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你的書齋也可以有個好名字

(2020-07-07 14:01:32) 下一個

你的書齋也可以有個好名字

朱琪  
 

  清代金石學家黃易的字號與齋室名不少,對於研討黃易生平經曆、學術思想與藝術創作頗有助益,然向未見學者係統研究,今不揣譾陋,聊作解析,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學者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黃易齋室名考證

 

 

01

秋影庵(秋影行庵)

 

   “秋影庵”為黃易常用齋號之一,啟用也較早。據筆者考證,乾隆三十九年(1774)前後,黃易已經以陸飛所繪《秋影盦圖》廣征友朋與名士題詠,翁方綱、袁枚、陸飛、朱文震、郭麐等皆有題詩。故宮博物院藏1774年黃易致陳燦“清勝劄”中,也鈐有“秋影盦”圓朱文印,在約作於1771年至1774年間的多通黃易信劄箋紙上,也都印有“秋影盦”字樣,因此可以肯定至少1774年為“秋影盦”始用時間之下限。今尚可見梁同書嘉慶五年(1800)為黃易所題“秋影庵”齋額。

 

 

 黃易自用印“秋影庵”

 

  黃易所居“秋影庵”為南宋詞人薑夔故居。翁方綱雲:“其先世居馬塍,即薑白石詩‘每聽秋聲憶故鄉’地也,想有秋影庵,故君又自號秋盦”。翁方綱為《秋影盦圖》題詩“手植疏柯日夜蒼,林梢雁背好山光。故人莫頌薑夔句,每聽秋聲憶故鄉”,亦注雲“庵即白石所居舊址”。浙人王複亦嚐以詩描繪秋影庵:“君家西湖濱,身在畫圖住。青山不用買,蒼翠滴高樹。疏疏屋數間,結構陰涼處。地招十弓寬,籬編六枳護。窗明複幾淨,文史涉深趣。潄石細泉流,出林幽磬度。楓葉半紅黃,返照衡門暮。入夜聽蕭騷,更續歐陽賦。”

 

 

黃易自用“秋影盦”箋紙 故宮博物院藏

 

 

  薑夔中年政治失意,以隱居為誌,於杭州西湖作《湖上寓居雜詠》十四首,第一首尤為膾炙人口:“荷葉披披一浦涼,青蘆奕奕夜吟商。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此詩描寫秋思,荷葉青蘆,夜涼如水,秋蟲悲鳴,秋影淒清,自有一種隱淪江湖的清苦況味,不著色相卻動人心魄。薑夔精通詩詞、音律、書法,對黃易的藝術思想影響頗大。明人張羽《白石道人傳》記:“(薑夔)嚐遇溪山清絕處,縱情深諧,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滿垂,朗吟獨步,每寒濤朔吹凜凜迫人,夷尤自若也。” 黃易也精於詩詞、音律,擅琴、簫,吳嵩梁將黃易比作薑夔:“馬塍舊宅俯清溪,弱柳閑花覆水低。君是前身薑白石,洞簫吹罷月平西”。石卓槐贈詩也有“竹林涼月坐吹簫”之句,小注稱黃易“又常暑夜無事於遲春草堂,坐竹林中吹簫度曲,豐致飄然令人可想”,可見其風神近似白石。

 

 

 粱同書題“秋影庵”齋額

 

 

  黃易遊宦山東後,不忍舍棄此名,將濟寧官舍稱為“秋影行庵”,在其書畫題跋中常見,既可見其對故居的思念,又可見對這一齋號的鍾愛。

 

 

 黃易舊題顏光敏所藏簫銘拓本 風雨樓舊藏

 

 

02

尊古齋(尊古行齋)

 

   “尊古齋”為黃易早年所用齋號之一,今見黃易所用“尊古齋”印至少有三種,其中白文一枚,朱文方印、長方印各一枚。乾隆三十五年(1770)七夕,黃易刻自用印“尊古齋”白文印,當為其發端。在其早年所得拓本與信劄上也時有鈐用,如故宮博物院藏致陳燦“平安劄”(約作於1774-1775年間),可見與“秋影庵”並用不悖。黃易喜收藏,篤好古書畫及金石碑版,以古為尊實在情理之中。黃易在濟寧後亦稱官廨為“尊古行齋”,見《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題跋,再如為沈啟震所刻“沈啟震印”邊款中,也自雲“謹刻於濟寧之尊古行齋”。

 

 

 黃易自用印“尊古齋”

 

 黃易篆刻“尊古齋”印麵及邊款

 

 

03

小蓬萊閣(小蓬萊)

 

   “小蓬萊閣”為黃易庋藏金石碑拓之處,亦為其終生使用的齋號,所著《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小蓬萊閣金石目》皆以此命名。黃易自用印中存有“小蓬萊”、“小蓬萊閣”(正方、長方印皆有)多種。“小蓬萊閣”之得名,主要是源於黃易六世祖黃汝亨杭州南屏讀書處“小蓬萊”。《西湖誌纂》載:“寓林,在雷峰塔下。《錢塘縣誌》:明黃汝亨讀書處,即甘園小蓬萊遺址。”

