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八大山人書法

(2018-12-04 18:59:23) 下一個

 

讀著這一幅幅耐人尋味的驚世之作,我仿佛看到了八大山人由王孫到布衣、由僧人到巨匠、由禪林寺院進入藝術殿堂的異乎尋常的人生軌跡,仿佛聽到了南昌青雲譜道觀那三百多年不息的鍾聲依然悠揚綿長。特別是讀著他那一幅幅筆走龍蛇、墨雲翻飛、情奇韻逸的行草作品,更是令我心旌震撼,不能自已。此時此刻,一個憤世嫉俗、鬱結佯狂、玩世不恭、慷慨嘯歌、襟懷浩蕩、情義薄天的八大山人,仿佛就站在我的眼前。

行書李白《新鶯百囀歌》詩一首

八大山人以畫知名,但其書法作品亦頗多,已存世出版的書法作品大概有210幅,加上在繪畫作品上的題詩、題詞、題跋(不含名款)共約360多幅(則),其中行書210多幅、行草書70多幅、草書近50幅、行楷書近20幅、篆書4幅、隸書3幅。

八大家學淵深,祖父精通書畫,父親亦擅繪畫。他自幼聰穎,8歲能詩,後又涉獵繪畫、書法、篆刻。史上有評:山人書法尤精,少時能懸腕作米家小楷,行草深得董華亭意。好友裘璉稱讚他“畫惜王孫馬,書輕逸少鵝”。

從28歲起,他開始了長達27年的禪林生涯,其間既潛心鑽研佛典又潛心研究書畫,被其師稱為“拔萃之器”。不言而喻,這為他後來書畫的精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4歲時所作《傳綮寫生冊》上分別用歐風楷書、章草隸味行書、嫻熟行草書寫的三則題跋,即見其年輕時的不凡功力。

加之他平時除喜喝酒外別無嗜好,一心為書作畫,日積月累,便造就了其書法的深厚功底。從現存作品中發現,他書寫《臨河集敘》就有過10次之多,足見其所下功夫非同一般。正是如此,他越到晚年,功力越深,晉味越濃,唐風越盛。深厚的功底決定了他的雄豪筆墨。

《時惕乾稱》草書橫幅

他大難之後,悲極致靜,人生淡如水,交友淡如水。人淡書淡。他的書法喜用淡墨,除個別聯句和行書篇章有濃墨之外,大多用的是淡墨,而且除了小楷,常用禿毫,即或行草和草書亦用柔筆,力避方折,字與字之間少帶牽絲,幾乎每篇都清雅、淡然、高古、秀逸,不見燥熱,更無煙火。

這一點,作為受過大難之人,是難能可貴的。這也許與他長期淡薄的禪林生涯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作為山野之人、散淡之人、禪中僧人、飄泊文人,他學董其昌就是一件容易之事了。

正是這種“禪定”之功,使他在恬靜中所作的小楷和行書,看上去就像是一泓平靜清澈的秋水、一片飄著淡淡白雲的藍天、一抹柔光四射的夕陽、一座薄如紗霧的遠山,真個是令人醉意頓生、冥思遐想、心馳神往。

行草鬥方

八大獨潔其身,作書毫無功利目的。不像現今功利極強的為書者挖空心思去追名逐利、忽悠騙人。他雖“名滿天下”,“書價重《黃庭》”,可對好友、貧士,則來者不拒。顯貴者要不到他的字畫,那是他的骨氣使然。

行草冊頁

書法由有法進入無法是最高境界。董其昌用行書臨寫楊凝式的草書《神仙起居法》、用大草臨寫張旭的楷書《郎官壁石記》,當是無法境界的典範。所謂無法,絕不是像有些所謂書法家所生產的從無法到無法的怪胎。八大的書法,按其好友饒宇樸說的,是最每事取法古人,而事事不為古人所縛”。

是的,八大的書法脫胎於晉魏,深得董其昌行草堂奧。但他最終無泥成法,走出了自己的獨特大道。有評者說,八大的畫法兼之書法。我以為,他的書法亦兼之畫法。

比如,他的用筆,喜減筆,中鋒禿毫,寓方於圓,省筆、借筆、挪讓,信手為之,“不費妝綴”;他的用墨,輕盈雅淡,凸顯“淡墨空玄”之韻,極為朗潤清澈、靜謐含蓄;他的構字結體,大小錯落,誇張變形,欹正互出,欹側峻險,有時甚至將一字變兩字,將兩三個字合而為一。

可以說,除正書外,他的行書、行草書、草書的點畫線條、結體架構、布白謀篇幾乎都能窺見其荷梅竹鬆石鳥魚蟲的筆法風格。其昌行書詩冊》、《臨河敘六條屏》、《盧鴻詩冊》、《書畫對題冊》、《臨古書冊》等等,都是突破成法、以畫入書的經典之作。

此外,他還常以篆籀(zhòu)筆法入於行草,開創了篆書糅入行草的先河,這也是八大不泥成法的典型例證。

甲戌1694 行草題魚圖軸

書法,寫的是人生,是情趣,是心境。八大書法所展示的是從藝的軌跡,更是人生的寫照、生命的歸宿、性靈的激越。可以說,八大書法最突出最鮮明最感人的特征就是“性靈的激性靈的是八大書法的至深內涵,是他生命的真諦。

是性靈造就了他爍今震古的藝術人生,是性靈鑄成了他悲天憫人的鮮活靈魂。上麵講到的“功厚”、“淡遠”、“意空”、“無法”、“理達”,隻不過是性靈生發的基石、風韻、境界、表象和底蘊。

行書五言詩

從八大的諸多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的創作高峰期、多產期、旺盛期是在他60歲之後直到80歲。即或是80歲染上了風寒病,他還堅持作書繪畫,直至用行書寫完《醉翁吟卷》,才畫上了生命的句號。

在這期間,不僅其花鳥山水畫筆精墨妙、造型奇古、簡潔淋漓、出人意表、蘊含豐富、性靈突顯,其書法同樣筆墨恣肆、線條圓潤、骨力蒼勁、結體欹拙、筆簡意深、風韻獨具。其書其畫確如石濤所評:“書法畫法前人前,眼高百代古無比”。

尤其是他的行草書,更是大膽奔放、縱逸欹側、如歌如潮、博大雄闊、豐神蘊蓄、個性彰然。像《盧鴻詩冊》、《為鏡秋詩書冊》、《致方士琯手劄》、《書白居易詩冊》、《十開手劄》等等,就是他冠蓋千秋的典型精品。

朱耷(1626-1705),號八大山人。為明朝皇族江寧獻王朱權的後裔,是第九世孫。明亡後,遭國毀家亡之難,心情悲憤,便裝啞扮傻,在門上貼個大啞字,不與人語。23歲削發為僧,取法名傳綮。由於長期積憂抑鬱,遂患顛狂之疾,顛態百出。清代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號之一。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