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山水畫的“氣韻”,究竟從何而來

(2020-11-05 13:07:20) 下一個

來源:中國畫

山水一門專抒寫天地間極好的景致,若是毫無氣韻,豈不成了槁木斷源,一點生趣也沒有了嗎?所以我們學畫,在氣韻方麵是千萬不可忽略的。“氣韻”的來曆,古人常常歸之於天性,所以後世學畫山水的對於“氣韻”一層很是畏難。如今我們先把南齊謝赫的“氣韻必在生知”和宋朝郭若虛的“氣韻得自天機,出於靈府”的種種議論放在一邊,但就人為的方麵加以研究。

 

唐誌契說:“氣韻生動,與煙潤不同。氣有筆氣、墨氣、色氣,運用活潑,自然生動。煙潤不過點墨無痕跡、皴法不生澀而已。”他的意思未嚐不是,但為初學講解,非從煙潤入手不可。譬如:畫同樣的兩張墨筆山水,一張是畫完了就染,一張是畫完了再用淡墨水渲(用淡墨水在山石的皴擦處及樹皮、樹葉等處罩加一層叫做“渲”)它一次,然後再染色。將這兩張畫懸起來一比,看前一張覺得很幹燥,看後一張覺得很渾厚、連貫。這雖是煙潤的關係,但是氣韻的影響也就由此漸漸發生了。若更就根本上研究“氣韻”有三個法子:

 

第一要知道畫理。古人的山水無不從寫生得來,所以樹石、人物的遠近距離形成態度,處處都有研究,都有取法。作出畫來處處都合乎情理,自然會生動,自然會有氣韻。清朝秦祖永說:“有理方可與言氣。有氣無理,非真氣也。”這樣看起來,不背乎畫理是氣韻的根本了。

 

第二要多臨古畫。古人的畫不管是從天分來的或是從功夫來的,既然可以傳世,必然有幾十年的心得,它的氣味總不會壞的。我們臨摹久了,它們的氣韻自然與我們的筆墨化合。清朝方薰說:“委心古人,學之而無外慕,久必有悟,悟後與生知之氣韻,殊途同歸。”這又是取得氣韻的一個捷徑。

 

第三要常遊名勝。既然曉得畫理,又得了古人的筆墨,就可以實行寫生。寫生不隻寫景,大凡四時寒暑、晴雨晦明的真相,必然身曆其境,才能領略得確實,心地越開拓,筆墨必然越瀟灑。若是僅僅地靠著古人,仍不是成大家的辦法,所以明朝董其昌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然後作畫,自然丘壑內營。”嘉善柏古喜作山水,遊寓西湖,冒雨執傘,上北高峰頂,曰:“此真米南宮、高房山藍本也。”這更是氣韻實驗的功夫。

注:以上文章來源於網絡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