 

 

黃易自用印“小蓬萊”

 

 

  黃汝亨乃有明一代傳奇文士,他歸隱西湖,於雷峰塔之東建別業以為讀書居停之地,因葛洪曾煉丹於此,故名“小蓬萊”。張岱《西湖夢尋》“小蓬萊”條描寫甚詳:

  小蓬萊在雷峰塔右,宋內侍甘升園也。奇峰如雲,古木蓊蔚,理宗常臨幸。有禦愛鬆,蓋數百年物也。自古稱為小蓬萊。石上有宋刻“青雲岩”、“鼇峰”等字。今為黃貞父先生讀書之地,改名“寓林”,題其石為“奔雲”。餘謂“奔雲”得其情,未得其理。石如滇茶一朵,風雨落之,半入泥土,花瓣棱棱,三四層折。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無須不綴。色黝黑如英石,而苔蘚之古,如商彝周鼎入土千年,青綠徹骨也。

 

 

  黃易自用印“小蓬萊閣”

 

 

  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蔣仁應黃易之請,為其刻“小蓬萊”印,並在邊款刻黃汝亨的《寓林》詩:

    處世歎不偶,入林任天放。青山日在眼,堅石非一狀。莽莽墮雲片,層層湧海浪。蜿蜒伏蛟龍,偃仰臥獅象。文鳥從雲現,古木緣崖上。精對殊寂,周還亦跌宕。何必三神山,其中足微尚。小蓬萊在雷鋒塔東,孤山棲煉地,明貞父黃公讀書寓林其地也。公六世孫小鬆屬篆,並錄公詩於石。乾隆乙未二月,銅官山民蔣仁。

    

 

 蔣仁為黃易刻“小蓬萊”印

 

  潘庭筠在《錢塘黃君墓誌銘》中對“小蓬萊閣”之名亦有所交代:“又取所藏唐宋舊搨、漢魏諸碑,雙鉤附跋,刊為一集,名《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寓林公舊築室雷峰之東,額題‘小蓬萊閣’,用名此編,誌不忘也。”可知黃易齋室名“小蓬萊閣”係秉承祖先“小蓬萊”而來,這種儒雅家風對黃易的影響非常深遠。

 

 

黃易自用印“小蓬萊閣”,鈐故宮博物院藏新拓武梁祠拓片

 

 

  “蓬萊”本與方丈、瀛洲同為古代傳說中渤海三座神山。紹興臥龍山下舊有“蓬萊閣”,傳為吳越錢鏐所建,淳熙元年(1174)其八世孫錢端禮重修,閣名源出唐代元稹《以州宅誇於樂天詩》:“我是玉皇香案吏,謫居猶得住蓬萊”。南宋金石學家洪適《隸釋》雲:“予既集《隸釋》,因以所有漢熹平石經殘碑,镵之會稽蓬萊閣。”由於黃易篤嗜金石碑拓,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得漢石經《尚書》《論語》三段,時人將其比擬洪適,這就為“小蓬萊閣”的內涵又增加了一層深意。如嘉慶五年(1800)錢大昕為《小蓬萊閣金石文字》所作序言:

  昔洪文惠嚐取《熹平石經》字重刻於越州蓬萊閣。予嚐遊山陰,夜宿郡齋,訪閣址於荒煙蔓草之間,欲求洪刻隻字,邈不可得,況熹平元刻乎?秋盦所刻雖不及文惠什之一,而令好古之儒得睹中郎遺跡於千七百年之後,真藝林快事也。此外皆世間未有之本,如殷卣周鼎,愈久而愈珍。秋盦又嚐於嘉祥紫雲山探武氏石室,得畫像倍於洪氏,且有出於洪錄之外者。蓋文惠生南宋之世,版圖分裂,足跡不到齊魯,宜其搜羅未備。秋盦遭際承平,宦遊斯土,加以嗜好之專,搜訪之勤,是以著錄多於前賢。假令文惠複生,當有退避三舍者,曰“小蓬萊”,謙辭也,孰能為之大哉?

 

 

 

 黃易為翁方綱刻“小蓬萊閣”印,鈐故宮博物院藏黃易致王複契濶劄

 

 

  巧合的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九月,翁方綱借黃易所藏石經三段拓本,摹勒於石,因效慕洪適摹刻漢熹平石經於會稽蓬萊閣韻事,自題書室匾額曰“小蓬萊閣”。恰好此時黃易寄來書劄雲:“先少參讀書南屏處名小蓬萊,欲構小閣”,兩人齋號不謀而合,洵為奇事,故翁為題石經卷首曰“蓬萊宿約”。黃易亦篆刻兩枚同款式“小蓬萊閣”朱文印,與翁方綱分用。這就是翁方綱《黃秋盦四十九歲像讚》中所讚“丁酉寫像,初持石經。小蓬萊閣,覃溪共銘”的含義。

