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唐宋八大家”個個都是書法家

(2020-10-04 09:51:40) 下一個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他們先後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將古代散文史的水麵攪了個天翻地覆,使得散文發展的陳舊麵貌煥然一新。

 

反觀他們八人經曆,個個飽經滄桑,幾度沉浮,但不羈歸不羈,狂放歸狂放,玩世也好不恭也好,他們各自都活出了真實的自己,文如其人,見字如麵:

 

1、韓愈:讀書,寫字,是為了保持節操

 

 

韓愈(768—826),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進學解》

 

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進學解》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韓愈《師說》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我們能看到他作的很多散文,從碑帖中能看見他的書法:

 

▲  韓愈 《揪樹帖》

 

▲  韓愈《盆池詩帖》

 

▲  韓愈《桃林詩帖》

 

▲  韓愈《餘杭北關鬴》

 

2、柳宗元:通達世務,剛正不阿

 

 

柳宗元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馬退山茅亭記》

 

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

——《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狀,去來之不可常。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  柳宗元《龍城石刻》

 

一直以來學界對柳宗元的研究大多側重在文學和思想體係方麵,對於其書法的研究幾乎空缺。柳宗元在文學上的成就遮蔽了其書法上的貢獻。僅存的《龍城石刻》又一直存在爭議。不能看到全貌實屬一大遺憾!

 

3、蘇軾:用一生把別人的苟且活成瀟灑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

——蘇軾《晁錯論》

 

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

——蘇軾《上梅直講書》

 

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寬。

——宋·蘇軾《策別第十》

 


▲  蘇軾《寒食帖》局部

 

▲  蘇軾《尊丈帖》 約書於1093年(元祐八年)

 

▲  蘇軾《歸安丘園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世人說:"門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蘇軾的成就是最高的,勝過蘇洵和蘇轍。"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  蘇軾《邂逅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可算是整個宋朝寫字最厲害的一個人,可是,他的字沒有王羲之的隨意,顏真卿的工整,張旭的灑脫。乍一看,他寫的字怎這麽"醜"呢?蘇軾就說了,我這個字很特殊啊,顏真卿那個叫顏體,柳公權的叫柳體,我這個字呢,叫石壓蛤蟆體!

 

▲  蘇軾《寶月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是善於調侃嘲弄自己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書法俊美的時候,他確說自己的書法是"石壓蛤蟆體",是被石頭壓死的癩蛤蟆的風格。其實,這正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精彩正在於此。

 

▲  蘇軾《致季常尺牘》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蘇軾《陽羨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  蘇軾《屏事帖》 書於1085年(元豐八年)

 

▲  蘇軾《致南圭使君帖》 書於1096年(紹聖三年) 行書

 

▲  渡海帖局部

 

4、蘇洵: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蘇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應試不舉,經韓琦薦任秘書省校書郎、文安縣主簿。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佑集》。工於書法,氣韻有餘。

 

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觸焉而得,故其言易。

——《太玄論上》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製利害,可以待敵。

——《心術》

 

用心於正,一振而群綱舉;用心於詐,百補而千穴敗。

——《用間》

 

▲   蘇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蘇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蘇洵 《道中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蘇洵 《 陳元實夜來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蘇洵  《陳元實夜來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5、蘇轍:凡事看淡,寸心必安

 

 

蘇轍(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號穎濱遺老。與父蘇洵、兄蘇軾並稱"三蘇"。

 

"轍"者,低調、務實、甘於負重,成人之美,正合厚德載物之意。蘇洵以此字為沉靜厚重的次子名之,是寄望於他不慕榮利、精誠守拙,步步為實、不蹈虛空,用紮紮實實的腳印說話。觀蘇轍一生,勞苦不避,功成不居,自然禍亦不及,實不負其父之雅望,亦不負"轍"之美名與深意,實可曰:"大矣哉,淡定蘇轍!"

