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潘天壽珍品山水薈萃

(2020-07-23 08:10:06) 下一個

 

以下文章來源:書畫新風景

潘天壽 雨後千山鐵鑄成 1961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

 

潘天壽是中國近現代大寫意花鳥畫大師,殊不知,其很多山水作品也往往高人一籌。

 

潘天壽博采眾長,尤於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個簃獨特風格。不僅筆墨蒼古、凝煉老辣,而且大氣磅礡,雄渾奇崛,具有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山水畫雄健奔放、嚴密闊略兼備,注重意境,追求真趣,愛畫江海波濤、行雲流水。

 

畫山水須得山川之要領和奧秘,又須得駕馭整體之能力。潘老極善從“荒村古渡,斷澗寒流,怪岩醜樹,一巒半嶺,高低上下,欹斜正側”等不經意處發現其姿致之天然,意取之清奇純雅,品質之高華絕俗,覓得幽深靜穆之美。

 

潘天壽 暮色蒼茫看勁鬆 1964年作

 

潘天壽 暮色蒼茫看勁鬆

 

潘天壽 登高觀波圖 1944年

 

題識:極海波濤耐細聽,重裘無礙灑初醒。陡知絕頂蒼茫立,百萬峰巒為我青。

 

潘天壽素以筆力霸悍構圖精絕馳譽,作山水亦如此。巨鬆橫亙,枝葉如戈戟森然,占據了整幅畫麵的下半部分,中間小樹扶蘇,著墨不多,意在煙水蒼茫之間也。上半部分畫巨石嵯峨,有二僧臨風而立,大有振衣千仞崗的氣勢。題畫詩中“陡知絕頂蒼茫立,百萬峰巒為我青”,與畫作相呼應,氣象之大,讓人心生仰慕之情。

 

潘天壽 梅雨初晴 1955年 中國美術館藏

 

潘天壽 煙雨樓閣1922年作

 

款識:昔有人運太古斧,荒陬遺落人間土。人間但未有知名,有人有人常住江之滸。小樓曲閣自成家,高車絳錦金鳳羽。雲為旗,雷為鼓。龍笛雜鳳笙,王母乍下眾仙伍。不知春與秋,萬花同煦煦。同煦煦,興酣落筆我欲舞。不是溪山煙雨深,灑盡毫(端)今與古。壬戌,阿壽。毫下少一端字。鈐印:天授章

 

潘天壽非常喜歡大自然。大自然中原始的未經雕琢之美,那種壓抑不住、損害不了的頑強生命力,那種撲麵而來的雄偉壯闊的氣勢,正是他所最為傾倒的。

 

觀潘天壽先生此件早年之作,方可見這種藝術精神早在先生青年時期就已初具端倪。此作從遠處著眼,選取遠景構圖。以大筆成山、成樹,下筆準確、老辣,極富力度,使人觀之有痛快淋漓之感。山崖邊之二樹,其勢各異,一縱一橫。山間茅屋線條簡潔,設色明快、清新。題詩之字多方折,用筆爽利,書法與繪畫熔於一爐,相得益彰。

 

潘天壽 龍湫飛瀑

 

潘天壽 山水

 

潘天壽 夕陽山外山

 

潘天壽 溪山煙雨 1920年作

 

潘天壽藝術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具有大膽的創造精神,他常說:“荒山亂石,幽草閑花,雖無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盡成極品。”

 

此幅溪山煙雨的樹葉山石皆以渾點點染而成,墨韻濃、重、焦、淡相滲迭,突顯出用筆凝煉和沈健。以極突出的塊麵來分割取勢,留白留黑處,落筆大膽,點染細心。

 

潘天壽 長風白水圖 1922年作

 

款識:殘葉殘葉千林摧,長風淨掃圓空開。奔流獨許三萬裏,此水源從天上來。壬戌,阿壽。鈐印:天壽

 

畫中林木在秋風勁掃下折枝彎腰,殘葉飄零,林間奔流的溪水由遠而近,挾勢而去。縱觀全圖,一股激越之氣滿溢全紙。左上端首絕句:殘葉殘葉千林摧,長風勁掃圓空開。奔流獨許三萬裏,此水源從天上來。平仄自然,意境天成,恰題而大氣。一幅信馬由韁的指墨山水經此絕句點題,精神立出。

 

潘天壽 仿八大山水 1924年作

 

款識:久未作畫,運腕如運未練之兵。海若老哥方家,甲子春仲,阿壽。鈐印:寧海天授之印(白)、阿壽畫(白)

