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以韻取勝——東晉行書
晉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後人常把晉書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足見晉代書法的高度。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山東琅琊(臨沂)人。曾任秘書郎、右軍將軍和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王羲之學書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師從衛夫人,學習正楷;第二個階段,師從王廉,學習正楷和行書;第三個階段,學習鍾繇、張芝書法。王羲之書法楷、行、草三體俱精,但成就最大的是行書。
據史載,他的書法作品有400餘件,但沒有一件留傳。今天所能看到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後人的摹本。
秀壯並存——唐代行書
唐代行書由兩個係統組成。一個係統是王羲之書風,以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陸柬之和柳公權為代表,他們結合“尚法”,創作著規範化的書法作品。另一個係統是顏真卿、李北海書風,走的是一條創新求變的道路。二王書風在唐代表現最甚。
唐代建立後,唐太宗李世民重視書法,並且極力推崇王羲之。他對王羲之書法的提倡主要表現在:第一,親自為王羲之寫傳。第二,廣泛搜羅王羲之書法,派書家鑒定真偽,對真跡響拓臨摹,然後把臨摹品分賜朝中大臣。
今天所能見到的《蘭亭序》摹本就有馮承素摹本、褚遂良摹本、歐陽詢摹本等多種。第三,撰《聖教序》,由懷仁匯集王羲之字跡,摹刻上石,這就是著名的《集王聖教序》帖。《集王聖教序》可謂是集字帖之祖。第四,以一手飄逸的具有王羲之書法體格的行書,留下了《晉祠銘》和《溫泉銘》,這對推廣王羲之書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正因為李世民以帝王之力提倡王羲之書法,所以,唐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王羲之書法的熱潮,也形成了以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陸柬之、柳公權為代表的王羲之書風的行書書家群。
承上啟下——五代(十國)行
承上啟下——五代(十國)行書
發展到唐代,字體演變的任務已告完成。因此,有人將書法史分為兩個階段:唐前和唐後。
唐前是尋找書法規律的時代,唐後是學習晉唐書法,擺脫晉唐書法的時代。
五代十國是一個緊隨唐代的朝代,它曆時54年的短暫曆史使五代書家難以有大的成就,但五代書法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作為唐代書法與宋代書法的橋梁,既是前代書風的總結,又是後代書風的先聲。
楊凝式(873—954年),字景度,號虛白,別署希維居士,陝西華陰人。官至太子太保,人稱楊少師。又因其佯狂,被稱為“楊瘋子”。他的行書受二王、顏真卿、歐陽詢書法的影響。行楷《韭花帖》字態、體態整潔秀雅,二王精髓畢現,魏晉風神十足。行草《盧鴻草堂十誌圖跋》,深得顏真卿《祭侄稿》和《爭坐位帖》筆意,線條圓轉,字行茂密。
尚意為先—
尚意為先——宋代行書
行書為動態書體,揮灑起來比楷書隨意,因而也更能抒發書家的情性。行書的這種抒情達性也正好暗合了宋代書家的身份構成。宋書尚意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的有:其一是重文輕武的政策;其二是宋太宗淳化年間的《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不包括碑,匯編在內的都是前人的書翰、尺牘。它共由十卷組成,二王書法在十卷中占去了一半,而二王書法大多為行草。這就為宋代書法家提供了習書的範本,也突出了二王書法在《淳化閣帖》中的重要性。楷書在宋代遭到了冷落,而行書卻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宋代書家的成就也就表現在行書的創新上。代表書家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史稱“宋四家”。
繼而複生——元代行書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初的皇帝們用武力來穩定社會,但武力卻征服不了具有幾千年發展曆史的包括書法在內的漢文化。因此,到了仁宗、英宗時,除了加強政治統治以外,在文化上開始向漢族學習,並提拔漢族官員,使蒙族文化與漢族文化同化。
天曆初年,還設置“奎章閣’’,任命柯九思為鑒書博士。元代書法較之南宋有了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少數民族書法家。元代少數民族書家數量之多,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流派紛呈——明代行書
明代帝王雅好書法,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寫“外製”,挑其中最能者留在翰林院寫“內製”,授予“中書舍人”。還推選黃淮等28人專門學習二王書法。
仁宗喜歡摹習《蘭亭序》,神宗隨身攜帶王獻之《鴨頭丸帖》,說明當時學書風氣之盛。明代帖學盛行,出現了《泉州帖》、《停雲館帖》、《戲鴻堂帖》、《真賞齋帖》、《崇蘭館帖》等。由於皇帝的提倡,加上帖學的發達,明代的行書得到了發展。主要行書家有祝允明、文征明、王寵、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徐渭、王鐸等。
多元取向——清代行書
清代行書可分為三派:狂放派、帖學派和碑學派。狂放派是明代末年表現主義書風的延續,代表書家為傅山。帖學派是壟斷清初書壇的一個流派。清初,康熙皇帝喜愛董其昌書法,派人四處搜求董書。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一時間,天下盡學董書。
有人曾將清初書壇劃分為董書時代和趙書時代,便是從上述的事實出發的。但董書和趙書都屬於帖學一係,所以,將它合為帖學派。帖學派的代表人物有梁同書、劉墉、王文治、張照等。
碑學派和帖學派之間的年代分界是嘉慶、道光年間。嘉慶、道光之前書法多為帖學派,嘉慶、道光之後書法碑學派才魚貫而出。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