 

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遠者。

——《上皇帝書》

 

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有能推至誠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則天地可動,金石可移。

——《三論分別邪正劄子》

 

 

6、歐陽修:凡事沉住氣

 

 

歐陽修(1007-1073),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選自歐陽修《誨學說》

 

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

——歐陽修《論任人之體不可疑劄子》

 

我們再看看"一代文宗"的書法水平怎麽樣?

 

▲  歐陽修 《集古錄》

 

歐陽修酷愛書藝,自幼至老學字不輟。四歲時,母親就教他劃沙學字。平時一有餘暇、一見紙筆就練字,自稱"餘每見筆輒書"。他臨習的前代書家有歐陽詢、顏真卿、李邕、懷素等。學過真書,也學過草書。《學真草書》說:"自此以後,隻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其名。"

 

▲  歐陽修 《自書詩文稿卷》

 

▲   歐陽修《灼艾帖》

 

▲  歐陽修《致端明侍讀留台執事》

 

歐陽修善寫楷書。蘇東坡曾中肯地評述他的書法特色:"用尖筆乾墨作方闊字,神采秀發,膏潤無窮,後人觀之,如見其清眸豐頰,進趨曄如也"。這段話不但明白地指出歐陽修的書法麵貌,也同時讚譽了他的儀表風範,真是所謂的"書如其人"。

 

7、王安石:無限風光在險峰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關於王安石,人們往往更加關注他作為政治家、文學家的一麵,忽略他作為書法家的一麵。王安石的書法雖然不能與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齊名,但在當時有很高的評價。蘇東坡稱王安石書法乃是無法之法,不可學。

 

▲  王安石《過從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8、曾鞏:做正經人,幹正經事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祏二年(1057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曾鞏能出名,正是因為他的文章,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據說他寫的文章一出來,就被人拿去傳抄,不到一個月就流傳天下,讀書人手抄口誦,唯恐落到別人後麵。

 

曾鞏的文章到底怎麽樣呢?說起來,它們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嚴肅認真,韓愈會寫《毛穎傳》之類的玩笑文字,蘇東坡會寫《後赤壁賦》那樣的酒後幻覺,但是曾鞏絕對不會。他總是板著麵孔的,說起話來毫不客氣,很講究,很正經: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

——曾鞏《墨池記》

 

曾鞏在參觀王羲之留下的墨池後,總結出"幹任何事情都要勤奮努力,寫字是這樣,其他事情也是這樣"的道理;

 

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

——曾鞏《醒心亭記》

 

曾鞏提醒讀者歐陽修不是因為山水而快樂。他指出:山水有什麽值得快樂的?隻有君正臣賢、人民富裕,歐陽修老師才會真的快樂。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誌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於今而不自知也。

——《贈黎安二生序》

 

縱觀曾鞏一生經曆,曾鞏不但是一位文學家,更是一位書法家。

 

▲  曾鞏《局事帖》

 

《局事帖》是曾鞏62歲那年寫給同鄉故人的一封信,這要從王安石說起。

 

曾鞏出身儒學世家,祖父與父親皆為北宋名臣,唐宋八大家中有兩位和他一生關係重大——一是老師歐陽修,二是好友王安石。

 

他與王安石年輕時便交好,但為官之後,因政治理念不同,關係日漸尷尬。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得神宗信任,推行新法,曾鞏主動要求離京外放任地方官。他未曾料想的是,這一去竟是整整十二年。待到寫《局事帖》時,已是滿頭白發的花甲老人。

 

這十餘年裏,回京遲遲無望,曾鞏的內心始終被豁達與沉鬱兩種情緒反複糾纏,此時,他收到一位朋友來信,或是有了希望,《局事帖》便是他寫下的回信。

 

▲  曾鞏《局事帖》局部

 

這短短124個字的信中,曾鞏將長年外放的苦悶直白道來,讀來意味深長。

 

▲  曾鞏《局事帖》局部

 

▲  曾鞏《局事帖》局部

 


來源 |中國書法家論壇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