 

潘天壽推崇的八大,在圖式語言上對他成熟期山水畫作的影響不明顯,但由此幅《仿八大山水》畫中可以看出他早期確曾對八大繪畫下過一番功夫。此圖並沒有取形似,而是化皴為線,化酣暢為肅嚴,全圖意境猶在清人之間。畫作中並沒有在形式上銳意張勢造險,但已經可以看出他後期繪畫中對畫麵形式構成的雕琢意識。

 

潘天壽 雲穀菱歌圖 1925年作

 

畫上題詩曰:穀底白雲飛複飛,殘紅春老落花稀。一番新雨菰蒲長,聽唱菱歌實正肥。

 

《雲穀菱歌圖》描繪的是雨後山村初夏之景。近景小樹參差錯落,有疏有密,成左高右低之勢,借一石橋與右側石壁相接。中景農家村落,小船菱歌,漣漪粼粼。遠景山巒疊嶂,白雲嫋嫋,亦成左高右低之勢。這是一種全景式的深遠構圖,既有傳統又不無自我麵貌。

 

潘天壽 聽秋圖 1928年作

 

潘天壽 擬石濤筆意 1929年作

 

這幅仿古山水,雖為摹古,實際上他並沒有刻意追求古人所強調的皴法,而是以自已特有的勁健明豁的筆線勾勒,無論山石、樹木、水流、樓舍,在表現中都強調取勢,追求筆簡意遠的藝術效果。

 

潘天壽 虗亭聽泉 1941年作

 

潘天壽 古鬆矮屋 1941年作

 

款識:土腴處處可桑麻,亦種棠梨與菊花。三徑荒,人跡少,孤鬆矮屋老夫家。

 

潘天壽總體藝術風格可概括為“四勝”,即畫以奇勝、以險勝、以筆勝、以深刻的金石功夫勝。他運用深厚的傳統功力來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體現了畫為心源之文有別於自然之文的見地。潘天壽的這幅畫作很好的體現了上述的闡釋。畫中一鬆獨立,在畫麵中獨占三分之二篇幅,鬆枝伸張,鬆針茂密,這樣如此的強調近景的鬆樹在傳統繪畫中所不常見。而鬆後巨石茅屋同樣特色鮮明,深深的烙下了潘式的烙印,意趣橫生。

 

潘天壽 深山幽靜

 

潘天壽的山水之作並不以前人繁多的皴法取勝,而常以自已特有的勁健明豁的筆線勾勒,加以各種對比,強調取勢,追求筆簡意遠的藝術效果。該幅山水畫明豁嚴實,筆意奔放,超逸空靈,頗有韻味,節奏感強。遙看天邊成排成列的飛鳥,極富現代的構成意味。大自然隱秘於此的美,全被潘先生的慧眼拈了出來。

 

潘天壽 山水

 

潘天壽 指墨山水

 

潘天壽 聽泉圖 1944年作

 

潘天壽 鬆蔭觀瀑

 

題識:一、清遊最愛夢中山,怪壑奇崖筆外扳。又見水晶簾不卷,從天搖曳到人間。毅成學長兄屬畫,即請正可,三十三年春初,壽於雲和。二、飛瀑二字誤又見,燈下又記,阿禿草草。鈐印:壽、阿壽、天壽、天、懶道人、潘

 

潘天壽 山莊晤舊圖 1944年作

 

本幅《山莊晤舊圖》即為潘天壽奔赴重慶之前,為其同事兼好友杜佐周傾心創作的一張絕精之作。

 

《山齋晤舊圖》寫鬆風陣陣,叢竹芭蕉,庭院陋屋,屋中主客二人煮茶品茗,相談甚歡。與此前數幅山居圖相比,本幅圖軸堪稱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潘氏此類題材中的絕佳典範。

 

潘天壽 鬆蔭夜話 1945年作

 

題識:好友久離別,晤言倍覺歡。峰青昨夜雨,花紫隔林巒。世亂人隱,天高春尚寒。此來應小住,剪韭共加餐。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潘天壽的藝術走向成熟,他的風格和創造性可用他自己的印語來概括:“強其骨”、“一味霸悍”。骨力、骨氣是中國書畫陽剛美的審美標準。

 

此幅畫於1945年的《鬆陰夜話》中,潘天壽強化了線的表現性,“以筆線為間架,故以線為骨”。方折觚線構造形象,形成鐵骨錚錚的獨特風格,構圖上亦雄闊險峻。

 

