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西周中期 《大克鼎》

(2019-09-25 08:20:31) 下一個
 

大克鼎


西周中期 《大克鼎》(《善夫克鼎》 上海博物館藏(潘達於捐贈)

《大克鼎》銘文拓片 

銘文:
克曰:穆穆朕文且師華父,悤襄(譲)氒心,寧靜於猷,淑哲氒德。肆克龏(恭)保氒辟龏(恭)王,諫(敕)辪(乂)王家,叀(惠)於萬民。(柔)遠能(邇),肆克口於皇天,瑣於上下,得屯亡敃(泯),易(釐)無疆,永念於氒孫辟天子,天子明(哲),顯孝於申(神),巠(經)念氒聖保且師華父,(龠力)克王服,出內(納)王令,多易寶休。不顯天子,天子其萬年無強,保辥(乂)周邦,□(田允)尹四方。 
王才宗周,旦,王各(格)穆廟,即立(位),緟季右(佑)善夫克,入門,立中廷,北向,王乎尹氏冊令善夫克。王若曰:“克,昔餘既令女出內朕令,今餘唯(緟就)乃令,易女叔巿、參冋(絅)中悤。易女田於野,易女田於渒,易女井家(勹累)田於(?山),以氒臣妾,易女田於康,易女田於匽,易女田於(阝尃)原,易女田於寒山,易女史小臣、霝籥、鼓鍾。易女井徵(勹累)人。易女丼人奔於糧,敬夙夜用事,勿法朕令。”克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顯魯休,用乍文且師華父寶彝,克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大克鼎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窖藏,同出土的有小克鼎、鍾等器。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是曆見著錄、舉世聞名的國寶。 

  此鼎形體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器壁厚實,形製雄偉。口沿下飾三組變形獸麵紋,間以六道短棱脊,腹部飾寬大波曲紋,婉轉流暢。周初以來的傳統紋飾至此已完全變形,進入紋樣轉變新時期,出色地融合了當時圖案及雕塑藝術的成就。 

  器腹內壁鑄長銘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為膳夫克用美辭頌揚文祖師華父輔協周室的功績,第二段記錄克任膳夫以來受孝王的賞賜。銘文字體特大,字跡端莊質樸,筆畫均勻遒勁,上半部刻有整齊長方格,每格一字,布局規整。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洋洋灑灑,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體大小統一不失靈動,圓潤古拙不失勁健,呈出一種舒展,端雅的風尚。

  清大克鼎銘文內容主要敘述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是研究西周經濟製度的重要史料。 

下列參考資料來自人民網20040301

  ●上海博物館有一麵刻著上千位捐贈人姓名的大理石牆,潘達於這名字“高高在上”。關於盂、克二鼎躲過戰亂、捐獻國家的故事,也一直若隱若現地流傳
  ●當年傳奇的主角已是百歲老人。2月28日,一個百歲壽誕賀儀在上博舉辦。博物館門外豎起三張大幅招貼:在特地從北京調來的大盂鼎和長駐上博的大克鼎中間,是潘達於先生明亮的白發和笑臉

潘達於在上海市副市長楊曉渡(左)、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右)的陪同下,參加上海博物館為自己百歲壽辰而舉行的特別展覽開幕式

