。用一個“乾元重寶”換十個“開元通寶”,這樣就可以對老百姓掠取錢財,為朝廷發財提供捷徑,從而支撐戰爭並最終贏得平叛的勝利。 

宋太宗趙光義 “淳化元寶”錢


 

宋徽宗趙佶 瘦金體“大觀通寶”錢

 
宋朝是錢文最為活躍的時期,字體由唐朝的篆隸轉變成楷、行、草三種字體。錢文的書寫者都是頂級藝術大咖,或者皇帝的禦筆,宋太宗趙光義寫過“淳化元寶”、宋仁宗趙禎寫過“皇宋通寶”、宋徽宗趙佶寫過“大觀通寶”,三位分別用行楷、九疊篆、瘦金體書寫,字寫得端莊秀麗、雋永古雅、俊逸挺拔。藝術大咖中像蔡京、蘇東坡、米芾等等都寫過,蔡京有“崇寧重寶”、蘇東坡有“元祐通寶”。北宋時中原被遼、金占據,遼、金錢幣也在中原流通,其實遼、金的造幣水平比北宋更好,式樣和錢文都非常精美、大氣,為什麽遼、金的好?因為錢幣中都有銀的成分。遼、金錢文中最好的是“金泰和”,其“泰利通寶”由書法獨步金朝的黨懷英所書。書法在運用上有三難:篆刻難、書匾難、錢文難,而這三難之中製錢文最難。

宋仁宗趙禎 九疊篆“皇宋通寶”錢

 
明初在朱元璋統一之前,像各路起兵的韓林兒、張士誠、明玉珍、朱元璋等都有自己的錢幣,但錢文基本上都由匠人書寫。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錢幣開始由工部負責,先是設立貨泉局,後又改成寶源局、寶泉局。滿人入關後,鑄錢這一套組織架構基本上沒變,隻是另尋良址建立鑄造局,並設東西南北四個作廠,廠內有源料庫、錢範庫、局長辦公室、食堂等等。清朝的錢文主要還是出自匠人之手,也是由寶泉局的設計師來設計書寫,當然也有文人書法家寫的,像書畫家戴熙就寫過“鹹豐通寶”,寫得凝練清峻、秀麗飄逸,被稱為“戴書鹹豐鐵錢”,還有像書法家周爾墉也寫過“鹹豐元寶”“鹹豐重寶”,其字端莊清麗、遒勁穩重。鹹豐年間怎麽會有這麽多“寶”?因為太平天國起義,朝廷需要用錢。在中國古代就是這樣,沒有什麽太多的理財手段,遇到荒年亂世就會廢舊幣推新幣,以此來硬性斂財。反之,如果太平盛世,物價穩定,也就沒有必要頻繁地鑄新錢了。民國時期最有名的錢是“袁大頭”,錢文由康有為的學生、書畫家、詩人羅複堪所寫,他當時在財政部泉幣司上班,近水樓台,這事就落在了他的頭上。

北宋蘇軾 “元佑通寶”錢

 
整個古代社會鑄造的錢幣有無數種,其形狀無非為布幣、刀幣、方孔幣、交鈔(紙幣),其錢文絕大多數不知道是誰寫的,再說錢幣上又不能落書寫者的名款,時間一長也就被曆史遺忘了。古人也不像現代人這麽注重名款名氣,生怕別人不知道,逢人都要自我表彰一下自己的光輝業績,不過能在中國古代錢文史上留下姓名的人應該算是萬幸,因為他們都是掛一漏萬者。錢幣上的文字,也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珍貴的檔案,我們今天稱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為書法藝術,其實從本質上講,它們就是不同曆史時期出現的文字。文字是以能充分合理運用為第一生命的,藝術不藝術次之。

來源 |中國書畫報、書藝公社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