潘天壽 小龍湫下一角 1963年作

 

潘天壽 靈岩澗一角 1955年作 中國美術館藏(碎片拚接)

 

潘天壽 靈岩澗一角 

 

 

潘天壽 小龍湫一截

 

作品以寫生的視野截取小龍湫險峻山勢的一段進行表現,作者有意將重心移於畫幅左側,而右側大部分留白,造成強烈的虛實、疏密對比。左方繁密的岩石樹叢間的一掛瀑布,緩和了畫麵的緊張感;右上方一列參差起伏的款識使左右兩邊保持了一種節奏上的聯係。作者巧妙地把濃烈、圓勁的苔點編織到奇崛的山石中,石青、石綠和淺絳設色也極為老到沉著。

 

 

潘天壽 濟山圖 1961年作

 

潘天壽 山水 1959年作

 

潘天壽 山水 1961年作

 

潘天壽 晴巒積翠圖 1961年作

 

款識:石谿開金陵,八大開江西,石濤開揚州,匹馬馳驅,各有奇徑。其一筆一墨全從蒲團上來。世少特出之士,怎不斤斤於虞山婁東之間?曾見石濤上人有此本,即背擬之,愧未能得其意致,而粗放過之,奈何。雷婆頭峰壽。習俗派爭吳浙間,相譏纖細與粗頑。苦瓜佛去畫人少,誰寫拖泥帶水山。六一年菊花開候,壽。

 

此圖山巒之用筆沉著痛快,至為大氣,而山岩結體奇崛而自然,有荒率之感。山坡傾斜,斜得有氣勢。下段屋樹,亦厚重穩實。上下部之間,用長行直款相聯。款書中說,此圖是背擬石濤之作,實則是鮮明的潘天壽麵目。

 

潘天壽 山水 1962年作

 

潘天壽 山水 1956年作

 

題識:南天秋水闊,一字雁初飛。

 

潘天壽 日色與朝霞 1962年作

 

潘天壽 歸帆圖 1964年作

 

這是潘氏六十年代初的作品。此時他已任浙江美院院長。此圖寫江邊岩石,渾厚強勁,遠岸風帆,一派遼闊景色,韻味十足。

 

潘天壽 風正一帆懸 1964年作

 

潘天壽 莫幹鬆 1963年作

 

潘天壽 山水

 

潘天壽 秋山草木圖 1964年作

 

圖中山石以線為骨,以隸碑之筆入畫,方折嚴正,古拙生辣,峻拔雄闊,有怒浪狹石,渴驥奔泉之勢。在構圖上,他的濃墨粗筆勾大石、方石鎮住畫麵,爰以山花、藤蔓、流泉細心疏導,轉移重心,得柳暗花明之妙。

 

全圖運筆果斷強勁,用墨用色配置變化,意氣承接連貫,勢的動向轉折,體現出蓬勃生機和節奏韻味,反映了潘天壽藝術創作超拔不群的氣質。

 

潘天壽 晴江曉色圖

 

潘天壽的小品,韻味雋永,筆筒意深,是他的情感率直流溢的結果,《晴江曉色圖》的畫麵形象幾乎減少到最大的程度,江的對岸高山橫立,山石的表麵不細勾分麵,隻靠色彩的濃重表現向背明暗,岸邊蒲葦晃蕩,近處隻留幾片墨跡,兩個人物暢談高論,一派散逸氣象。這種平淡天真的繪畫風格使藝術家的心靈世界因之而展現得分外鮮明

 

潘天壽 夏山圖 1964年作

 

鐵石帆運圖軸 1958作 潘天壽紀念館藏品

 

潘天壽 東海波濤 1960年作

 

款識:1.東海波濤。海神來過忘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河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此李太白橫江詞也。與此景有合,錄此補空。一九六零年初秋作普陀千步沙一角,大頤壽者合寫於西湖止止堂。2.歲在上世紀五十九年,初遊普陀時有中燾同行。次年潘師天壽應北京人大會堂之請,親率諸弟子作普陀勝境,三易其稿,是畫係本人受命執筆,潘老補石添景並題。荏苒四十五載,乙酉,孔仲起。

 

此畫是當年為人民大會堂創作稿之一。1960年潘天壽應人民大會堂邀請創作東海壯景。他親率諸弟子作普陀勝境,三易其稿,由孔仲起執筆,潘老補石添景並題記。此作尺幅巨大,場麵壯觀。畫中蒼柏迎風起舞,折而不彎風骨凜然;波濤洶湧,氣勢不凡。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