  貪玩老人
  見到壽星潘達於,大吃一驚:哪裏像個百歲老人!
  那是上海高安路一幢半舊高層樓裏的簡樸人家。房門敲開,就看到一張皮膚白皙、帶著點好奇表情的笑臉,身上是幹幹淨淨的藏青對襟中裝和淺灰褲子,梳得一絲不亂的一頭白發。潘老正笑眯眯地看著我們。 
  陪我前去的上博流散文物處老倪告訴老人,他剛去過蘇州,請潘家的親友、五六代人星期六來滬參加她的生日聚會,有60多人呢。她連連擺手:“不要做得太大,浪費哦!”一口軟糯的蘇州口音,臉上卻分明有覺得好玩而高興的表情。
  愛玩,是老人的天性。聽老倪說,大盂鼎已運到上海,45年沒看過它的潘達於立刻問:“明天我先去看看好不好?”問她是不是常去上博看大克鼎,回答是:“以前想到就要去博物館白相相的。”現在更多是在附近散步,“著一著地氣”,喜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平時看電視、讀報紙,有什麽不懂的,總要刨根問底弄明白。80多歲的女兒家華忍不住“抱怨”媽媽:“唉,這幾天一高興,都不肯早睡覺……”
護鼎傳奇
  有人從她住的高層窗口指著下麵的小樓告訴她:“您捐的那兩隻鼎,如果拍賣,能買好幾幢那樣的房子。”
老人想了想說:“房子又勿值多少銅鈿!”
  大戶人家出身,又嫁了“吳中貴潘”的收藏世家潘家,在蘇州城裏曾有十數處花園、房子的她,對“財富”的理解,早在另一種境界。
  同治年間,李鴻章撫蘇州時曾為潘家題贈匾額:“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除詩書功名外,潘家還以收藏傳世。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鹹豐年間名臣左宗棠為報答老朋友潘祖蔭而贈送的西周彝器大盂鼎和潘祖蔭自己重金購得的大克鼎。 
  潘達於是潘祖蔭的孫媳,19歲嫁入潘家,丈夫在婚後3個月即去世,她撫幼養老,掌管門戶,更在60多年間當起龐大家傳收藏的瘦小守護人。
當時,蘇州城南石子街舊宅裏,光銅器就放滿一大間,另有一大間全放古籍和字畫卷軸。貧寒中,曾有外國人願用600兩黃金外加洋房來交換大克鼎和大盂鼎。她一口回絕。
  抗戰時,潘達於請家人和兩個木匠師傅幫忙,連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銅器裝箱深藏到屋子底下,書畫和小件古董三十幾箱藏進夾壁。城陷後,她家前後闖進7批日本強盜,一遍遍搜刮,財產什物損失殆盡,連日軍司令鬆井都查問潘家收藏,卻到底沒有發現蹤跡。
  抗戰勝利後,寶藏再次“出土”。潘達於把它們藏在一間屋裏,用舊家具破雜物覆蓋,再將整進房屋釘斷,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後。
獻寶故事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達於寄出一封信:“竊念盂克二大鼎為具有全國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貯藏得所,克保永久。誠願將兩大鼎呈獻……”
剛剛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以隆重的授獎典禮表彰潘氏捐獻之舉。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唐弢主持,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部長陳望道致辭,頒發的文化部褒獎狀上落著部長沈雁冰的大名:“潘達於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為祖國曆史名器,六十年來迭經兵火,保存無恙,今舉以捐獻政府,公諸人民,其愛護民族文化遺產及發揚新愛國主義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揚,此狀。”潘老臥室裏,家具簡樸,別無裝飾,這張獎狀,卻一掛就是50年。
  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二鼎如願入館,使市民第一次飽覽了這聞名半個多世紀的“國之重器”。1959年,中國曆史博物館開館,大盂鼎等125件珍貴文物應征北上。兩件巨鼎自此各鎮一方。
  捐鼎後,國家發給2000元獎金,雖然當年家財早成雲煙,子女都是中小學教師,家境並不富有,潘達於仍將獎金捐出,支持抗美援朝。從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潘達於還將家藏文物捐獻國家,自己則參加裏弄生產組,學做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後來成了上海文史館員,這讓她感到莫大快樂。領了工資,她會招呼重孫輩:“請你們吃冰淇淋!”
  這兩年,老人記憶衰退,有時會念叨起久未謀麵的大盂鼎。獲悉潘家在為老人籌辦百歲生日,念舊的上博幹脆將這事“大包大攬”,在國家文物局和曆博的大力支持下,才有大盂鼎的南下,兩隻寶鼎加上一位百歲老人“三碰頭”,再演繹一段文物史上的佳話。


  大盂鼎和大克鼎,是兩件被稱為“重器鴻寶”的西周銅鼎,與毛公鼎一道,被譽為海內三寶。二鼎不僅形製雄偉,紋飾精美,其銘文更成為研究西周曆史文化的重要憑證。
  大盂鼎,鼎高101.9厘米,重153.5公斤,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禮村,是目前出土的形製最大的西周青銅器,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腹內側鑄有銘文19行,分2段,共291個字,記載了周康王對大貴族盂的訓誥和賞賜。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
  大克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徑75.6厘米,是僅次於大盂鼎的西周第二大青銅器。它是周孝王時大貴族克為頌揚國君、祭祀祖父所鑄,距今有2800多年。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其內容一是歌頌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績,記述自己由此蒙受餘蔭,被周孝王任命為大臣;二是記載其受賞賜的物品,其中有服飾、田地和大量的奴隸。現藏上海博物館。

  潘達於原姓丁,18歲嫁到潘家。潘家為蘇州望族,名聲最為顯赫的除了“四朝元老”潘世恩外,就是曾在光緒年間官至軍機大臣的著名大收藏家、“攀古樓主”潘祖蔭。潘達於即是潘祖蔭之弟潘祖年的孫媳婦。大克鼎和大盂鼎原是“攀古樓”的舊藏,一直供於潘家大堂,與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毛公鼎”被稱為“海內三寶”。1951年,潘達於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捐獻了大盂鼎和大克鼎及其它珍貴文物二百餘件,受到了文化部的褒獎。1958年,上海博物館為支援即將建成的中國曆史博物館新館,將大盂鼎調撥中國曆史博物館。從此,大盂鼎、大克鼎“勞燕分飛”,分別在上海、北京展出。這次為了祝賀潘達於老人百歲壽辰,有關部門特地將大盂鼎運來上海參加特展。 


本版圖文由可嘉提供
【資料參考】《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1-商周至秦漢書法 
《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1-酒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吳鎮烽編著)
上海博物館網站

 

 

 

 



版權說明 | 聯係本站 | 站內搜索 | 繁簡轉換 | 書法年曆 | 年號查詢 |  幹支對照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1999-2019書法空間版權所有  粵ICP備05039315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