 

 黃易繪“小蓬萊閣”圖

 

 

  黃易曾作“小蓬萊閣”圖並題:“更無人處拓窗看,合算渠儂耐夜寒。多謝一弦雲罅月,卻彎疏影射闌幹。梅花下作。”圖寫小屋兩間,月夜之下軒窗下一女子靜坐,從畫意與題詩,以及題款“梅花下作”來看,應與黃易母親梁瑛(梅君)有關,似有懷人之意,故應有真實的閣影遺意。在天津博物館所藏《得碑十二圖》最末一幀《小蓬萊閣賀碑圖》中,可見房屋三進,內庭與外庭之間以景牆相隔,前院廳室敞闊,人物三兩聚集。此圖所繪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月十九日黃易五十壽辰拓得《熹平二年斷碑》,眾人前來慶賀時的情景。當為“小蓬萊閣”真實寫照,頗足懷想。故前之小幀“小蓬萊閣圖”所繪,則應當是後院兩間內室,這從畫麵構圖、院中所植樹木來看,也皆吻合。

 

 

 黃易繪《得碑十二圖》之《小蓬萊閣賀碑圖》 天津博物館藏

 

 

  另在黃易尺牘中亦多見“小蓬萊閣”信箋,且版式變化最多,目前所知有三種:一、箋紙左下側印隸書“小蓬萊閣”,版框花青色印刷,見故宮藏黃易致江昉“鄉思劄”、致汪楍等“奉候劄”;二、箋紙左下側印隸書“小蓬萊閣”,版框赭石色印刷,見故宮藏黃易致汪楍等“同寅劄”、“誕麟劄”、致某人“刻間劄”;三、箋紙左下側印隸書“小蓬萊閣”,但字體較大,與外框下側邊線相連,版框赭石色印刷,見故宮藏黃易致陳燦“闊別劄”。

 

 

 黃易自用“小蓬萊閣”信箋三種  故宮博物院藏

 

 

 

04

浮梅檻

 

  黃易自用印中有“浮梅檻”橢圓朱文印,見鈐於錄邵康節語“飲歡喜酒,作自在詩”隸書四言聯,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臨華山廟碑”軸等作品中。西湖水麵廣闊,自唐宋開始即多遊船,“浮梅檻”實為遊具之一,為黃汝亨受黃山白嶽間竹筏載酒,行遊溪林間啟發所造。乃以巨竹為桴,編蓬屋浮於西湖上,船中可載酒吟詩、鑒賞金石書畫,頗有“米家書畫船”的意味。厲鶚《湖船錄》載:

  黃貞父儀部用巨竹為泭浮湖中,編蓬屋其上,朱闌周遭,設青幕障之,行則揭焉,支以小戟,其下用文木斫平若砥,布於泭上,中可容六七胡床位置幾席觴豆,旁及彝鼎罍洗、茶檔棋局之屬,兩黃頭刺之而行。吳江周本音名之曰“浮梅檻”,貞父書聯雲:“指煙霞以問鄉,窺林嶼而放泊”,一時詞人題詠頗眾。

 

 

 黃易自用印“浮梅檻”

 

 

  明清時西湖遊船愈發精致講究,在製式、結構、裝飾、功能、名稱等各方麵都賦予了新意。傳說有梅湖仙人,以梅為筏,浮沉於水麵,至春天時梅花綻放,流滿湖麵,這就是“浮梅檻”名稱之由來。浮梅檻製成之後,黃汝亨又遍邀當時名士題詠,匯輯成詩文集付梓。如湯顯祖有《浮梅檻為貞父作》頌之:“白傅時思湖上眠,黃郎新泛竹為編。長垂布幔通明月,何用籠燈照夜船。”

  錢塘黃氏一族是西湖遊船文化的創新者與傳播者,不僅黃汝亨有“浮梅檻”,長子黃茂梧在南屏寓林讀書,時乘湖船“飛鷁”往還,黃茂梧妻顧若璞又特造“讀書船”課子黃燦讀書其中,黃燦成年後又造“破浪”並自號“破浪船子”。黃易在這樣的湖船世家成長,不僅熏染了祖先的風流雅韻,日後走上佐理河防的務實宦途,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黃易為陸飛刻“自度航”印

 

 

  黃易的友人之中也多有製造湖船者,如世交好友陸飛有“自度航”,張燕昌有“煙波宅”。陸飛並繪有“自度航圖”,《續湖船錄》記:“筆床茶灶,以水為家,不複知有軟紅塵土,‘得魚沽酒,賣畫買山’,則舟中楹帖也。”黃易曾為其篆刻“自度航”印。以湖船入印的風氣,可上溯到黃易老師丁敬,他曾刻“不係園”印,即源出好友汪師韓高祖汪汝謙湖舫之名。

 

 


來源:金石契

圖文出自朱琪《蓬萊鬆風》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