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杜順和尚的故事

(2020-05-04 09:12:08) 下一個

 

 
 

 

漢末佛教傳入中土,因為原典、師承、格義等方麵的原因,漸漸孳生歧義。隋唐時期出現各種宗派,舉其大者有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宗,還有三階教,一直受到官方嚴厲打壓,所以曆來被摒除於“正宗”之外。會昌法難之後,經過五代的戰亂,其他宗派都偃旗息鼓,隻剩下最接地氣的禪宗一枝獨秀。

 

八宗中的“賢”即賢首宗,指的是本宗核心人物賢首國師法藏。武周時實叉難陀重譯《華嚴經》,法藏擔任筆受;又為女皇帝宣講《華嚴經》,拈殿前金獅子為譬喻,整理記錄本即是著名的《華嚴金獅子章》。後世確立世係,法藏為賢首宗的三祖,於是上推智儼為二祖,法順為創教初祖。法順俗姓杜,與唐太宗宰相杜如晦同族,按說出家無家,可不知為何,當時的人都習慣稱他為“杜順和尚”。

 

杜順和尚以神通著稱,所以《續高僧傳》將他的傳記安排在感通門中,屬於事跡“逆於常理,感而遂通,化於世間,觀之難測”者之流。傳記說他善於治病療疾,遇到聾啞者求醫,隻是相與談論,一會兒便恢複聽覺,能夠正常言語;即使疑難重症,與患者相對而坐,也能痊愈。杜順和尚的聲名遠播,唐太宗仰慕其德,召入大內。太宗說:“朕苦寒熱,久而不愈,師之神力,何以蠲除?”和尚回答:“聖德禦宇,微恙何憂。但頒大赦,聖躬自安。”皇帝龍顏大悅,於是賜號“帝心”,一時之間,“宮廷內外,禮遇如佛”。和尚以貞觀十四年(640)坐亡於南郊義善寺,春秋八十四,時有雙鳥入房之瑞。遺體不壞,肉身塔葬於樊川北原。

 

杜順和尚行記是二百年後,大中六年(852)杜姓後人鄉貢進士杜殷所立,自說雖身履儒跡,而心達彼岸,“每耽儒典之暇,劇趣真心”,乃有此作。原碑立於華嚴寺,幾經遷徙,今置西安碑林。

 

杜順和尚行記(局部)

 

碑文仍然以敘述杜順和尚的靈異為主,於史料頗有補充。《續高僧傳》談到杜順出家前的情況,隻是說“辭親遠戌無憚艱辛”,似乎曾經廁身行伍,行記對此記述詳細:“弱冠,師之兄有軍旅之患欲赴,跪而啟父兮母兮,厥而賡去,允斯所命”,於是代兄服兵役,“被甲鎧汪汪,執戈慷慨,逼至魚麗,勝而多捷”。

 

宋代開始傳說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故事有多個版本,大意說門人智衝辭師往五台山朝禮文殊菩薩,臨行時杜順送了一個偈子給智衝:“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隻者是,何更問彌陀。”待智衝到了五台山,遇到一位老者盤問來意,智衝答:“來禮文殊菩薩。”老者說:“文殊今不在山子,來有何益?”智衝問:“文殊今在何所?”答:“在長安教化眾生去也。”智衝於是回想起杜順和尚的偈子,當即省悟,急忙返回長安,遺憾和尚已經圓寂。檢杜順和尚行記最後說:“師之門人動意尋五台靈境,欲覺疑菩薩給五銖道糧,乃失師事。”這幾句含混的話,恐怕就是此傳說的雛形。

 

杜順和尚行記由朝議郎試左武衛長史董景仁書丹,刻玉冊官邵建初刻字。董景仁幾乎沒有名氣,後世對其書法也褒貶不一。楊賓《大瓢隨筆》說:“唐董景仁行書杜順碑,雖亦秀勁可喜,然是學聖教而未成者。”而檢《抱殘守缺齋乙巳(1905)日記》,劉鶚曾臨此記數紙,評論說:“用筆酷似李思訓碑,蓋學李北海者也。在中唐實為傑作,何世竟無所知者,一奇也。”我因為研究趙模千字文,自然了解董景仁所參考的既不是懷仁聖教序,也不是李邕的李思訓碑,而是直接學習初唐趙模千字文。

 

這篇行記由邵建初鐫刻,能夠存書法之神采,所以特別可貴。晚近還出土一件董景仁書丹的慶王李沂墓誌,大中十四年(860)葬,也由邵建初刻字。墓誌書法與杜順和尚行記風格相類,同樣出自趙模千字文,隻是筆法更加老練,一字不損,更見精神,可作為學習王書的範本。

 

慶王李沂墓誌(局部)

 

圖文原載《書法》雜誌2020年第4期


來源:書法雜誌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